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7-05-19訾振辉

青苹果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评价

訾振辉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简单分散、低层次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致使学生缺乏充分的体验与实践,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迁移和技能的熟练运用。笔者曾以“完成一个简单的主题学习网站”为题,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作过专项调查,结果很使人失望。虽然全体學生都已在省级会考中取得了合格的成绩,但要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却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生可以快速构建网页框架,但不知如何去自主获取相关素材来丰富页面;相当多的学生完成了站点的制作,但不会在因特网上申请空间、发布站点;而更多的学生则不会管理他们的网站,站点中的各种文件与文件夹存放杂乱无序。可见,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迫在眉睫,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此作了些尝试。

1 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 年首先提出的。随后美国图书馆协会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于1989年发表了一个总结报告,该报告认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是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人,是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信息素养内涵十分广泛,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信息道德则为信息行为提供良好的规范保障,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进行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助于养成积极关注信息的良好习惯,注意搜集、学习和研究有关的信息,并能在解决问题时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借助。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能熟练利用信息检索工具高效获取信息;能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整合并在必要时将形成的信息产品进行有效传递;能实现信息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善于独立学习,开拓思维并能在信息综合与利用中产生新的启迪。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的信息活动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知识产权、个人信息隐私权、网络黑客等。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信息道德则要求使用者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抵制违法的信息行为和信息污染,合理使用信息进行合法的信息活动。

2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1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真实问题的解决中。长此以往,学生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教师给出几篇风格各异的电子文档,让学生感知并交流文档编辑排版的特点,形成对排版效果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对文档的版面、字迹、布局、修饰等方面做出评价,进而学习文档排版的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作业中可让学生设计班级小报、海报等,让学生自主设计、编辑版面。最后通过全班展评,开阔学生眼界,共享学习成果。这样的课堂不但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信息意识。

2.2 在探究、实践、领悟中提升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分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具体实践;验证知识,领悟提高三个阶段。

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主题情境,让学生追本溯源、领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习得的知识往往掌握得非常牢固,不会轻易忘记。

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是让学生理解、领悟知识、提升信息能力的重要渠道。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实践,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高信息能力。

领悟是让学生掌握内在的方法与逻辑,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探究是起因,实践是过程,领悟则是追求的结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教师则可以利用预设与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梳理知识的脉络,总结学习的方法及要点。

例如,在学习《信息的获取》时,首先讲解浏览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再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李白”,记下其阅历、诗的风格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可以确定一些任务,如:在网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根据反馈,使用恰当的关键字搜索;并对搜索的信息进行甄别,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

2.3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准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垃圾信息;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需要关注学生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如在搜索“李白”的有(下转第124页)关信息时,要注意对信息的真假进行甄别,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误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在网上下载信息还会碰到版权问题、木马病毒等。对学生可能碰到的信息伦理问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设计信息活动时,对可能出现的信息伦理问题给出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指向。如在设计班级小报时,内容要积极向上,杜绝消极颓废的内容。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不断了解相关的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让他们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2.4 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

有效的评价,能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我们要改变仅以考试分数说话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创新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出色的,只不过他们出色的方面不同而已。新的评价体系应是多元化的,即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方式的多元化。教师应准确把握课堂时机,适时评价反馈,改进教与学的过程。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堂课中运用信息资料的情况;二是分析、总结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整合、信息运用等方面的得失,为学生信息素养的逐步养成奠定基础。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法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信息技术的探求者、分析者、评价者,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素养评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