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SS的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2017-05-16兰钰斌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兰钰斌

摘 要: 选取2005-201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相关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圈内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并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其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黄石市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鄂州市和仙桃市旅游发展水平在2005-2015年波动幅度较大,而圈内其它6个城市波动幅度较小,呈现出波浪形变化形态,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旅游竞争力总是强于边缘城市;现阶段,圈内东部城市旅游竞争力强于西部城市,南部城市强于北部城市;边缘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現出从东部率先提升,并顺时针逐渐提升的演变特征。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旅游竞争力;时空差异;演变特征

中图分类号: F592.7;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46-05

一、引言

武汉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称武汉“1+8”城市圈、“大武汉都会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及周边100千米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9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武汉重返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自“武汉城市圈”提出以来,学界就对其持续关注并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1]、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2]和演化[3]、城乡文化整合的空间结构[4]、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5]、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6]、城镇化生态环境相应[7]、土地资源优化配置[8]等方面。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完善,圈内有4A级以上景区4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但学界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9]、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演化[10]、景区交通可达性[11]、旅游景区时空差异[12]、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13]、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14]、体育旅游发展战略[15]、旅游产品系统策划[16]等方面。通过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目前尚没有学者对圈内9个城市的旅游发展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研究。而进行此项研究,有助于了解圈内9个城市旅游发展差异及其演化特征,对圈内9个城市旅游的协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来表示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并从经济发展竞争力、旅游吸引力、社会发展竞争力、城市环境竞争力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2005年以来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

二、 旅游竞争力量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把国家或地区作为旅游竞争力量化研究的对象,较少对城市进行相关研究[17~18]。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的研究则较为丰富。王琪延,王湛春从城市发展竞争力、旅游市场竞争力、旅游产品及资源竞争力、旅游服务竞争力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9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旅游效率进行了分析[19]。祝晔从城市环境竞争力、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产业竞争力、旅游保障竞争力以及旅游发展潜力五个方面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形成机理[20]。刘中艳、罗琼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显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两个角度构建了适合地级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21]。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城市旅游竞争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2~24]。

三、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发展时空演变及分析

1.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国内学者对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依据数据的科学性、可获取性和可测量性等原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基本变量进一步筛选。SPSS19.0统计软件输出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竞争力、旅游吸引力、社会发展支持力、城市环境竞争力四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在90%以上,可较好对城市旅游竞争力作出解释。因此,本文从经济发展竞争力、旅游吸引力、社会发展支持力、城市环境竞争力四个方面出发,选取GDP总量、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A级以上景区(点)数、公路密度等19个指标、构建包括一个目标层、四个要素层、19个指标层的旅游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表1)。

2. 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5—2015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来源于各个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3A级以上景点(区)数据来源于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数据属来源于环保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来源于文化部,国家森林公园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国家地质公园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世界遗产数据来源于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景观质量评分细则中5A、4A和3A级旅游景区需具备的最低分值作为相应级别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并认为相同级别的旅游景区(点)对游客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对应的各级景区点的分值分别为90、85和75,因此3A级以上旅游景区指数=5A级景区个数×90+4A级景区个数×85+3A级景区个数×75。旅游知名度=世界遗产数×20+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数×10+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10+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数×10,旅游特色指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10+国家地质公园数×5+国家森林公园数×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5。

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05—2015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计算。在因子分析前,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量级的差异。计算公式为:

xj=■(1)

其中,Xj是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xj是未经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指标,Xj是第j个指标的均值,是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

对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运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以因子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公因子,对各年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因子得分。然后根据各主因子与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公式(2)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

Fi=■aijxj(2)

其中,Fi是第i个主因子的得分,aij是第j个指标在第个i主因子的载荷。

再利用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旅游竞争力计算公式如下:

TC=■biFi(3)

其中,TC是旅游竞争力,bi是第i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TC值越大,代表旅游竞争力越强。2005—2015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如表2。

3. 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时序演变

图1是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随时间变化图。由图1 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武汉市旅游竞争力在[1.29,1.55]区间内波动,未来变化趋势尚不明显,2005-2007年呈现出“V”型波动;2008-2014年基本沒有变动,呈现出直线形态;2014-2015年,有明显地下降。黄石市旅游竞争力2005-2015年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2005-2008年一直下降,在2008年到达最低点后开始上升并在2010年到达小区间内的高点,在2011年短暂地下降后又开始上升并在2013年超过2010年的高点。鄂州旅游竞争力2005-2015年波动幅度较大,未来变化趋势尚不明显,2005-2009年呈现出“N”型波动形态,分别在2007和2008年到达最低和最高点,2009-2015年呈现出“U型”波动形态,但没有超过之前所到达的高点。仙桃旅游竞争力2005-2015年波动幅度较大,2005年旅游竞争力最大,在2006年大幅度下降,在2007-2014年逐渐上升,但没有超过2005年的高点,但在2015年大幅度下降,并低于2006年的低点,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孝感、黄冈、咸宁、天门、潜江旅游竞争力2005-2015年波动幅度不大,呈现出波浪形变化形态,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

