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以管理创新推动“互联网+”制造落地

2017-05-23李艺铭安晖

中国计算机报 2016年31期
关键词:制造业互联网+融合

李艺铭 安晖

“互联网+”制造是我国“互联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点。但从近期实地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在推进“互联网+”制造落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需加强模式的创新。

推进“互联网+”制造面临的问题

(一)对概念理解不全面,存在思维误区。对“互联网+”制造这一概念的理解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的内涵认识不透彻。在讨论“互联网+”与“+互联网”两种表述方式的差异时,未能认识到“互联网+”概念的核心就在于强调互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对“互联网+”制造与“智能制造”概念关系的理解不清晰。“中国制造2025"提及的“智能制造”,是致力于运用各种高技术手段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互联网+”协同制造则更强调对互联网及其创新成果的应用,前者包含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重点内容。三是对“互联网+”制造与制造业信息化认知片面,以偏概全。有人认为,“互联网+”制造就是制造企业用信息化手段收集和汇总客户与员工信息、用OA办公系统开展日常办公,这种片面理解将“互联网+”制造定格在行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无法全面反映互联网对制造业流程和企业管理带来的思维变革和模式变革。

(二)受限于专业能力,实体经济发展难以借力互联网优势。受限于专业能力,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目前都难以独立推进“互联网+”制造。一方面,互联网在与制造业核心环节融合方面还未能找到切入点。实际上,如果不了解制造业流程就难以推进生产线智能化,不了解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就难以重塑供应链优势,互联网优势向制造业的移植普遍出现“水土不服”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多数制造企业对互联网的理解仅停留在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上,只有少数企业认识到真正的“互联网+”需要制造企业主动结合互联网来提升和重塑自身业务,但这些企业对互联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在深入运用互联网方面往往困难重重,无法充分用好互联网。

(三)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障碍,企业管理与产业统计上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给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带来了阻碍。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经从企业的内外部信息收集、汇总,以及简单处理,不断向制造业的核心延伸,通过生产数据分析提供辅助决策。Gartner曾预测,未来企业的首席技术官(CTO)将通过数字化商业技术参与企业重要决策,其重要性有可能比肩首席执行官(CEO)。但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还未能认识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了数据收集与决策辅助的分离。在产业统计层面,割裂的统计办法无助于激发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向对方融合的积极性。

探索创新的有效模式

从实体经济出发,循序推进制造业的智能化。“互联网+”制造要求企业从仅使用互联网工具和手段,转变到在制造业核心流程中内化互联网技术与创新成果。

当前,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需发挥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优势,加速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要将用户规模优势内化至企业创新过程之中,在产品创新上关注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品类型,在生产流程上关注物联网传感器、数控设备、智能装备等互联互通,在企业管理上关注信息化系统从销售环节向生产环节的应用延伸。另一方面,将互联网新业态与制造业供应链再造结合起来,强化制造企业与成熟电子商务平台的对接,加快供应链与在线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对接,催生不同生产场景下的互联网服务类型。

“互联网+”制造落地的建议

(一)明确“互联网+”制造的具体推进路径。“互联网+”制造行动无法一蹴而就,应参照“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走”方式,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的战略对接,以互联网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长期发展目标,明确“互联网+”制造现阶段的目标任务。

(二)建立和完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厘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并完善具备多种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专业化、精准化、个性化、实时性的行业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建立完善制造业各領域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动态与官方咨询渠道,逐渐打造行业权威资讯交流与汇集的高地。二是建立完善互联网与制造业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服务平台,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三是建立完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特别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的技术共享与服务,提升制造业产业链整体技术实力。四是建立完善设备出售租赁、销售服务、人才招聘等业务平台,实现企业间各类资源的数字化对接。

(三)加快构建“互联网+”制造生态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龙头企业供应链的统合能力,逐渐形成可与国际大型跨国企业比肩的产业生态影响力,引领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互联网+”制造生态体系。

这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以下游生产需求带动上游供应的良好生态,形成智能化全产业链协同生产。二是依托行业联盟,通过建立行业资源整合共享平台,从政策、技术、市场、服务、人才、管理、资金等方面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

(四)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配合的灵活机制。推进建立高校院所、专业技术机构、企业研究部门、行业协会与联盟等之间的科学与技术研发合作,加强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研究的对接,提升“互联网+”制造的创新能力。

另外,建立研究机构与工厂车间等一线操作部门之间的对接机制,鼓励学校为工人提供技能提升的理论指导,鼓励工厂车间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锻炼与科研成果转化的实验室,以实现“互联网+”制造研究与应用的有效对接。

猜你喜欢

制造业互联网+融合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