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是让大家认识佛的方便法门”

2017-05-13

收藏·拍卖 2017年4期
关键词:西平唐卡佛像

对话

“市场是让大家认识佛的方便法门”

《收藏·拍卖》:您在国内从事佛像拍卖十年,为什么忽然停拍了?

一西平措:首先是自己的定位,定位清楚,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心应手。我不善于做市场,我觉得我做市场,我没办法只是冲着物质层面跟人打交道。因为一说到钱,我可能就不行了。我现在转到策展人这个身份,做创造性的东西就很开心。每接触到一个新的东西,就要去创造它,思考怎么样去把它展示出来,怎么样提升它内在的精神,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让更多人了解,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玩的事。

《收藏·拍卖》:为什么在内地停拍,但在香港仍然继续?

一西平措:我们每个时间都要做在这个时间对的事情,合适的事情。以前,内地只有我们一家在拍。这三四年间,大拍卖行已经有十多家在拍了。市场已经很蓬勃了,我们应该转向更适合自己、更有意义、更深层的工作了。

2013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秋拍,郑华星先生以2.36亿港元请回明永乐鎏金铜佛像

香港作为国际都市,是佛教艺术品收藏的一个重要据点,但是对于佛教收藏的认识还特别少。香港正在逐渐形成亚洲古董艺术、当代艺术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香港这个市场。我们想以一个国际窗口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专业性。从出版到内容、摄影这一系列,我相信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团队像我们这样专业的。

《收藏·拍卖》:刚才您说您不善于做市场,但是您做了十年佛像拍卖,在行业内成绩是比较公认的。

一西平措:我们的成就其实源自于对学术、对教育的推动。我们最开始几年出的那些书,现在已作为收藏人群的一个珍藏范本。佛教艺术,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代,都有它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可收藏的价值。但是在2003年之前,大家是不了解的。那时候佛像作为夹在古董珍玩里面零星的一类在拍卖。国内鲜有收藏家,更少一些文史专家或者佛教艺术的研究专家。

所以我们正式做拍卖以后,2009年就做了第一次的“佛教美学十月论坛”。在10月份,我们召集了全球最有名的收藏家,最有名的学者,甚至第一次召集了活佛来讲授内容,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因为在这之前,研究艺术史的就是研究艺术史,研究佛教义理就是研究佛教义理,没有人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是创行业之先。

佛教本身是以一个图像学来展现,可它的根本还是在佛教的内容。比如说这个法印的渊源,肯定是佛教本身。宗教人士才能把它图像化描述得更清楚。研究历史、艺术史的人,他们只是用比较学的方法,比较每个时代画法的不同。我们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在不断地做论坛,不断地授课,不断地出版,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花钱去做的,把别的地方挣的钱全部贴到这里面。因为我们在前期做了很多很多这样的工作,不计报酬和得失,所以比较受行业的尊重。

《收藏·拍卖》:您在这个时候选择离开佛像拍卖市场。您不看好它的未来吗?

一西平措:它当然会很好。我们刚做的时候我就想,佛教艺术市场分为四个阶段,即:2006年以前是第一阶段,是零星的概念性的东西,并没有对佛教艺术系统性的教育、训练、认知。2006年到2012年底,是第二个阶段。大家都涌进来,摸索成长。2012年到2018年,是第三个阶段,逐渐分门别类,大家在这里面寻找自己的一个方向。2019年之后应该是第四阶段。

2012年,他在拉萨西藏博物馆举办了《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班禅大师亲临展场,逐一问询,赞誉有加

现在处于第三个阶段,一些理论和名词,如笈多王朝、帕拉王朝,克什米尔等,逐渐被大家认知。但是因为现在的东西越来越少,大家所真正能看到的实物是特别少的。理论性的和实战性的东西是有所区别的。虽然知道这些名词,你也知道它珍贵,但是这个东西摆在你面前,你不能感同身受,你不知道它到底有多贵重,是因为学识这种比较、认知还是有所欠缺。那市场在哪里,市场在于每个人的认知不同,也就是说认知深的人,就会知道这一类的价值。在第三个阶段会越来越细分,因为最终是到它的宗教传承部分。但是没有文献和史料的积极配合,还是不完整。

到最终第四个阶段,可能是变成公共收藏也好,佛教徒收藏也好,博物馆收藏也好,更细腻的就是把以前所有的整合,变成一个真正凸显它价值最终的落地。如果到第四个阶段,大家对这个东西完全理解了,它的价值一定是更高的,但这都是需要时间去累积的。

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一个线图,在这二十多年,它一定有一个45度角的成长。

《收藏·拍卖》:佛像拍卖市场会一直是45度角向上的直线吗?

