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腾讯信用分:决战信用消费下半场?

2017-05-24王砾尧

中国信用 2017年9期
关键词:芝麻信用社交

◎文/ 本刊记者 王砾尧

近日,有QQ用户称,腾讯推出了“腾讯信用分抢先看”活动,QQ超级会员可以查看自己的腾讯信用分数。据悉,腾讯征信此次开放信用分查询,是腾讯征信和QQ超级会员合作活动的小范围灰度测试,目前已结束,虽然腾讯信用官网已经上线,但腾讯信用分尚未正式发布。

腾讯信用是腾讯征信推出的个人征信管理平台,基于用户的历史行为,用信用分反映用户的信用水平,分数越高代表信用水平越高。其信用等级分为7个星级,根据在微信和QQ的消费、实名认证、理财记录、信用卡按时还款等行为进行评估,从社交指数、安全指数、财富指数、履约指数和消费指数5个维度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估,基于用户的历史消费行为综合评估结果,最低为300分,最高为850分。与芝麻信用分类似,腾讯信用分达到一定标准可以享受申办信用卡、现金借贷、消费分期及出行等特权,但目前仅对QQ超级会员开放。

业内人士分析,腾讯信用此次活动虽然带有测试性,但意在“撒大网”,为未来小程序的“电商化”打下信用基础。在产品方面,腾讯征信目前专注于身份识别、反欺诈、信用评估等服务。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信用可连接个人信用和商家,帮助用户个性甄选优惠商家。包括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服务,提供优惠的金融价格,也包括为信用担保提供参考等服务。

产品:初见“雏形”

在这次查询腾讯信用分的过程中,不少人窥见了该项产品的“雏形”。例如其中履约指数评估用户是否守约,包括贷款、信用卡、分期是否按时还款;消费指数评估用户手机QQ、微信支付行为如何。作为拥有海量用户的互联网企业,腾讯信用将用户的社交行为也纳入征信。据其官方介绍,社交指数是“衡量客户社交行为和人脉关系的指标,主要由社交账户基本信息、社交行为是否健康、个人在朋友圈的影响力以及好友的信用情况等属性构成”。

同时,腾讯官方还给出了提升信用分的六个策略。除了常见的及时还信用卡、按时缴纳水电煤气费等方式外,“热心公益事业,在腾讯公益内帮助他人”也被列入其中。

实际上,近年来腾讯虽然一直大力推广微信支付和QQ钱包,在个人征信方面却显得相当谨慎。与芝麻信用分早早开始测试并提供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相比,“腾讯信用”的官网已经存在了好几年,但是却迟迟未有动静。在芝麻信用、考拉征信等首批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试点企业纷纷展开动作,甚至连没有获得试点名额的京东金融、拍拍贷等机构都纷纷涉足征信领域的情况下,腾讯征信为何起步缓慢?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何广峰表示,此次腾讯推出信用分测试,应该是腾讯觉得当前各方面条件都已较为成熟。一是征信业务大方向更为清晰,央行最近在多个场合对征信业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定调,这对征信企业而言都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二是自身征信技术及信用分构建逻辑也更为完善,经过多年准备,已经可以在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市场化推广,腾讯方面对技术及数据的商业应用比较有信心,尤其是在如何量化社交数据方面有所心得。

“这次腾讯突然启动了信用分,很有可能是腾讯认为自己的数据已经达到了市场化使用的地步,也就是采集的信息足够判断一个人的信用情况。至于后续效果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易观金融行业分析师田杰表示。

破局:任重道远

显而易见,腾讯在用户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以微信为例,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微信的活跃用户接近9亿,约等于全网用户。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社交数据、通讯数据是弱金融属性,此类数据对于个人征信的评判价值存在争议,也就是说,腾讯社交数据的积累优势难以转化为信用评判依据,这是阻碍其发展征信的重要因素,而从此前其他试点企业的经验来看,监管层和市场对互联网金融巨头的信用分仍持谨慎态度。

例如,芝麻信用虽然在业务落地方面明显领先于腾讯征信,但是在发展道路上也是多次碰壁,例如,机场安检快速通道的特权争议、芝麻分700分以上办理日本五年多次往返签证无需提交银行流水的乌龙事件等。在分析人士看来,实际上这反映了当前征信业的共性问题,例如征信的应用边界问题,市场其他机构对征信机构的认可等。

“通讯数据能否做征信数据是有争议的,征信是采集信用信息的过程,严格意义来讲,通讯数据不算信用信息,所以以通讯数据为主的信息采集不叫征信业务。”田杰表示,征信不仅要求数据涵盖面广,更要包含有深度的个人数据深度,仅有聊天数据是无法判断信用状况的。此外,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信用数据。征信数据是需要用户授权才能使用的,只要能联系到个人的信息所有权就属于个人信息。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腾讯征信的负责人曾向马化腾汇报产品情况时被马化腾叫停:“这样的产品,不就是买卖个人数据吗?”第二天,马化腾就从“保护用户隐私”为出发点,要求产品停止开发。随着腾讯征信的入局,个人征信试点领域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但是监管的谨慎态度成为未来试点企业探索业务不得不考虑的重点因素。

今年4月,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表示,八家机构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审慎监管要求的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万存知指出,八家机构都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这样会分割市场的信息链,且每一家的信息覆盖受限,产品有效性不足,不利于信息共享。此外,各自依托某一企业或企业集团,业务上和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谈到信用分时,万存知指出,八家机构对征信的基本理念和规则不了解,在没有以信用登记为基础的情况下,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各自掌握的有限信息进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评分,并对外披露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的现象。

