APP下载

论中国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

2017-05-26韦欧阳

体育时空 2017年4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中国

韦欧阳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4-000-02

摘 要 近年来国内体育界对中国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一直争论不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代表团在1984年以来的历届奥运会上稳居奖牌榜前三名,北京奥运会历史性位居金牌榜第一,伦敦奥运会仅次于美国以38枚金牌位居第二。举国欢腾的同时,学术界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致认为中国不仅是体育大国更是体育强国。但是认真分析形势,冷静地辩证分析后得出结论: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绩的另一面是国民体质逐年下降;摘金夺银的另一面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滞后。中国成为体育大国尚需时日,成为体育强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关键词 中国 体育大国 体育强国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续写雅典奥运会的辉煌,荣登金牌榜第一名。如此优异的成绩不仅大大振奋国人精神与民族自豪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北京奥运会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给予“无与伦比”的极高赞扬。世界各大媒体认为中国不仅是体育大国,而且已经步入体育强国的行列,这一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却也引起了社会及学术界对这一说法的思考和质疑:我们到底是体育大国还是体育强国?难道只从竞技体育上的金牌总数就能说明我国是体育大国或体育强国吗?相比之下,持“体育大国”观点者居多,他们的依据有二,其一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其二是奥运会金牌总数名列前茅。持“体育强国”观点者为少数,他们的依据是当下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显然,对于“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大讨论不能停留在主观感觉上空洞表述,而是要基于切合实际的论证分析。对于这个命题的大讨论依然要归于实事求是,对比分析。

一、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逻辑辩证关系

一个命题是否具有讨论和研究价值,首先应该具备的前提是这个命题从逻辑的角度上说必须是科学的、严谨的,不能犯逻辑错误。为了正确论证分析“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这个命题,必须从逻辑的角度来理性分析。根据辞海的定义,“大”跟“小”相对,“大”指的是在面积、体积、容量、数量等方面;“强”跟“弱”相对,“强”指的是程度、优越等方面。但是“大”和“强”并非同一概念,定义和外延均不相同,各有各的侧重,“大”不能推导出“强”,但是“强”能表现“大”,所以“大”是“强”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从而可以得知“大”和“强”这两个词是有交叉包容关系的,并不是不相容的。依据逻辑定义的划分,也可以这样表达:体育大国是体育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强国是体育大国的表现形式,即体育大国不能推导出体育强国,体育强国能够推导出体育大国。在讨论这个命题时不能忽略逻辑性,否则讨论是荒谬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谬论。从逻辑辩证分析上得出“中国是体育大国而不是体育强国”,然而加上“要切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这个条件,命题还是否成立?

二、对体育大国的质疑

(一)体育大国就是竞技体育大国

2002年田麦久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中国是一个竞技体育大国。”我国在学习苏联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模式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发展道路的系统制度。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到世界级水平。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始终稳居金牌榜位列前三位,这一成就令世界为之震惊。国内学者和媒体均认为我国已成为体育大国。但是举国体制下实行的“奥运争光”战略是为了奥运会争金夺银,工作重心偏向竞技体育,即便奥运会结束后,工作重心依然是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事实证明,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培养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基石。

(二)体育大国就是群众体育大国

与上述观点相反,许纪霖认为,体育大国首先应当关注群众体育。他指出,加拿大虽然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不多,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体育大国。为什么这么说呢?以温哥华为例,90%的社区无论往东、西、南、北,只要步行十几分钟,都有一块绿茵葱葱的两个足球场大的绿地。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现在的体育场地有85万多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3.2亿平方米,仅以数量上看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对于13多亿人口而言,每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平米左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相比,这是30倍的差距。我国体育人口划分标准是每周至少三次参加3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体育人口集中在东部一线沿海的大城市,中部、西部地区体育人口均未达到划分标准线。我国群众体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与发达国家一样以年满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调查对象,那么我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重达不到现有的28.2%。因此,当一个国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成年人占该国成年人总数的35%以上时,可以认为该国达到了体育大国的水平。显然,我国还不是体育大国。

三、对体育强国的质疑

(一)金牌总数与国民体质下降呈鲜明对比

雅典奥运会后,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曾说,虽然中国拿的金牌较多,是奥运夺金大户,但他不认为中国是体育强国,因为中国的体育发展还不平衡,在金牌榜上的上升速度并没有和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呈正比。每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青少年人群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下降,平均水平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青少年平均身高低于日本。举国体制下,我国体育事业工作重心一直重竞技体育轻群眾体育,在历届奥运会的金银铜硕果累累的同时,群众体育却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短板”。近年来,群众体育的“短板效应”越来越明显。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爆发力、耐力、力量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而青少年却是肩负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国内学者和外媒持“体育强国”的观点陷入逻辑学中错误抽象的谬误。

(二)理性的对待体育强国的概念及其外延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能为了金牌的数量而不直视国民体质羸弱的问题。基于中国体育当下现状,妄下“体育强国”结论,在概念上是极为模糊的。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体育,正以迅猛的势头追赶世界潮流,体育衍生的外延如体育法、体育产业、体育保险、体育医疗、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策划等等正在逐步完善。显然,中国也不是体育强国。

四、结语

基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现状的论证与分析后得出结论:中国既不是体育大国也不是体育强国。体育大国需要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与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线;体育强国并不是竞技体育的金银铜牌,而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健康。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定义还是要基于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当下体育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 辜德宏.整体完善与优势凸显: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5).

[2] 黄聚云.全球语境下的体育强国理念[J].体育科研.2009(4).

[3] 田麦久.努力建设“有重点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大国[J].体育博览.2001(10): 8.

[4] 许纪霖.谁是体育大国?[J].杂文选刊.2004(11): 4.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中国
社区体育: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途径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