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访的原则和技巧

2017-05-12任俊兰

新媒体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任俊兰

摘 要 采访其实是一种社交活动,但又比一般的社交活动讲究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必须具备独特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能够营造一种融洽的采访氛围,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技巧进行提问,不然采访活动很难取得圆满成功。

关键词 新闻采访;技巧;原则;提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6-0138-02

新闻采访是记者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1 新闻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交活动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对采访对象没有法律约束力和行政约束力,不能像法院那样具有强制性,也不能像上下级关系那样要求绝对服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较为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各种场合和角色中游刃有余,这一点在采访中很重要,它直接关系着采访活动能否成功。比如著名记者范长江,他年轻时以民国《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深入大西北采访,在身上没有一封介绍信,没有任何官方机构接待他的情况下,完全凭自己的个人交往能力出色的游走于各个重量级人物之间,采访到了周恩来,并通过周恩来又采访到了毛泽东,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和西北的状况,让人们了解了红军、了解了西北,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再比如:著名记者郭梅尼2009年采访新疆建设兵团的大夫姜万福(17岁到建设兵团,60岁退休回上海)时,也是凭借自己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才了解到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当时很多家新闻媒体都派人采访过姜万福,大多都是简单地介绍他在新疆的生活,每天骑着毛驴为新疆少数民族送医送药,救死扶伤,被当地人称为“驴背医生”,很少有记者报道过姜万福本人的家庭生活情况。不是因为这些记者没有关注,而是姜万福本人不愿提及。但是《科技日报》记者郭梅尼采访时的情况却和别人不一样。她到驻地以后,很多采访过姜万福的记者都提醒她不要问及姜的家庭情况,因为这是他的伤心处。谨记这个提醒,郭梅尼采访时尽量不触及这一话题,结果采访到最后,姜万福却自己主动说起了他的家事,让人们真正了解了这位“驴背医生”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别的记者问时他不说,而郭梅尼没有问他反而自己说了呢?郭梅尼当时已是古稀之年了,《科技日报》为什么还要派她前去采访呢?这都是因为郭梅尼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强,采访艺术得当的原因。

2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1)采访对象具有三大特点:庞杂、互动性和对等性。采访对象涉及各个阶层,他们的年龄、学历、文化、信仰不同。这就要求记者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而且采访时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互动性非常强,所以在采访之前记者应先审视一下自己,不要与采访对象不协调。如2016年厦门遭遇超强台风袭击,厦门电视台一名女记者到灾区采访灾后重建情况,她因戴墨镜打伞采访救灾志愿者而备受质疑。当时并没有下雨,太阳也不毒辣,救灾现场一片混乱,志愿者几天都没有休息,疲惫不堪,而她却以这种装束采访,采访对象愿意给她深谈吗?她能采访到高质量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

2)记者要选准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选择条件有三个:知情、愿意讲、擅表达。采访对象比较喜欢有缘分、善解人意的记者,上面提到的郭梅尼,她采訪之所以容易成功,就是因为她的随和与善解人意的性情。她曾经给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上过课,学生给她的印象就是,好像自己的“姥姥”,特别温暖,特别想和她聊。

3 注意采访气氛的建立

1)建立融洽的采访气氛是采访成功的重要一环,要想建立融洽的采访气氛,记者要注意以下

几点。

(1)自己人效应。记者要努力使自己融入被采访者的圈子。采访时穿什么质地、什么款式的衣服、带不带首饰都应注意,不要弄得让人一看就产生抗拒心理。

(2)尊重。记者对采访对象一定要尊重,比如出门时替被采访者开下门、递名片时正面朝上、双手递上,这些动作都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对方会认为记者有教养,愿意给他谈。

(3)善解人意。记者要有“眼里头”,采访时要注意被采访者哪些话题不愿意谈,哪些话题乐

于谈。

(4)回避第三人。一般情况下,一个记者单独采访一个人,效果最佳。两个记者采访一个人,采访对象就会感觉别扭,有些很贴己的话不愿讲,或者一个记者去采访两个人,因为旁边还有一个人,他同样不愿意谈得更深。

