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河南豫剧板胡界的缺失

2017-05-13李海峰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豫剧

李海峰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的主要剧种之一。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10年12月,豫剧在全国共流传、分布16个省(区),共有国营专业豫剧表演团体161个。民营剧团几倍于国营团,从业人员数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方戏第一大剧种。

豫剧从产生到发展成型共经历了300余年。豫剧的主奏乐器先后经历三个阶段:早期为八棱月琴(称六弦),中期为小皮嗡(称二弦),近期,也就是1930年以后至今用板胡。板胡伴奏豫剧也才80多年。

本人已奔天命之年。虽自幼子承父教学习板胡,后师承省戏校板胡讲师史保罗,1982年考入周口地区戏校,7年后毕业进剧团拉板胡至今亦有30多年艺龄。主要伴奏过《西湖公主》《青蛇传》《市井人生》《都市彩虹》等20多个剧目,积累了一些伴奏经验,但总觉不够,应该充充电,学习些理论知识,丰富充实自己,更好地为戏曲事业服务。然而,苦寻豫剧板胡理论文章多年,缺收获甚微。平心而论,我对豫剧板胡这些年的发展感到欣慰,无论材质、制作工艺、音域音色、弓弦技巧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大家同行有目共睹,鄙人不敢妄加评论。我只谈谈自己的困惑陋见,请老师及同仁不吝赐教。

一、豫剧板胡急需理论专著

吉喆先生是著名板胡大师,“秦派”板胡创始人之一,国家一级演奏员,作曲家,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西板胡学会会长。2010年5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音乐理论专著《板胡艺术研究》,是吉喆先生从艺生涯50多年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他笔融犀利,直抒胸臆,坦诚观点,针砭时弊,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就豫剧板胡的理论文章而言,我曾遍阅现存资料,只在1989年2月出版的《地方艺术研究》(河南戏剧研究所主办)杂志上找到一篇左清义老师撰写的“小议搬演流派剧目的得失”的文章。文中,左清义老师从他多年教学(板胡)和伴奏经验谈对搬演流派剧目的(板胡)伴奏技巧和注意事项,对同行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另据史料记载,1985年,郝会成先生撰写的论文“关于豫剧板胡的上把弦与下把弦”曾被河南省戏研所评为优秀论文奖。但本人至今未能见到,更没有拜读。相比之下,吉喆先生于1985年在《交响杂志》上发表的板胡学术论文《论板胡演奏的功法艺术》我却记忆犹新。文中,吉喆先生独创性地率先提出了弓弦乐器运弓方法中呼吸与气感气息的作用,打开了弓弦乐器运弓技法的新领域,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新概念,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豫剧板胡急需领军人物

2003年秋,河南省豫剧二团首席板胡、青年板胡演奏家周武占先生在郑州英协剧院举办了首场“板胡独奏音乐会”,可谓豫剧板胡界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尽管曲子多以戏曲唱段为主,但总算是让板胡从幕后走到了前台。由伴奏改为主奏,真叫大快人心,令人艳羡。

其后,板胡演奏家李建钦、王兆逢、王金良、冯勇先后在河南郑州举办了“豫剧板胡独奏音乐会”。纵观上述各音乐会,尽管以戏曲唱段为多,但仍有不少曲子是专为板胡演奏而作。有作曲家,也有演奏者本人,无不呈献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加上均是大型交响乐队伴奏,也都是呈现出不凡的水平,热烈大气好看,观者大呼过瘾。

横向比较则稍显逊色。其实,中国首次板胡独奏音乐会当属1962年8月,由中国音协西安分会举办的张长城、原野、王瑞檀、孙尔敏四位演奏家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的“板胡音乐会”。这是一次“秦派”板胡的盛大集会。其中既有独奏,又有二重奏、四重奏。至今国内无人超越。

