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老人王建林的“民族梦”

2017-05-13杨涛源

今日民族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画山歌苗族

◇ 文・图 / 杨涛源

苗族老人王建林的“民族梦”

◇ 文・图 / 杨涛源

此王建林非彼王健林(中国首富),却也是位装着满满“民族梦”的幸福老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花渔沟社区小空山居民小组退休老人王建林,坚持20年笔耕不辍,先后整理出9部苗族文化书籍,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退休老人的“民族梦”。

写字学画乐不疲

3月的昆明长虫山,青松争奇,百花争艳。清晨,80岁的苗族老人王建林从村头的大篷车买回来半斤饵块,急忙交给老伴后,便一头钻进“学书房”,开始一天的工作。

“学书房”是单独置于院中的一间房屋,面积不过五六平米,却是王建林的“梦想天堂”。学书、学画、学字,整理苗文典籍,传承苗族文化……这间房里,装着王建林满满的“民族梦”。

王建林(右二)传授苗族文化

布置简陋的房间内,桌上、椅子上一堆堆整齐的字帖字画书香飘散,墙上、门上到处贴满各种各样的手绘苗族画,让人犹如走进跨越百年的民族画廊,久久不忍离目。

王建林早年当过兵,曾是一名优秀的通讯兵,后退伍转业到地方。20年前,从昆明市一企业光荣退休。赋闲在家,没了工作上的压力,热爱民族文化的王建林,便从此走上了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的“不归路”。

“一天不写字、不学画,就感觉不舒服。”王建林说,他年轻时就有学画写字的爱好,尤其喜欢苗族文化,但没有时间认真研究。退休后,有了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便全身心投入其中,从学习苗文基础开始,潜心研究、整理苗族文化。

20年来,王建林已先后整理出《苗族风情》《苗族现代民歌》《苗族拾零》《苗族服饰》《苗族服饰文化滇东北次方言大花苗》《苗族山歌情歌》《苗族叙事诗》《各历史时期的苗族》等9本“著作”,据说其中还不乏开拓创新的力作。

传承文化无休止

每天“蜗居”在五六平方米的“学书房”,王建林把退休生活过出了五彩缤纷。

“写书、画画虽然耗费时间和精力,却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意义的事。”王建林说,每写一本书,就能让人对苗族文化多一次深入了解;每画一幅画,就能使人增加一个认识民族文化的机会。

在“学书房”里,王建林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时而奋笔疾书,时而轻歌一曲,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注解苗文典籍,需要对原著逐字逐句地解读,并结合现实作出新的注释;写《苗族服饰》,因为没有可对照的原图,需要查翻古籍一笔一画进行手绘;整理《苗族山歌情歌》,不仅要了解苗族历史文化,还要识谱能唱……经常一两年还完不成一本书,但王建林却坚持不放弃、不气馁。每次新的书稿完成,他就自掏腰包找人复印、装订成册。

“现在,苗族群众的生活改善了,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少了。我把苗族山歌、服饰、习俗等文化加以整理,就是希望通过文字、图画等形式,给后辈们提供一个了解、传承的渠道。”王建林告诉记者,民族文化要不断传承才能持续绽放光芒。

“因为各种原因,王建林老人的几本书至今还未能正式出版发行,但对于王建林老人和我们苗族同胞来说,这些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花渔沟社区小空山居民小组组长龙继临说,下一步,村里准备组织一个苗文学习班,请王老师教授苗族语言和文化知识,把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爱书为富,爱字不贫。”短短8个字,是2015年78岁时王建林写在本子上的学字心得,也是他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王建林说:“只要生命不止,我就会一直写下去,把古老的苗族文化陈之于众,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王菁)

猜你喜欢

学画山歌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卖身学画(上)
卖身学画(下)
学画小乌龟
苗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国画:唱支山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