4.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演变

为探究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演变特征,需要对圈内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等级划分。本文约定:TC≥0.3,表示旅游竞争力强,处于第一等级;0≤TC<0.3,表示旅游竞争力较强,处于第二等级;-0.3≤TC<0,表示旅游竞争力一般,处于第三等级;TC<-0.3,表示旅游竞争力弱,处于第四级别。选取2007、2009、2013、2015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竞争力探究其空间演变特征。

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市旅游竞争力一直处于第一等级,武汉城市圈其它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其相比,差距明显;2005年,武汉城市圈西部城市旅游竞争力强于东部城市,南部和北部城市则处于同一级别;近年来,呈现出东部城市旅游竞争力率先提升并从2005年的第四级别跃升至2015年的第二级别,西部城市旅游竞争力下降明显,从2005年的第三级别下降到2015年的第四级别,北部城市旅游竞争力一直处于第三级别,南部城市则从2005年的第三级别跃升到2015年的第二级别。

综上所述,武汉城市圈城市旅游竞争力表现出以下特征:(1)中心城市旅游竞争力强于边缘城市;(2)现阶段,东部城市旅游竞争力强于西部城市,南部城市强于北部城市;(3)边缘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出从东部率先提升,并顺时针逐渐提升的趋势。

四、结论

鉴于武汉城市圈独特的地理位置,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学界较多关注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旅游发展研究不多且没有学者对圈内9个城市旅游发展差异和空间演变进行研究,而此项研究有助于了解圈内9个城市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圈内9个城市旅游协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从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旅游吸引力、社会发展支持力、城市环境竞争力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变化和演化特征,并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第一,黄石市旅游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鄂州市和仙桃市旅游发展水平在2005-2015年波动幅度较大,但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武汉城市圈其它6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2005-2015年波动幅度不大,呈现出波浪形变化形态,未来变化趋势不明显。

第二,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旅游竞争力总是强于边缘城市;现阶段,东部城市旅游竞争力强于西部城市,南部城市强于北部城市;边缘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出从东部率先提升,并顺时针逐渐提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钱春蕾,叶 菁,陆 潮.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5(2):237-245.

[2]刘承良,颜 琪,罗 静. 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J]. 地理研究,2013(5):857-869.

[3]余瑞林,刘承良,熊剑平,等.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J]. 经济地理,2012(5):120-126.

[4]朱媛媛,曾菊新,韩 勇,等. 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时空结构[J]. 地理研究,2014(10):1908-1918.

[5]张俊峰,张安录,董 捷.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析及因素分解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5):595-602.

[6]陆 锋,陈 洁. 武汉城市圈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08(4):68-74.

[7]郭庆宾,刘 静,王 涛.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137-143.

[8]董 捷,杜林燕,吴春彭,等. 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41-46.

[9]刘大均,谢双玉,陈君子,等.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0):1276-1281.

[10]王 博,吴 清,罗 静. 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J]. 经济地理,2015(5):192-197.

[11]马 悦.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交通可达性空間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2]万 纤,刘嗣明,吴 清.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时空差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11):1426-1432.

[13]邓祖涛,周玉翠,梁 滨. 武汉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J]. 经济地理,2014(3):170-175.

[14]刘承良,颜 琪,曾菊新. 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分析[J]. 经济地理,2009(5):846-850+860.

[15]陈林祥,梅跃长. 武汉城市圈体育旅游发展战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6):11-14.

[16]王乃举,黄翔. 武汉城市圈旅游产品系统策划[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138-142.

[17]Dwyerl. , Forsyth T.H.P.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2002(1):89-96.

[18]Huybers T., Beneet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ure-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3(3):213-233.

[19]王琪延,王湛春. 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J]. 统计研究,2012(7):49-53.

[20]祝 晔. 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及形成机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126.

[21]刘中艳,罗 琼. 省域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度与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5(4):186-192.

[22]周 礼,蒋金亮. 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2015(1):173-179.

[23]傅云新,胡 兵,王 烨. 中国31省市旅游竞争力时空演变分析[J]. 经济地理,2012(6):144-149.

[24]丁 蕾,吴小根,丁 洁.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 经济地理,2006(3):5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