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 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明星效应

2017-05-13赵芳,黄薇,龙成鹏

今日民族 2017年4期
关键词:弦子月琴楚雄州

引领 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明星效应

W 文化产业得从“桃花”和偶像说起

2017年开年便席卷新春的“全民赏桃花”热潮至今已持续数月之久。一部以“桃花”为名的影视剧凭借一路高歌逼近300亿的网播数据以及线上线下持续暴涨的高热人气,在竞争激烈的国剧市场格外耀眼。明星的号召力是其成功的一大助力。

名人堂向来都是一块强大的文化磁石。人类学家杰米・特拉尼曾尝试做过解释:“作为一个极端社会化的物种,人类通过模仿来获取知识、思想和技能,并非经由个人反复试验得出。这使得人们会更多地去关注名人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特拉尼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声望学习法”,在原始社会,一位好猎手之所以被视为偶像,是因为人们可以向他学艺以便更好地生存下去。而如今,“大V”的影响力远大于“吃瓜群众”。比如演艺、出版、影视都不乏本行业的名人:杨丽萍,是舞蹈家,也是把云南介绍给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使者;龚曙光,是出版人,也是推动中南传媒上市的操盘手;冯小刚,是导演,更是中国电影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品牌……可以说,在星光熠熠的文化产业中,由个人英雄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本就是最常见的,也是必然的结果。

W“牟定彝绣有我们的鲁大姐”

鲁翠芹,1966年出生于楚雄州牟定县的彝家女,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楚雄州第四批“拔尖农村乡土人才”,2010年,被牟定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项目传承人。2011年,被楚雄州妇联授予“巾帼创业就业标兵”称号。2013年9月,她的刺绣产品被楚雄州旅游局、楚雄州旅游业协会评为“楚雄州2013年百佳旅游特色商品”。2016年被选为牟定县“十大绣女”……在光彩照人的荣誉背后,是她与牟定彝绣文化产业同舟共济谋发展的10余年辛勤耕耘。

鲁翠芹、周宗风、杰鲁依玛(从左到右)一家三代

“我们彝家女子善刺绣,从古时候就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说法。一般五六岁就开始学习挑花啦,十几岁就能缝衣裤鞋帽。”聊起与刺绣的缘分,鲁翠芹总是滔滔不绝。她自幼受外婆董玉及母亲周宗风的熏陶和影响。外婆因得其祖父传授,具有民间工笔绘画功底,是当地有名的彝绣高手。母亲心灵手巧,也练就一手高超彝绣技艺。鲁翠芹生性活泼聪慧,在长辈的教导和环境的熏陶下,未出嫁前,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女。“那时候白天还要做农活呢,闲暇时间才能刺绣,要做一整套彝族服装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她强调。

鲁翠芹口中的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在2004年得以改变。在牟定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指引下,这门掩藏深闺的技艺开始走上街头。在县城的发科步行街,相继开业的刺绣店开展起彝族服装、挂件等工艺品的批发零售、来料加工等经营,牟定刺绣产业踏出了崭新一步,成为彝家女子的生财之道。“那时候的店已经集生产经营为一体了,主要是承接楚雄州内各县市彝族服装成品订单,生意红火呢,还招了3个徒弟。”鲁翠芹接着说,“她们(徒弟们)问我说能不能来跟我学,我说你们赶快来学,一方面可以帮帮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刺绣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再一方面是我们彝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

那时已身为彝族服饰传承人的鲁翠芹还肩负着传承任务,之后的10年时间里她先后培养了20多个徒弟。

“我是第一批受邀来这里开店的手工艺人,”问起现在这条刺绣街,鲁翠芹介绍说,“彝和园是2013年初建成的,当时我成立了牟定县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又招了6个徒弟。我是受邀搬进来的嘛,所以还谈了些‘小条件’呢。”鲁翠芹捂着嘴笑了起来。一旁的牟定县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曹光年补充道:“彝和园建成之初,经过她多方协商,在店铺租金、装修等各方面都争取到县里的支持,她这是在为徒弟们自立门户创造条件啊。”

彝和园彝绣一条街

“喝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家乡人。”实现了自我价值、捞到了“第一桶金”的鲁翠芹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成功,而是带领、扶持彝族姐妹们艰苦创业。仅蟠猫乡先后就有300多名农村妇女加入了刺绣行列,为了提升刺绣技艺,鲁翠芹不但亲自演示,还耐心讲解刺绣的市场行情,引导她们在刺绣品的线型搭配和制作技能上下功夫,对绣好的作品,她总是以市场最高价一一收购。如今,蟠猫乡的广大妇女一有空闲就做手工刺绣,她们不再因为绣品卖不出去而发愁,因为她们知道,在牟定,有一位为她们牵线搭桥、排忧解难的鲁大姐。