一西平措:它并不是一个平滑的45度直线,这里面有曲线,这个曲线是因为大家所关注的品种的不同。比如说在2013年以前,市场就是追宫廷的,尤其是永乐宫廷、清代宫廷,觉得宫廷里面的金光闪闪很漂亮,然后古董商、收藏家都重复着这样的讯息。

2013年,我在首都博物馆做了一个《佛韵》展,我觉得这个是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佛教艺术展览。通过这个展览告诉大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有精美绝伦的作品,相比较之下,清代的艺术性不是很高。横向的一比较,他们就发现了差别,很多收藏家就把清代的东西全部变卖了。

也就是说,未来仍然是有这样一个细分的市场。在这个细分市场里面,当大家对内容的发掘,对故事理解越来越深刻的时候,它的价值更按它的这种方向去体现。所以,它的成长是必然的。

现在这几年已经开始凸显了,比如说以前上师造像根本不是大家追捧的。2015年,我们做了一个《师道》专场,全部是上师像,那个时候一下子全部就火起来,上师像可能一下就涨了两三倍。

《收藏·拍卖》:回顾这十年,对您个人或者整个行业,有很多值得记忆的事情。比如,2013年10月8日,

观音菩萨藏西克什米尔风格十世纪高71.8cm铜合金,眼部嵌银估价:待询

毗卢巴明宫廷明永乐高23 cm黄铜鎏金/ 漆金

大势至菩萨明代中原高80cm黄铜鎏金 分体铸造

香港苏富比秋拍,您全程陪同郑华星先生最终以2.36亿港元请回明永乐鎏金铜佛像。这尊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拍出2.366亿这么一个价位?

一西平措:第一是宫廷造像,投资领域有一种皇家情结,皇帝所把玩的一定是有超乎其他的价值,当然这也是一个误区。现在人们更加看重它的艺术价值,艺术的东西,不论大小,首先是要体现它审美之外的精神。第二,用料考究,它的材料到今天仍然是最好的,不但含铜,里面也含金、银、锡、铅、汞这些微量元素,密度非常高。第三,工艺也非常重要,工艺师一丝不苟的,工艺、线条、衣褶形如流水。评判佛像艺术造像美或者不美,最简单的方法是手,看手肚、指节,手指已经非常曼妙,有律动感。真正好的艺术,只要通过它的一只手就可以通览它的情绪,而不是看面相的开脸不开脸。第四,它超越了所有的价值体系。为什么只有这尊佛像可以拍到这个价格?因为只有世尊释迦牟尼才穿越了市场、穿越了教派、种族和地域这样一些藩篱,它这样慈悲的面相令所有人都心生感动。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它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制度,有特殊历史政治背景的含义。

《收藏·拍卖》:能否总结一下您对佛像收藏的标准?

一西平措:我觉得可以提炼得更清晰一点。首先是雅俗共赏,精致唯美的,任何人可以从工艺上看到他的美。第二类就是生动,感到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不是因为它的工艺,是因为它内在的气质透露的一些发光点。比如它的这种面目,它的体型。 第三点,它可能工艺看起来蛮粗糙的,但是它有一个迎面袭来的这种力量,这就是深刻的这种力量美 。

《收藏·拍卖》:我知道您不收藏佛像,但您收藏唐卡。如何考量老唐卡的收藏价值?

一西平措:选择唐卡的标准,可以从材料、技术、派别还有稀缺性等几个标准来选择。首先,必须是漂亮的,然后再讨论它的文献价值,再讨论所属派别的稀缺性,再讨论它是不是在整个佛教艺术史中唐卡类里面占据很重要的一个文史地位。

《收藏·拍卖》:那么如何考量新唐卡的收藏价值?

