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寡妇门前

2017-05-25乌耕

祝你幸福·知心 2017年4期
关键词:园子儿子母亲

乌耕

第一次见识成年人打架时,我还没上学,只有五六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种心惊肉跳的感觉,现在想来依旧鲜明而尖锐。

那是初夏,我正在家吃午饭,忽听西边胡同里人声鼎沸,显然是有人打架。我扔下饭碗就跑,只见人们围成了两堵不断移动的墙,墙内是一对厮打中的男女:马立英一边骂,一边冲上去撕扯“大怪”。但“大怪”正值壮年,无论一个小脚女人多么勇敢与强壮,他们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其实,马立英根本无法真正靠近“大怪”,他只消一推或一拳,最狠的时候是一脚,马立英就倒地甚至是飞出去了。

女人不是为格斗而生的,这是一份古老的遗产。

马立英还有个“帮手”——她的大儿子,当时只有十三四岁。显然,母亲高估了儿子,他一直在一旁跃跃欲试,但却始终不敢冲上去。马立英更多的时候当然是骂“敌人”,但后来也开始骂儿子,大约在她看来,如果儿子也像她一样勇敢的话,他们母子就会稳操胜券。

这场一边倒的“战争”,越到后来,就越像是一场“屠杀”。我那么希望它结束,希望围观的人们把他们拉开。但所有的人都只是观战,直到马立英力气用尽,直到她对儿子不再抱希望,直到“大怪”又把她重重地踹倒在地——这时,尿液顺着她的裤腿汹涌而下——那是愤怒和绝望的结果。

马立英失败了,但她始终没有哭,这是一般女人做不到的。

不过,马立英还是犯了女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情结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她显然对双方的实力,缺少一个清醒的估计。所以如此,应该是她的怨恨积压已久,于是把“决战”提前了。试想,如果假以时日,比如她的儿子长到十七八岁,胜利女神就会拥抱她。

真正理解这场“战争”,包括社员们为何都作壁上观,我用了很多年。

“大怪”是我家的后邻,为人很不堪。这个绰号,是我娘给起的,是从吕剧《墙头记》上抄来的。其实,《墙头记》中的角色叫“大乖”,但农民的辞典中没有这个“乖”字,于是望风扑影扑成了“怪”。

在“大怪”家与我家之间,有一块窄而长的空地,老家叫“闲园子”,是我家的。在我幼时,农民不种菜,所有的闲园子,无一例外都长满了各种杂树,基本上是自生自灭。比如屋后的闲园子,除了一株很大的楸树外,全是繁殖力极强的香椿树。每年春天,我娘都会说,“大怪”又偷咱家的香椿芽了。那时的香椿芽,只用来腌咸菜,用量很有限,所以我爹会说,让他偷吧,反正你也吃不了。

但“大怪”还会偷别的,比如石头。我老家是平原,石头是宝贵的,这时问题就比较严重。这类闲园子,往往布满百年甚至千年的墙基,所谓沧海桑田,而这些墙基自然都是石砌的。据我娘说,我家屋后所有的石头,都被“大怪”陆续偷走了。对此,我爹依旧超然复释然:为了几块破石头,你能去站岗?捉贼捉赃,你抓住人家了?要紧的邻居,能让就让,撕破脸皮就没法住了。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像我爹一樣超然,比如马立英。

马立英家有一个很大的闲园子,估计有几亩地大。据马立英说,她家园子里的东西,从瓜果到石头,“大怪”没有不偷的。马立英曾经手握切菜刀,整夜守在园子里,但你想抓住他很难。她家与园子,有一段距离,“站岗”的时间成本太高,而她是不会有闲暇的,所以尽管她盯得很紧,“大怪”还是照偷不误。等啊盼啊,终于等到儿子“大”了,本以为可以一战而扫多年的屈辱与怨恨,但她还是很彻底地输了。

不过,就整个人生而言,马立英不仅没有输,还是一位大赢家。

这是一位我所见过的最坚强的母亲,她的经历稍作加工,完全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马立英的丈夫去世时,她三十五六岁。撞上了饥荒年,丈夫人高马大,食量惊人,加上孩子多,最后活活饿死了。

马立英共有三子三女,最小的女儿叫春英,比我小两岁,是个遗腹子。

关于分娩,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最惊心动魄的文字出自海明威:在印第安丛林中,一位丈夫因为不堪妻子漫长而痛苦的分娩,竟挥刀自杀了。