“你们帮我的时间也长了,现在销量越来越好,市场越来越大,可以考虑自己开个店。”鲁翠芹非常鼓励大家创业,“如果有什么担心的,就告诉我,我稍微走朝前点,对情况熟悉点,会尽力帮助你们。”目前,在她的带动下,牟定县民族刺绣经营店已发展到50多家,专业经营彝族刺绣的艺人有120人左右。

“刺绣产业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鲁翠芹也有烦恼。“我岁数大了,好在有大学生回来接我的班了。”她口中的“大学生”是指女儿杰鲁依玛。

杰鲁依玛在彝语中的意思是“走出去、别害怕”,人如其名,她毕业于曲靖师专,后在外工作了两年。出于对彝绣的热爱,也看到母亲的力不从心,她于2015年回到牟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总体规模不大,本地市场饱和、外地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内在问题还有产品单一、品牌及创新意识不足等。”这个漂亮的“85后”女孩快人快语,分析得头头是道。

为给越来越多的回乡创业年轻人搭建平台,2016年1月份,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作为支持方,通过牟定县团委组织起一批刺绣、电子商务、设计人才,成立了牟定县青年彝族刺绣创新协会。杰鲁依玛作为会长介绍道:“协会的功能是在原有的彝绣传统文化产业基础上,添加现代生活理念,在销售渠道引入电商平台,在设计方面尝试创新,目的是让彝绣这个品牌具有更鲜明的定义。”为此,协会多次组织考察活动开拓眼界,依靠学校组织设计力量收集创意,尝试改良绣线改进品质,还积极参加赛装节等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创新成果。“目前一切都在尝试阶段,还有待市场的检验啊。”杰鲁依玛呵呵地笑出了声。在一旁很久没说话的鲁翠芹也跟着笑了起来,在她眼中看到的一定是自己热爱着的彝绣产业中又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牟定县民宗局副局长曹光年

鲁翠芹在彝和园开的店面

W“月琴王”把手艺变生意

王光金,出生于“左脚舞”发源地蟠猫乡双龙梅子树村,今年61岁,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牟定县制作月琴的能工巧匠之一。他的店同样开在彝和园刺绣一条街。我们到访时,他正在做月琴,时不时拨弄一下手里的琴弦,那琴便飘出来一串清脆的音符。15岁他就跟随父亲学习月琴制作,“我父亲王成福是当地有名的手工艺人,已经去世了。我自己做月琴(当地称四弦、弦子)也40多年了,近几年我把手艺都教给儿子王文剑,他现在做月琴的手艺不亚于我,雕刻、调品、绘图样样在行。” 王光金娓娓道来。

“离开家乡到县城开店是2004年的事了。”王光金回忆道,“当时胆子小,怕自己来城里‘苦不得吃’(当地俚语,意为赚不到钱养家),后来县委书记亲自来做动员,政府还帮我们租了两年房子,又帮忙宣传,这才下了决心举家搬迁。城里卖弦子的价格比老家高,销路渐渐打开后,就可以负担家庭开销了。”2014年,随着彝和园刺绣一条街的建成,王光金受邀迁到这里,开始了事业发展最快的3年。“做弦子不但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赚一点钱了。”一旁的老伴说。

王光金这家店是典型的家庭式作坊,全家有4个人在店里做活。“分工各有不同。我和儿子主要做弦子、雕刻和调品,绘图、扎花等装饰由老伴和儿媳完成。除此之外还开展着其他经营项目,女人们做刺绣,儿子自学技术后帮人做婚庆摄影。有的人家办婚礼要请人弹弦子庆祝一下,就全家上阵,我弹弦子,儿子拉二胡,儿子媳妇唱歌。可以讲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从做琴到弹琴到婚庆服务‘一条龙’。我的想法就是:你需要什么服务,我就提供什么服务。本地市场基本饱和了,光靠做琴是不行的。”说着他便起身拿过二胡拉起了《阿老表》,“可惜儿子出去摄像了,只有我和唱歌的在,不然配合起来更好听。”

对手里的弦子,王光金总是信心满满:“在牟定老实做得好呢就是我啦!”调音调品全靠耳朵和手艺,这需要长年的刻苦钻研,“我做的弦子一般不用校音。”说到得意处王光金笑了。问起销售,王光金说:“手工的东西,再咋个也快不起来……牟定县搞这条刺绣街很好,依靠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带动起很多特色产业,‘左脚舞’的兴起,让一大批人开始跳脚,这比守着电视机或者打麻将强吧!随着‘左脚舞’的传播,月琴生产加工的市场只会扩大,不容易萎缩。”

猜你喜欢

弦子月琴楚雄州
悦己
“2020年楚雄州青年作家创作会暨培训班”掠影
巴塘弦子:寻觅藏族音乐的“活化石”
楚雄州文联积极开展春节写春联活动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口弦子奶奶
楚雄州迎十九大书法作品展作品欣赏
楚雄州迎十九大美术作品展作品欣赏
阿莲
徒步中国,患难情侣走不完的一世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