一西平措:新唐卡我们完全可以接受,可是在这个新的唐卡里面,我们接受程度完全取决于它是不是严格按照造像的仪轨,其次看它是否有新的一些思想的呈现。假如没有自己独特的对于佛教的理解,只是以新奇取胜,那我并不觉得它会有多少让我们非得瞩目的地方。现在的唐卡,它既是传承的,也是创新的东西。一方面它可能传承了佛教义理很多东西,创新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他有自己的理解,那么有这样的一个思想性的唐卡,才可能有收藏价值。

由于前几年特别盛行,现在绘制唐卡的人也特别多,有些人也是越画越好,基础越来越广泛。从传承的角度,它再怎么样也没有老的漂亮,是因为它的色彩没有经过这种沉淀。老唐卡经过时间的沉淀,氧化以后,色彩会非常沉稳、内敛。而新唐卡就像一个光鲜靓丽的小姑娘一样,内涵上面就带不出来这种深厚的气质。

永乐大佛明永乐高54.5 cm

却英多吉藏东17世纪高15cm红铜合金,局部冷金

绿度母清宫廷/ 扎纳巴扎尔风格17 -18 世纪高102 cm铜鎏金

《收藏·拍卖》:实际上,无论佛像还是唐卡,整体上门槛已经非常高了,是不是在一些小门类上,比如法器等还值得关注?

一西平措:大概两年前,我们去讲课的时候还跟大家在说,其实法器这一类还有很大的一个空间。比如说一个永乐的佛像,可能它的平均价格800万以上。但是永乐的一个金刚橛,它的工艺性和它的稀少性,它所要花的时间不比这个佛像要低。甚至在稀缺性上来讲要超过这个佛像,所以如果我们算一个等式的话,可能金刚橛这个法器,它在各方面是大于佛像的价值的,但是在市场上,它比佛像低几倍。但人们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像对佛像那样去供拜,这个可能是收藏观念的问题。收藏一定是要有一个综合观念。现在没有讯息上的不平等,但是还是有一个认知的不对称。

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收藏西藏的珠子,珊瑚,绿松石,还有一些小托架。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是从收藏托架开始,托架就是天铁,然后一些小的法器。整体来讲,佛像艺术品的收藏门槛蛮高的。可能还是要从知识上去挖掘,法器相对来讲还是要便宜得多。

《收藏·拍卖》:看您的资料,您学习的经历特别有意思,早年随父游历卫藏、尼泊尔、印度,16岁开始做佛造像的田野调查,后来又在泰国系统研修佛教造像艺术。这似乎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一西平措:我觉得,作为鉴定来讲,肯定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单纯理论性的东西,没有办法作为鉴定的基础,只能说作为一个叙述的基础。告诉你这个东西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它的历史、传承是什么。理论会告诉我们一个梗概,但是它解决不了这个行业的根本。

如果我们今天要对一个事情有非常清晰的认识,那你首先研究对象需要准确,不能是拿一个假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有很多以前出版的书的封面就是一个赝品。所以你的理论就变成无根之水,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这个行业,首先要培养自己鉴赏,然后是鉴别、比较,到最后才是鉴定,你才能分出来它是什么年代、什么地区,它根本的一个环节是在哪里,各个环节细微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我的学习经历特别好,在图书馆之前就已经接触到基础材料。

《收藏·拍卖》: 作为策展人,您所选择的主题有什么方向吗?

一西平措:我们这个展厅(觿堂)的小展是不断的,主题第一是关于宗教信仰,第二和人类、生命、生死有关的,就是生命哲学。第三就是环境保护。

《收藏·拍卖》: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开心您又开始了人生一个新的阶段。

一西平措:我觉得每个时期都有你要做的事。你要传道的话,一定要符合那个时候的语境,你不能老停留在一个地方。我觉得一定要进步,然后也希望带领更多的人,我们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个方向。

(编辑/董萍)

猜你喜欢

西平唐卡佛像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篁岭晒秋
张西平
佛像面前的 菩萨
扎西平措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