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环境下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建构

2017-05-15李芙蓉

求知导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

李芙蓉

摘 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青少年传统德育在经历变革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势在必行。文章从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及外在支持两大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塑造德育主体。

关键词:网络环境;主体性德育模式;内源建构;外在支持;立體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青少年德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的同时也将其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要取得良好实效,就要迎合时代要求,从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入手,建构主体性德育模式。

一、何谓“主体性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为解决一定的德育问题而形成的内含一定德育理论的结构性方法论体系。”具体而言,德育模式是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

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通过教育者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独立性、创造性、能动性的社会主体的德育模式。与传统重说教、重灌输模式相比,它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更能凸显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接受和自我体验,改变了受教育者在德育中的被动地位,因此,主体性德育模式彰显出以人为本的光辉。

二、网络环境下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

网络以其新奇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吸引着青少年,平等与自由也成为他们的诉求与目标,因此,教育者想要通过简单说教方式来讲授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已变得不切实际,教育者需要从青少年内在需求出发,建构符合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主体性德育模式。

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内源建构以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要素为基础,尊重个体意识,注重个体的内在本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道德认知上的自主选择到主动养成

道德认知是主体德育模式的第一层面,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基础。青少年的价值世界正是在基本的认知状态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建构起来的。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德育在道德认知层面上常以灌输说教和防范限制为主,使青少年总是被动接受,因而较难将教育内容的本质与精神内化为行动。

网络本身无“罪”,有很多信息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都有好处,问题是如何让青少年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与其告诉他们什么信息有用,不如提高他们的自我甄别能力,自己找出有用的信息。

在道德认知层面,第一,是在内容上让青少年学会选择,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辨别海量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第二,在方式上注重启发青少年对各种信息进行主动分析和选择,在理解后逐步加以内化,以促使青少年主动参与品德养成过程,并且通过指导、关心、理解、对话,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了解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2.道德情感上的关注生命到用心关怀

道德情感是主体德育模式的第二个层面。网络环境下的传统德育在道德情感层面上往往忽视个人情感,单纯的情感灌输容易造成青少年对周围世界的体验和领悟出现局限性,造成青少年感情上的偏颇和认识上的片面,甚至忽略、否定别人及自身的存在价值。

道德情感层面的关注生命到用心关怀遵循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将青少年视为德育过程的主体,以个体的完善与德育的发展为德育实践的目标,实现良性循环。第一,在内容上实现通过甄别与融合,将网络环境下的各种德育内容与德育信息融入德育主旋律,发掘德育内容上的生命关怀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以感育人。第二,在方式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彼此之间、受教育者与社会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理解与感悟,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形成共同面对德育问题并交流生命关怀心得的关系。

3.道德意志上的自觉果断到坚韧自控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它是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第三个层面,是德育主体获得道德认知后,经历道德情感,克服种种障碍并转化为行为的重要过程,具有自觉果断性、坚韧自控性。

第一,在内容上通过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做对比教育,同时通过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的把握,增强青少年道德自觉性与果断性,促使青少年根据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遵从自我道德良心的规则,对外在环境压力形成抗压性。同时恰当地抓住时机,利用主客观条件确保道德行为的发生。第二,在方式上通过网络与现实两个维度的法则教育、情感上的鼓励、道德行为上的体验等,贯穿使用渗透式教育手段培养青少年道德意志的坚韧性与自控性,谦于面对成功,勇于直面挫折,自觉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与言行。

4.道德行为上的感受生活到加深体验

道德行为是德育的最终层面,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其来源于现实,一方面,通过自身环境影响青少年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自身行为影响网络环境。第一,引导青少年走出课堂,根据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实际,通过社会与网络双重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网络环境的道德要求,激发青少年内在德行成长,促进其向道德行为转化。第二,在具体的体验环境中,引导青少年以自己的需要去关注、选择各类信息,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共鸣形成情感的认同,逐渐将之内化并表诸在外,形成自己的行为。

三、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外在支持

网络环境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又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环境下建构青少年主体德育模式,不仅需要从内源上加以努力,外在支持同样重要。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家—社会—社区”立体化模式。

1.加强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在德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首先,立体化模式的建构要求学校顺应网络时代要求,尊重青少年个体意识,激发个体自主性,以培养具有自主、自律道德的个体为目标。其次,学校要优化德育内容。一方面,在保持原有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道德意志和道德选择教育,增强青少年辨是非、明事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包括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通过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规范的校园秩序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影响青少年、塑造青少年的作用。最后,学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等手段使德育突破时间的限制,实现德育内容的日常化;同时这种平台的建构可以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德育区域一体化,使德育过程变得更为连续,巩固教育成果。

2.重视网络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是孩子德育的首位教师,父母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对孩子有巨大影响。网络环境为在德育中发挥家庭的协同作用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青少年父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运用网络及新技术的能力有高有低,很多家庭常常难以配合学校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并且一些父母由于欠缺相关知识,在网络交流方面常存在障碍,以致对子女的监管与指导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可以为家长提供网络知识方面的指导,增强家长运用网络平台和学生、学校沟通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家长—学校互动机制,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取所长、互补所短。

3. 强化网络环境下社会的支持作用

首先,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行政命令手段较难发挥作用,必须以高科技手段来强化网络管理,通过程序监管、防范“滤网”、埋设跟踪程序等手段净化网络环境。对不健康、低级趣味的东西加以过滤,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其次,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站加强管理,提高具体执行法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做到 “谁出事谁负责”,为青少年德育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最后,用社会力量加以烘托。一方面,社会应加强青少年网络体系建设,在改善已有的党团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青少年网站,丰富青少年网站类型;另一方面,注重社會人文环境建设,形成人关心人、人爱护人、人帮助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处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社会。

4.发挥社区教育的补充作用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德育资源,是建构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主体性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首先,在开发社区德育资源的过程中,应坚持以青少年为核心,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为基础,结合青少年实际,发展具有多种教育效用的教育基地。比如,组织青少年定期开展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参加社区辩论、参与社区劳动等;或建立德育基地、知识技能训练基地和良好行为养成基地等,有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让青少年在感受与实践中获得认知,促进青少年良好德行的形成。其次,建构和完善面向社区的咨询机构和心理危机救助体系。社区应加大对青少年网络沉迷而带来的心理问题的救助力度,同时为有教育需求的家长提供培训与指导。最后,借助网络,建立连接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资源和德育力量的网络联络机制,实现各要素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实现德育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毛齐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发展述要[J].中国德育,2008(10):25.

[2]刘 冬.新媒体环境下四位一体德育模式的构建刍议[J].赤子,2015(7).

[3]陈念平.社区德育资源开发的生本策略[J]. 广东教育(综合版),2007(10).

[4]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 2005(6):4-8.

[5]范树成.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4(7):47-51.

[6]班 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2(1):71-76.

[7]班 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教育研究, 2003(12):37-43.

[8]檀传宝.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试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具体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7-112.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网络环境视角的学校图书管理问题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