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战

2017-05-19苏炜婷

青苹果 2017年3期
关键词:演说家口译人员

苏炜婷

口译是高难度高负荷高时效的工作,事前准备是口译成功的基本要素。本文从口译的基本功底——听、说、读三方面展开,就如何培养有利于每一种能力的良好习惯进行论述。

“口译就是在各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活动中,有能力用语言与各方交流的人,采用口语的形式,使用别种语言来转述出某种语言中的思想内容的一种翻译过程”。(张文、韩常慧,2006:9)口译是语言的应用,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输出过程。译员要做到听辨理解、短期记忆、口译转换、口译表达这四个过程,整个过程要迅速完成,这其中涵盖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文化底蕴、思维敏捷、心理素质等多项能力。笔者认为要做好口译还是要围绕语言的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一种能力的形成靠的是积累,积累最好养成方式就是成为习惯。

1 关于听——“两耳充闻天下事,一心只求世界通 ”

口译最重要也是首要环节,就是“听”。用耳朵去倾听世界,用心去感知世事。美国人英语好,中国人汉语好,我们都明白这就是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学习一门语言可以进行“沉浸式”学习,自己创设语言氛围,随时随地听这门语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语感。所以听什么,如何听就成为要思考的问题。

1.1 坚持听新闻

口译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最常见的就是中国的新闻联播和美国的新闻材料,VOA、BBC、CNN、NBC等等。这些新闻材料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健康、娱乐、生活等等方方面面,素材应有尽有。听与记相结合,记录自己所听到的东西,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听记习惯。每一次听记的内容记录下来,进行整合与归纳,查缺补漏,不认识的词汇、不懂的背景知识摘录出来,都是学习的铺垫。在听新闻时,要反复听,由慢速到常速再到快速,自己要灵活掌握变速。

1.2 坚持听后归纳与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每一次的听记都会犯错,会有很多不足,只有知道自己缺什么,才能去进行补什么。比如学生经常会犯的错误:音近词混淆、冠词介词遗漏、时态听错等等这都是很常见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要记录下来进行整合归纳,以便更好的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害怕犯错,有了错误拿出来正视它,反思它就会得到进步。

2 关于说——“只有讲出来,才会被世界听到”

生活离不开说,我们时刻都在与人交流。口译更是离不开说,靠的就是这张嘴。一个人有思想,但是表达不出来,就如同没有思想,所以拥有好的口才是通往成功的秘籍。口译虽然是翻译别人的东西,但是多多少少会融合自己的因素在里面。口译人员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能够将话讲的生动形象不失原语味道,引起听话者的注意,打动听话者的心灵,那么这次口译就很成功。那么平时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特色呢?

2.1 坚持讲故事

一听到故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其实,口译人员就是在讲故事。至于故事讲得怎么样,能不能吸引听众,就要看口译人员的表现力。平时,我们可以通过看一则或者听一则完整的故事,然后扣过,自己面对着墙声情并茂的复述这个故事,讲到哪里卡住了,那就翻开看一遍,接着讲,直到可以流利地讲完整篇故事。最后自己将整篇逻辑串一下,注意过渡语过渡段,然后整篇故事就熟记于心了。

2.2 坚持做演讲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很多成功的演说家,都具有自身特色与民族特色,这就可以成为我们模仿的有力素材。每一个演说家他的语言、表情、动作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如何使自己富有感染力,很多演说家善用幽默,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幽默的正确解释是“以诚挚表达感受,寓深思于嬉笑”。口译不要求口译人员多么地会表演,但是必要时适当用一些幽默,可以化解尴尬、解决问题。所以自己在平时模仿时要注意观察演讲者的一个神态一个用词一个典故等,自己学着去表达去演讲。演讲没有那么多的实战模拟训练,模拟可以自己讲给自己听,选定一个人的演讲进行模拟或者找一些热点话题,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逐步完善。

3 关于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口译人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口译紧跟时代的步伐,它要面对的对象形形色色,译员要以自己一个人的知识量应对若干人的知識量。一个人的博学源于读书的积累,生活的积累。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不仅仅读的是字里行间,更多的是要从书中学会读人,读心。

3.1 坚持涉略各类书籍

温总理两会回答记者提问,各色问题应有尽有,总理在回答时更是言语生动、灵活、暖心。不仅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总理说得不亦乐乎,口译人员也忙得不亦乐乎。在口译中,博古通今,百科全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背景知识的构建。跨文化言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不仅要自己听懂是什么意思,而且要翻出来也要具有原语的味道。中国的经典,外国的名著,各类报刊杂志,街头卖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方方面面都要读到,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自如。

3.2 提前解读人心

可以说口译人员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但世界是由人类以及其活动构成的。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思维习惯、爱好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背景、社会背景、学术背景,所以口译人员要提前解读这个人,解读他可能涉及到所有的一切。比如奥巴马善用排比句,温家宝善用古诗词,再比如来访者是理工科的专家教授,就要去提前了解这个人的常用术语、专业术语等,看看他的代表作,专题报告等,熟悉他们的思维习惯,解读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样翻译起来就不会束手无策,也可以避免尴尬。

对于口译这项高难度、高负荷、高时效的工作,我们总是望而生畏。美国的精神告诉我们“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所以我们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超越自我。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演说家口译人员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我的“演说家”教练
小小演说家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超级演说家》第三季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