2)采访的相关技巧。

(1)学会拆墙,学会说话。陌生人之间往往有一堵无形的“墙”,记者采访时,要找准话题,比如找与采访对象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家乡……拆掉其心理上的那堵墙。

(2)学会参与,记者一定要勤快。

(3)学会转移话题。采访中最困难的就是转移话题。如果对方是教师,一般不会跑题,但如果是其他阶层的人,跑题是常有的事。对方跑题了记者该怎么办,是打断他还是随便他说,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倘若打断他的陈述,会显得不礼貌,不终止他的陈述又达不到采访的目的。这就需要记者具备随机转移话题的能力,记者可以趁他说话停顿的间隙插话,把话题拉回来,也可以对他刚说的话重复一遍或赞扬,再垫一句话,把话题转过来。

(4)学会倾听,听人说话时要面带微笑,专注的看着对方。

(5)借用中介物。采访时记者拿一个对方比较熟悉的或喜欢的东西,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当年斯诺夫人采访毛泽东时,手里拿着斯诺拍的毛泽东戴八角帽的一张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一看就感觉非常亲近。这样借助中介物赢得对方信任后,就可以很自然地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引起谈话兴趣。

4 记者提问的规律和方法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整体活动的成败①。好的提问直指要害,事半功倍,失败的提问则可能空手而归,故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问的分类。采访时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开放型的;另一类是闭合型的。开放型提问是启发思路的,在采访刚开始时常用。可以采用如“请您谈谈您对这个项目的远景规划”“请您谈谈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之类的语言开篇。随着采访的推进,核对事实的时候多用闭合型提问,比如“你从哪知道这个消息的”“这个事您知道吗”……

2)提问的规律。提问时一定要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提问不要太笼统,而且提问题时还要注意逻辑性。一般先提刚发生的事,再提以前的事,提完一个问题再提另一个问题,千万不要思路混乱,否则会把人搞晕。需要注意的是,姓名、地址、数字之类的信息要核对清楚,以保障答案的准确性。

3)注意把握各类提问方式。提问方式主要分为三类:即正面提、侧面探和反面激②。所谓正面提就是开门见山的方法采访,一般适用于熟人和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前者是因为彼此较为熟悉,社会交往早已进行,无需客套;后者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思维比较清晰,比较容易领会采访的意图。

侧面探即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旁击侧敲的引导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产生回忆。该方法通常适用于那些想说但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采访对象③。反面激则是由记者通过一定的设问,激发被采访者的交流意愿,从而打开心扉。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过于那些谦虚、有顾虑或自恃身份高的访谈对象。在访谈中究竟采用什么方法,记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4)提问与记录的关系。记录应以笔记为主,心记为辅。

(1)一支笔永远赶不上一张嘴,记录时要注意记要点、易错点和疑问点,还要注意記采访对象的一些有个性的语言或动作。

(2)如果第一个问题对方回答完了,而记者没有记完,这时不要冷场,可以提问下一个问题,待对方回答的问题不重要了,再回过头来利用瞬间记忆补记上一个问题,一定不要让对方等待。

(3)记录的注意事项:记者记录时,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空白要多留一些,以便随时插入要补充或改正的同类材料;在快速笔记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字迹问题,应尽可能工整、清晰,特别是涉及人名、时间、数字、符号等关键字眼,应一笔一划记清楚,否则,事后整理时就难以辨认了。

注释

①引自《新闻采访与技巧》丁柏铨主编,2004第四章第一节《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第25页。

②引自《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六章第一节《怎样掌握提问技巧》第150页。

③引自《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第六章第一节《怎样掌握提问技巧》第151页。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宣丽.新闻采访的技巧分析[J].新闻传播,2013(3):208.

[3]赵宁宁.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4(8).

猜你喜欢

新闻采访提问技巧
求数列和的几个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