“阿里和腾讯两家巨头应该规避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股东背景,征信机构需要独立第三方机构,有这么强大的股东掌控且股东都有涉及借贷业务,本身就不能从事征信业,但是股权稀释又会导致动力不足,不能完全投入信用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需要让市场自我稀释,达到一个股权与动力的平衡点。第二个问题就是隐私保护,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不同,信息更加敏感,央行征信数据尚有违规查询的问题,市场化的征信机构隐私保护能力更让人存疑。第三个问题就是推动征信业发展,央行也多次发声,个人征信只能采集债务信息,很多征信机构都不为所动,不断打政策的擦边球。”田杰表示,“所以,监管层对征信牌照的发放肯定是慎之又慎。”

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独立性、数据孤岛、数据使用的合法合理性等问题,都是征信行业目前面临的共性问题,此外重复的信用评分,不仅是对数据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如此看来,破局之路还任重道远。

“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和消费金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阶段,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类似于FICO的个人信用评分,但是最近对这个后到的腾讯评分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以半公共产品的名义(个人信用评分)向社会开放腾讯个人分,其目的是为了在移动支付领域和阿里巴巴一决高下,其背后的逻辑是对自己生态体系的市场营销,与征信体系建设的关联并不是太大。”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此类产品的社会化商用,建议需要监管介入,画出底线,保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异议处理以及一直备受关注的公平正义,否则表面看起来让消费者的生活很方便,但只是谋求商业利益而罔顾社会和公众利益,实则对消费者、对大众,甚至对这些商业机构后患无穷。欧美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曾付出过昂贵的代价,中国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将会对这种以征信的名义做营销的方式作出验证。

对垒:信用之战

腾讯与蚂蚁金服在信用领域的对垒,是腾讯此次在征信领域的“小动作”中最引人猜测的地方之一。目前来看,蚂蚁金服在征信方面动作无疑快得多,芝麻信用在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公司、租房、旅游签证、共享单车等领域的合作已是多面开花。

如果将腾讯信用分与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分进行对比,会发现两者在评分维度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腾讯信用和芝麻信用都是五个维度,前者是安全指数、财富指数、社交指数、履约指数、消费指数;后者是身份特质、行为偏好、履约能力、人际关系、信用历史;大同小异,各有强点,基本逻辑是腾讯给社交注入金融基因,蚂蚁金服给支付工具植入社交基因。此外,芝麻信用分也将履约能力、人脉关系纳入信用评分。不同于阿里,对于腾讯来说,社交是其天然优势。微信月活跃用户近 9 亿,QQ也拥有超过 8.6 亿的月活用户,这些用户能为腾讯提供大量的、持续的、可跟踪的用户行为数据。但也有用户体验吐槽,目前“腾讯信用分”的落地场景仅仅有“微粒贷”和“光大信用卡申请”“比较实在”,其余场景还需再度完善。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阿里和腾讯之间的“以数据获取”为基础的信用服务之战正在悄然打响。芝麻信用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凭借阿里电商平台上多年沉淀下来的交易数据,在个人征信市场和企业征信市场开拓信用应用场景。

例如在线下移动支付领域,微信作为后来者,今年推出的“88无现金日”就打了漂亮的一仗。微信支付运营总监黄丽此前表示,第一年无现金日只有8万线下商家参与,去年是70万,今年用词则是“全行业线下商户”。

移动支付的下半场竞争被很多人看作是信用之战——基于信用体系建设的金融场景。从目前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态势来看,这场信用之战中,阿里和腾讯依然是主要竞争者,在支付战争的上半场,消费场景连接了线下的支付,而到了下半场,信用场景需要撬开的是一个人背后的整个金融生活体系。

芝麻信用分的先发优势显而易见,但其软肋在于,其数据更多来自于线上消费,如何补充更多来自线下生活轨迹背后的信用消费数据,是芝麻信用正在着力补上的短板。此外,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其评判维度兼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数据仅仅来自于电商交易,或过于倚重消费数据,往往会产生失真。

腾讯有强大的社交基因,无论是微信还是QQ,背后实名绑定的微信支付,一方面带动了大量线下消费场景的交易数据,另一方面,社交圈的人脉亲疏关系,来往交流等给信用体系的评价带去了足够多的评判维度。

此外,近年来腾讯大量布局线下信用场景,如和银行合作的信用卡业务、车险业务、车贷业务甚至手机延保业务等。这些基于信用体系而产生的场景正是腾讯所看重的,里面产生和沉淀的数据又能为腾讯信用分补充线下的信用场景内容。除了这次传统的信用场景之外,摩拜单车8月推出的“免押金”也引起了外界的注意。用户通过微信小程序注册摩拜单车账户,就可以参加免押金活动。结合腾讯信用分的上线可以发现,这样的“免押金使用”正在为腾讯创造一个新的个人征信评价场景。摩拜单车高频的使用场景,会产生大量有关支付、骑行的消费数据,对腾讯信用分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有利于加速普及其应用场景,帮助微信支付打通征信、授信、个人贷款等板块。

可以看到,在这场以信用消费为主的战斗中,微信和支付宝双方已经根据各自的优势,选择在不同的领域抢占优势。例如在线下小额支付和社交领域,微信支付能带去丰富的信用场景,比如个人之间的转账交易,红包发放,甚至面对面的资金往来,都能在社交场合中,通过信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现信用交易。这一领域的数据沉淀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它是基于人脉关系的信用,从信用本质来看,可靠性会更强。

当然,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信用消费,其下半场才刚开始,腾讯信用分的推出也仍处于测试阶段,谁能最后成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还有待继续观察。

猜你喜欢

芝麻信用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香喷喷的芝麻
社交距离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