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工匠精神引领中国制造

2017-05-17郭影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工匠制造业技能

郭影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制造业早已走向世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两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占全球五分之一,名列第一。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诸如瑞士人引以为豪的手表、德国人津津乐道的德国制造一样,体现着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这在当今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已成为品质和品牌的保证。所以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工匠精神”将成为一种软实力。

当代“大国工匠”风采录

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争做“金牌工人”、“大国工匠”,充分展示出中国工人阶级新时代的新风采。一代又一代的工匠用汗水和智慧为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劳动创造世界的辉煌篇章。

工人院士李一枪

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长春客车厂工人李万君,手握焊枪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1987年7月,李万君从长春客车厂职业高中毕业后进入客车厂焊接车间工作至今,先后创造出“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法,及时解决了高铁生产的诸多问题。其带领的团队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50余项,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凭借世界一流的构架焊接技艺,李万君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

2008年,长客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技术,但与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却一时难求。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万君一人能焊出来。为了新项目,公司成立了新产品车间,抽调高素质人员,还从技校招来了400多名学生让李万君培训,要求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从头学起,常常彻夜不眠,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德国西门子的焊接权威布鲁诺,对李万君竖起了大拇指说:“李,你创造了奇迹!”

2011年,李万君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站被人社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5年来,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李万君先后组织近160场培训,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受到培训的焊工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

蓝领科学家王军

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的王军用一串扎扎实实的数字诠释了当代钢铁工人的价值——拥有先进操作法5项、技术秘密42项、技术革新130项,获国家受理或授权专利发明186项,获PCT国际专利授权8项,每年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

“像科学家那样去工作”是王军的座右铭,也是他给自己订立的人生信条。他强调,一个技术工人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理论,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工作、去创新。在他眼中,创新从来不只是社会精英、科学家的“份内事”,创新同样可以成为一线工人的“专利”。

王军在近10年完成的三大创新项目,包括层流冷却关键设备技术、液压系统核心备件高压柱塞泵技术和超高强钢矫直机支承辊技术。其中,“层流冷却关键设备技术”历时10年,攻克了世界级行业难题,彻底改变了以往此类核心装置长期依赖进口或仿制外国产品的局面,实现了由空白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受聘宝钢人才开发院兼职教授后,王军为宝钢和社会培养大量技能人才,主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所在部门获国家专利750项,国内外各类创新成果奖87项,近5年创直接经济效益13亿元。

“动车神医”唐云鹏

2006年,正是中国高铁蓄势待发的时期,唐云鹏从七百多人的竞聘中,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首批动车检修人员之一,从此走上这条充满激情、魅力和艰辛的奋斗之路。2007年,我国从法国引进的CRH5型动车组投入运用,国外公司以及售后维修人员在技术支持上非常“吝啬”,所提供的检修技术资料很简单,甚至连最基本的原理图纸都不提供,在处理故障时,只教是什么,不教为什么、怎么办。面对法国专家的技术垄断,不服输的唐云鹏暗下决心:绝不能让老外小瞧我们,一定要为中國铁路争气!

从那时起,为了看懂动车组结构和逻辑图,只有中专水平的唐云鹏以蚂蚁啃骨头般的毅力,靠自学,翻词典、找翻译软件,硬是将上千个英语、意大利语的专业词汇译成汉语研读。靠着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钻劲,他全面掌握了CRH5型动车组的检修技术。当唐云鹏和老外对话时,一连串的问题,让外国专家对他敬佩不已。

面对动车组自主检修亟须技术突破的现实,唐云鹏与他的同事一起进行了一连串的技术攻关。从最开始全路公认的最难车型CRH5型到高寒动车组CRH380B型,从一名中专生和普通的机械师到成长为“5型车”专家,唐云鹏终于站在了我国动车组自主检修技术的制高点,成为我国动车检修的专家级人物。

缔造当代中国工匠精神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而“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工匠精神”。这是引领“中国制造”向现代工业迈进时高高举起的旗帜,是中国工业文明向新境界进发时的原动力。

中国历史上以鲁班为代表的能工巧匠,曾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然而,长期以来,在世俗的眼光里,工匠所从事的劳动,不过是枯燥无味的简单劳动。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更谈不上一辈子以工匠为荣。在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的职级和待遇普遍偏低,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纵观世界,凡是制造业超常发展的国家,往往拥有众多的能工巧匠,特别是工匠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制造领域,形成一种现代工业文明。尤其是德国,拥有2300多个世界级品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和大国。德国企业中大量技能娴熟的工匠,是制造业超常发展的主力军。德国企业家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