生与死之间最近的距离,这个短篇做了最好的诠释。

马立英做了另外一种诠释:非常东方,非常云淡风轻。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马立英正在摊煎饼。非常熟悉的感觉袭来,她知道要生了。分娩是需要力气的,所以她首先想到的是进食。

但她没有备好开水,于是到水缸里舀了一瓢凉水,揭了一沓还热乎乎的煎饼,泡在了一个大号粗瓷碗里。凉水泡煎饼,泡透需要一点时间,借这一点间隙,她找来了几件早已备好的破衣服。

把泡好的煎饼呼呼拉拉扒下去,她褪下裤子,在厨房的柴草堆上完成最后一次分娩。

一切都很顺利,但她忽略了一样东西:剪断脐带的剪刀。

没办法,她开始在柴草堆中乱摸。她很自信,一定能找到那个熟悉的替代品。

马立英的丈夫,生前一直编条筐,没用的下脚料,便堆在厨房当柴烧。编筐时,无论是棉槐还是楋条,粗的一端都要削成一个斜面甚至削去不用,只有这样,编出的条筐才平整匀实。那种削过的棉槐尤其是楋条根,像刀一样锋利。

马立英很快就摸到了这样一把“剪刀”。

剩下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她把女儿擦了擦,用一件棉衣包了,然后躺在女儿身边小憩。感觉有点力气了,她抖擞精神,把剩下的煎饼一气摊完。

当下,一个女人的生产,往往搞得很像火星撞地球。这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很好。但每一个年轻的母亲或儿子,你应该知道并且永远铭记:你的母亲或者母亲的母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分娩的。就像一个合格的基督徒,要知道你的主降生在马槽里。

一位母亲最后一次分娩,就这样轻松,很像随便到野地里摘了一个茄子。不过,尽管同一个故事,我从不同人口中听过很多遍,包括马立英本人,但我没有感觉到轻松。这个故事,成为我一生的背景音乐,每次回老家,当我娘说到马立英的儿孙不孝时,我内心便涌出莫名的愤怒与苍凉。

马立英的命运,是一代母亲的命运,当然也是我娘的命运。

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文革”爆发了。

我的班主任老师,用陕北的青羊调,填了一首歌颂马立英的歌曲,我们经常有口无心地唱。

马立英如何积极,如何先进,如何在批斗会上发言,乃至于她的二女儿都非常勇敢,我只有一些非常模糊的记忆片断。

马立英为何如此积极?显然,一个寡妇带着六个弱小的子女,要想从那场巨大的“失败”中站立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所有的东西都被重新排列了,一切变得皆有可能。无论马立英的娘家还是夫家,都是苦出身,那个大闲园子,其实是另一支近亲绝户的结果。所以,无论为公还是为私,马立英都有理由冲到最前排。

以马立英的个性,她不假思索就冲上去了,而且赢了。

马立英的大儿子,是我们队第一个当兵的。他第一次回家探亲时,非常轰动:一身华贵的海军呢,很多人要先在自己身上擦一擦手,才敢很小心地上去摸一摸;所有的小孩子,都能得到两块软糖——这是他们从没见过的玩意儿;大人则可以分到一根大前门香烟,马立英说,只有主席才天天抽大前门。

这个大儿子复员后,做了我们村的民兵连长,直到这个角色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在当时的村级权力结构中,那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光明的大门一经打开,你想关都关不上。马立英的二儿子,依旧是当兵,这一回更牛,是空军地勤,而且提了干,抱上了摔都摔不烂的金饭碗。儿媳妇也吃商品粮,而且生得仙人一般,她第一次回婆家时,全村的人都来瞧西洋景。她穿了双红色高跟鞋,村里人这样形容她走路的样子:“活像电影里的娘娘。”

三儿子率由旧章,还是当兵。不过他的运气差一些,只是普通野战军,而且撞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但这是没法子的事:你就想这一年走,而这一年兵种少且不好,可供挑选的余地没有。

那年头,对农村子弟而言,当兵是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竞争激烈,越到后来越是如此。一门三子先后从军,马立英创造了我们村的唯一,而且覆盖了三个兵种。她因此有了个外号叫“海陆空”,其中的意味不是褒扬,而是深深的嫉妒。当然,也暗喻了另外一层意思:这个女人不简单,无论海战陆战空战,有种你就来吧!