河南豫剧板胡界的确是人才济济,高手林立。他们各有千秋,各具实力。论水平不相上下,论影响粉丝成群。但能一呼百应,谁能号令三军?恐怕谁也说不准,谁也不敢当。

没有领军人物,就形不成“豫派”板胡;拳头攥不紧,就打不出组合拳;人人有心思,就形不成集体核心,这就是弊端。

三、豫剧板胡急需精品曲目

虽然豫剧有不少作曲名家,不少精品获大奖剧目(唱腔设计),也有数十首板胡协奏曲,但少有精品独奏曲。公开发表的更是凤毛麟角,更无曲集可言。

实际上,豫剧板胡独奏曲很早就有问世,并搬上舞台。如王金良先生根据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改编的豫剧板胡独奏曲《向阳花》(bE调,3-6弦),早在“文革”期间就由王金良先生多次登台演奏,大受欢迎。现在包括学生在内也都多次演奏,效应不衰。

查阅资料,2004年3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郝会成、马紫晨编著的《豫剧板胡演奏法》中收录了三首豫剧板胡独奏曲,《辽阔中原唱凯歌》(贾艺敏编曲)、《麦收忙》(郝会成编曲)、《变调小桃红》(王金良编曲)。2016年6月,由沈诚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板胡经典乐曲三十首演奏释义》一书中(其中高音板胡曲16首,中音板胡曲14首),只有一首豫剧板胡独奏曲《河南梆子弦》(赵国良曲,沈诚配伴奏,1=F调,3-6弦)

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多数作曲家不会拉板胡。而会拉板胡的又大多不会作曲。谱段唱腔还可以,但写独奏曲就不胜曲力了。二是早期板胡在没有改良前,里弦用的是牛皮筋,又粗又硬,弓子又粗又大,跑把难度非常大(过去老艺术家均用一把弦就在于此),因此就不可能拉独奏曲。三是真正的作曲家,是以谱写剧本为第一要务,因为要不断推出新剧目,它关系着整个团的命运。为剧本谱曲是中心工作,不完成無退路。写独奏曲可能被看作不务正业;四是思想认识陈旧。认为豫剧板胡就是为豫剧服务的,拉好戏就行了,是从属地位。

赘述至此,启示有三。

启示一:要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理论家,作曲家,板胡演奏家齐上阵,攻难关,啃骨头,撸起袖子加油干,攻克豫剧板胡缺理论文章,缺精品曲目,缺音乐理论专著和曲集的难关。艺术院校、研究机构也可以成立课题组,积极参与,共同研发。作为一项目标任务,纳入年终考评,评先创优必备条件。

启示二:理清发展思路,重视理论建设,彻底改变戏曲界重摹仿轻创造,重技术轻文化,重师承轻理论,重体现轻体验的传统观念。充分利用戏曲进校园的政策优势,让板胡搭上顺风车,从小孩抓起。也可以扩大各级艺校板胡班的招生规模。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利用资金扶持优势,加大板胡人员评奖评先基数,或带薪到高校专业学府轮训进修,改变重演员轻乐队现状等。

启示三:豫剧板胡人要融入社会大家庭,不能把豫剧当作自家的自留地。要虚心向兄弟剧种学习。向京剧学(学京胡),向秦腔学(学秦腔板胡),向河北梆子学(学河北梆子板胡)。要博采众长,汲取营养。丰富自己,提高技艺。要学习音乐理论,学作曲配器知识,达到一专多能,融合贯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同高级板胡演奏家结合,和国家级的大乐团结合,提高豫剧板胡的知名度。

我相信只要豫剧板胡界全体同仁精诚团结,奉献自我,寻求突破,板胡的又一个春天即将来临。

猜你喜欢

豫剧
浅谈豫剧与民族声乐
李金玲和她的豫剧云表演
家校共育成合力,传承河南豫剧
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大豫剧”是如何唱响的
试论二胡在豫剧乐队伴奏的地位和作用
看豫剧的古往今来,说豫剧的亦刚亦柔
豫剧现代化进程分析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豫剧文化产业发展
我的奶奶爱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