在学校,德国同样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关资料表明,德国70%的青少年中学毕业后接受双轨制的职业教育,其中制造业培训在所有行业的培训中占比最高,约占35%。在德国奔驰、宝马、西门子等诸多企业里,很多高管都是从工匠学徒一步步实干出来的。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青少年时期就是一名瓷器工匠的学徒。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人做过统计,全球具有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中,日本3146家,为全球之最。德国有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得益于它们传承着一种匠人精神。

当前,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这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若要实现良性发展,拥有大批工匠是前提条件。除此之外,还需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企业发展信念中的诚信、责任、担当、创新,可谓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工匠精神有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

回首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不少企业单纯强调经济效益至上,出于快速盈利的动机,没有在产品制造、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方面下硬功夫。有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潮流,经常将企业与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概念捆绑在一起。这本无可非议,可是企业家底薄,产品质量、产品规模和产品口碑处于“低位运行”阶段。这种情况下,企业其实更需要苦练内功,发挥工匠们的生产积极性,以工匠精神夯实企业根基。当前,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的机遇与挑战面前,绝大多数的企业意识到了工匠的重要性,更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涵。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著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

中国制造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首先是教育机构要转换办学思路。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劳动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完善工匠的激励机制。在一些企业内部,工程师、管理者和营销人员的福利待遇远优于工匠,这无疑挫伤了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身怀绝技的工匠,应该在企业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受到高规格的待遇。再次是,全社会要转变观念,对工匠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工匠的劳动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只有全社会尊重工匠以及工匠精神,“中国制造”才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

以培养现代工匠为己任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历史性跨越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推陈出新,促进制造业升级,培养现代工匠应当也必须是大有作为的。

近几年来,“大师工作室”在各地应运而生。“大师工作室”立足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实施技术改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开展技术交流,加快高技能人才集聚,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为技术研修、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以技能大师为项目(工种)带头人,传绝技、带高徒,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培养技能骨干,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2013年年初,为发挥全国劳模引领作用,整合劳模群体资源,丰富劳模时代内涵,扩大劳模品牌效应,袁政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江铃集团在2009年创建袁政海技能大师工作室基础上打造的“大工作室”概念,是“双室一体”的特色品牌。

工作室现有面积230平方米,分为大师办公区、学习研讨区、现场交流区、操作实训区四个区域,共有成员17名,大师1名、名师16名。工作室以模具钳工为主,同时吸纳了模具设计、夹具钳工、检具制作、机修钳工、车工、铣工、焊工、电工技术、电工维修、汽车钣金等工种和学科,是江铃组织高技能拔尖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攻关、优化作业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平台。

袁政海工作室坚持“传承、引领、开放、合作、创新、奉献”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育才、聚才、用才的作用,紧密围绕江铃的生产经营,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的技能专长,主动对生产运行和新品开发中的重点、难点项目进行攻关,积极发扬了传、帮、带和“师带徒”劳动竞赛的优良传统,有效推广了技术创新成果和经验。该工作室在服务江铃做大做强、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肯定。

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广大职工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国有企业及其工会组织的重要工作抓手。

深化蓝领素质提升工程。在继续服务好传统蓝领技术工人的同时,进一步关注城市新蓝领群体的成长与发展。学历提升与技能提升并重,实施“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计划,完善“技能培训、技能帮带、技能竞赛、技能晋级、技能激励”五位一体技能提升机制,拓宽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引导和帮助职工学技术、提技能,长才干。

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尊重职工首创精神,激发职工创新热情,鼓励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以创建“工人先锋号”、创立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广泛组织职工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攻关、小建议”等“五小”活动。由工会组织邀请专家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及时帮助总结提炼,培育职工创新成果,保护职工知识产权。

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积极培育和选树工匠的优秀代表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宣传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从发动、推荐、评审、认定、激励各个环节,全过程宣传工匠和工匠精神。工会组织应把握舆论导向,持续不断地为工匠发声,为工匠正名,让社会重拾失落已久的工匠精神,让工匠享有本该属于他们的尊重和敬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也只有在“创”中才能成就这样的匠人。“创”者,从仓从刀,敢于对既有知识仓库内的成果进行大刀阔斧改造,这是现代工匠精神应有之意。尤其是作为国有企业,更应当以培养现代工匠为己任。

猜你喜欢

工匠制造业技能
90后大工匠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拼技能,享丰收
致敬!老工匠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