在我记忆中,马立英经常到我家串门。

一个寡妇,带着一大帮幼小的孩子,她居然还有那么多过剩的精力,你会感到匪夷所思。已经深夜了,所有的人早已呵欠连连,她的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依旧像刚换了新电池的手电筒。

马立英的话题,永远都是东家长西家短,包括男女私情。依她泼悍的风格,什么东西从她嘴里出来,都格外生猛而有质感。在贫瘠的乡村,这其实是一种精神生活,我老家叫“磨牙”,就像耗子。这样爱“磨牙”的,农村很多,但口碑都不会好。在那场马立英输得精光的“战斗”中,社员们都作壁上观,我想,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想瞧她热闹的“敌人”太多了。

我猜,如此精明的一个女人,自己的毛病不会不知道,但想改掉很难,直到晚年她依旧如此。我娘跟她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根本的原因也在此。

但马立英做了很多补救,到中晚年,她俨然已经是个非常古道热肠的人。

大约四十多岁时,马立英开始给乡亲们义务接生。在农村,到医院生产是近几年的事,但像马立英那样自己搞定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助产士”必不可少。我读高中时,马立英已经很专业,有专门的一套“行头”,而且严格消毒。全村尤其是我们队的孩子,基本都是她接生的。生老病死,人生就那么几道坎,所以她是积了大德的人。

当然,马立英也有“失算”的时候。

她的二儿子,第一胎是女儿,在马立英看来,一个儿子没有“传人”,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她几乎天天“经手”人家的“传人”,人有我无的刺激尖锐而持久。终于,在母亲强大而持续的火力下,儿子最终妥协,转业回到了老家。当然,县城也严禁二胎,但与部队相比,“暗渡陈仓”的空间要大多了。或许是转业的首要目标就是二胎,所以最终夫妇双双进了一家企业。

接下来的“工程”,是个艰难的细活,包括“狸猫换太子”的双簧戏。编剧與导演,都是马立英,她甚至要经常冲到前台演一把。她是这方面的高手,你不服不行。约三五年后,二儿子也终于安全地有了“传人”,马立英抱着这个得之不易的孙子在村里走,脸上的幸福与笑意,能刮下来铺大街。

然而,得与失永远是一对难分难解的孪生兄弟。国营企业的热锅,除了大型国企外,过着过着就凉了,而县城一级的企业,无论集体还是国营,先是半死不活,后来都陆续垮了。马立英的儿子与儿媳,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也经历了由王子到“游子”的身份转换。企业垮了,就那么一点退休金,孩子还在上学,你不干是不行的,于是夫妇四处找活干,我老家叫“打游差”。

依我看来,马立英应该不会后悔,香火在她的价值世界里是无价的,为此可以舍弃任何东西。但儿子与媳妇是否也这样想,是很值得怀疑的。佐证之一是,马立英一直跟着二儿子住,她也一直把二儿媳夸成一枝花,但在那个“传人”上学之后,儿媳完成了历史性的“变脸”。从此,马立英跟着三个儿子轮流住,但谈判的艰难程度,超过了当年的重庆谈判。因为你一直跟着也偏向二儿子,突然又搞平均主义,大儿与小儿不能接受。

最不堪的是小儿,他甚至“配合”媳妇打过老娘。马立英是强壮的,直到晚年依旧如此。小儿媳很瘦小,而且有病,如果没有丈夫配合,她不敢招惹宝刀不老的马立英。她对丈夫说,我不一定能熬过老不死的,不撕撕她那臭嘴,我死了也闭不上眼。于是,为了能让媳妇闭上那双美丽的眼,丈夫有了一回“配合”。

这个过程,母亲生前跟我说过很多次,其实也不复杂。为了不弄脏我这支瘦弱但还有些洁癖的笔,请让我略去不写。

去年儿子结婚,我们回老家上坟。在离父母坟头不远处,有一座新坟。弟弟告诉我,那是马立英,活了95岁。90岁时,她每顿饭还吃一个大馒头,儿媳妇越气她,她的食欲越好。

突然想到了妙玉最喜欢的两句古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一个坚强的女人,一个不凡的母亲,一个守身如玉的寡妇——一个世纪的风雨与沉浮——终于睡下了。

猜你喜欢

园子儿子母亲
小小的园子
我家的园子
打儿子
快乐的园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守在自己的园子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