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外交和平心理模式解析

2017-05-15刘邦春何海龙

求知导刊 2017年7期

刘邦春++何海龙

摘 要:公民外交是我国和平外交的新型发展方式,是官方和平外交方式的有力补充。文章通过对青年教师吴迪参与公民和平外交心理实践的解析,探讨公民外交模式的和平心理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民外交;和平心理;心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1.公民外交的内涵

公民外交是指本国公民经由影响国内外各种对象,以影响本国政府与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最后获得他们所追求的各项利益(赖钰麟,2011)。近年来,公民外交已经成为我国和平外交的新型的、重要的发展方式。

2.公民外交和平心理实践

青年教师吴迪近年来所参与的公民外交和平及其反映的和平心理启示,成为公民和平外交心理模式的典范。

曾经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的青年教师吴迪,由于自身专业和工作关系,经常关注《华尔街日报》《贸易周刊》等国外媒体资料。2010年9月,他突然从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察觉到了异样的变化:有些学者在分析美国就业率低等经济问题时,将罪过归因于中国的贸易和汇率政策。吴迪对此感到担忧,认为这种错误的论断有可能造成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孤立,导致美国民众的反华情绪,如果美国国会进一步对中国经济采用限制手段,将会对中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为公民,吴迪首先想到自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经过斟酌,他决定用自己的经济知识,证明美国将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做法是错的,并盘算着如何把研究结果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于是,吴迪登陆美国商务部、美中贸易协会等多个网站,收集了美国自己颁布的一些数据和报告,来作为自己的研究资料。吴迪通过严谨的专业分析,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美国经济低迷在于美国常年的低储蓄率;第二,美元的地位导致资本都向华尔街倾斜,诱发美国就业率低;三是中美贸易战和货币战将导致中美经济遭受打击。总之,中美贸易战和贸易争端是美国打错了靶子的结果,将使中美经济雪上加霜,害人害己,两败俱伤。吴迪将自己的三个分析观点写成了题为《美国贸易战必败》的调研报告,对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交政策、商业政策等进行了批驳,证明美国对中国打的货币战对美国的贸易赤字没有任何辅助作用。吴迪把这份调研报告用电子邮件寄给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时,吴迪也把这份报告《美国贸易战必败》投递给《华尔街日报》社评版。不久,文章全文发表。2个月之后,2010年12月15号,吴迪收到了美国总统的回复,尽管奥巴马对吴迪提出的中美贸易战问题避而未谈,但就美国就业问题和华尔街经济改革作出了回应。一来二去,吴迪和奥巴马成了“笔友”。 转眼之间,一名普通中国公民的话语表达得到了美国总统的回复,吴迪很快成为热点人物,“中国之声”“全球华语播送网”等纷纷报道了他与奥巴马的通讯外交事件,认为吴迪进行的是“为国举鼎”的和平公民外交。

吴迪意识到:美国教育系统是改变有些美国民众对中国持有敌意的刻板印象的重要阵地。他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范例,把公民和平外交的平台引入经济学教学当中,让学生活用自己所学知识,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学会如何帮助化解矛盾和对立,如何建立互信与互助。如此一来,美国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就会更加人性化,更有可能产生友谊、同情和支持。

了解到大部分美国公民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吴迪用一个中国普通家庭在贸易争端中的悲剧,开始了他的课程:

“有一个在深圳工作的农民工兄弟,他在一个香港人开的玩具厂工作。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洲不再给他们的厂子下单,香港老板就把玩具厂给关掉了。这位农民工兄弟除了做毛绒玩具之外没有别的技能,他的再就业前景是绝望的,女儿也只能休学了。每次他徒劳无功地找工作回来,女儿都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回学校,什么时候可以吃红烧肉。我在英国时也在饿死的边缘徘徊过,也曾有在接到母亲突然去世的电话后躲到打工餐馆的员工厕所痛哭失声的经历。这也就是我写信力劝奥巴马总统不要和中国打贸易战的情感缘由。”

吴迪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很多人眼中都出现了泪水。吴迪的故事讲述,是公民意识的崛起,是人性的崛起,也是宗教的慈悲。

吴迪成功地把公民外交的和平理念植入美国人的心中,是因为他持有超越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无关理论输赢”的和平公民外交对话观点:有些海外学子由于在“论理输赢”上寸步不让,容易造成意识形态的对立。可是, “论理”的输赢往往会伤害西方人的感情,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尊重、支持和帮助,解决不了实际的矛盾和问题。“论理”的输赢也导致一些海外的中国人长时间内严重孤立,验证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只有放下意识形态的不同,放下民族主义的对立,才能站到促进和谐世界的同一条跑道上。

3.公民外交和平心理启示

吳迪的公民外交之举,具有重要的和平心理启示意义。

第一,公民外交有利于弥补官方和平信息沟通的缺失。一介“草民”吴迪,不甘心做“口水公民”,而是勇敢地做“行动公民”,积极打破西方恐华经济封锁,发出中国公民内心的和平呼声,践行公民外交,成为官方外交的有益补充。吴迪利用自己所学的金融知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向西方抛出中国公民自己的观点,争取与西方政要对话的机会,填补一些中国官方信息沟通渠道的缺失,又让美国高层领导领略了中国公民的智慧,捍卫了国家尊严,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

第二,公民外交有利于培养公民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美国是个公民意识极强的国家;而在中国,像吴迪这样的游学海外多年的知识分子,位卑不忘忧国,是士大夫的传统情怀,作为中国公民,需要这种干预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忧国情愫。吴迪的忧国爱国情怀,恰似一簇闪亮的公民外交和平火花,引领了未来全民参与公民和平外交的新走向。

第三,公民外交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吴迪发现,自己在出发的时候,觉得公民外交是一艘助力缺乏的小船,来到波士顿后却得到了美国各个阶层人群的帮助。那时的他感觉公民外交不再是一个人的梦,而是许许多多人分享的梦,是一艘迎风展帆、志在万里、志在促进世界和平的大船。

第四,公民外交有利于建设和平互信的新型国际关系。事实证明,中美两国公民之间的对话和外交有利于发展新型的中美国际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用公民外交建立和平互信的国际关系,是促进国际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年毛主席主张把敌人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海洋中,结果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今天把全世界放进公民外交的海洋中,将收获一个和谐共赢的世界。

第五,公民外交有利于树立中国和平大国形象。吴迪是个“人微言不轻”的公民,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在美国媒体上发声,让美国总统和公民知晓利弊,用中国经济学家的视角,剖析中国汇率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向世界宣传正确的、真实的中国声音,这种具有私密性、灵活性和非正式性的“微言”却“不轻”,起到了较好的话语权作用,成为难能可贵的世界和平的促进者。这种平易近人的公民和平外交,巧妙地消除了国际政府之间国际争端调解的敏感性和国际反感情绪。从这个角度说,公民外交需要“吴迪效应”,实现中国梦需要扎扎实实的公民外交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赖钰麟.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国的公民外交——以2005年“反日入常签名”为例[J].国际政治研究,2011(3):129-144.

[2]吴 迪.我在美国的公民外交之旅[J].南风窗,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