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017-05-11王东岳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7期

王东岳

基金项目: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营业税改增值税对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影响及税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qn-04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产业集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流通产业集聚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随后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2000-2015年我国流通产业中劳动力、物流资本、人力资本三个集聚因子与流通业增加值的关系。结果显示:三个集聚因子都与流通经济增加值呈正相关关系,但人力资本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劳动力最小。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人力资本的集聚为核心,联动相关措施,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形成及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流通经济 流通产业 产业集群 集聚因子 升级路径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Marshall率先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即以特定行业为龙头的相似、相关产业聚集于某一区域,形成纵横交错的空间积聚体,从而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实现深化分工、成本降低等。产业集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有利于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60个城市拥有产业集群。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通产业迅猛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2016年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同时,流通产业的发展也逐步向产业集群靠拢。流通产业集聚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浙江、福建等东部省区的产业集群效应显著,西部则相对滞后,这与我国经济“东富西贫”高度相似。流通产业集群是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流通经济增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人力资本、技术、科研、物资等,通过分析流通业集聚因子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现代流通业的形成和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流通经济拉动效应显著,将成为流通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由此提出以人力资本的集聚为核心,促进流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流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流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一)流通产业集群呈现发展壮大趋势,形成完整产业链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运行,我国流通产业集群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趋势,尤其是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辐射上下关联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如2000年以前,浙江省绍兴市数千家的织布企业“各自为阵”、自产自销,供应量不高、议价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并不理想。2000年开始,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建立了绍兴柯桥市场,成为织布企业的总销售窗口,年销售量突破30多亿米织布。随着市场的不断壮大,绍兴纺织品的知名度日益提升,供货量、议价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布市场。由此,也推动着绍兴经济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据流通产业协会测算数据显示,当前流通行业对宏观经济感应度指数大于1,与其它产业的联系较为紧密。流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壮大,促使其成为产业群中先导产业,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完整产业链。

(二)流通产业集群发挥经济集聚及社会集聚效应,节约成本

随着我国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社会分工深化,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不断加强,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了“规模经济”。尤其是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实现了“以信息替代库存”,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社会成本,防止资金的长时间占用。如2005年浙江省义乌市发展流通产业集群,建立义乌小商品城,在十余年间已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小城。目前,每年超过200亿元、辐射全球的商品均来自于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加工小商品,促进产品线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防范商品积压、供需不确定性。流通产业集群是一项全民性的经济活动,推动着区域经济的迅速扩张,产业结构的逐步完善。义务小商品城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有8家,仅流通产业集群就创造就业岗位30万个。在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下,社会、企业、客户实现了“三赢”,即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成本降低、客户采购多元化。

(三)流通产业集群引导“订单生产”及“精准制作业”,提高社會资源整合能力

流通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明显,尤其是义乌小商品城的示范作用带动着我国各省市发展产业集群。就目前来看,浙江省、福建省等东部省区的产业集群效应显著,西部则相对滞后。据统计,全国已有160个城市拥有产业集群,大部分已实现了与市场的对接,形成了产业与市场的“制高点”,通过引导“订单生产”、“精准制作业”模式,提升集群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柯桥布匹市场定期组织产品展示会,邀请全球各地相关企业现场参观、采购,实施“订单生产”,且在产业集群内部深化分工,“流水”式的生产模式提高了商品的精准度、竞争力。同时,流通产业集群不仅是实现了内在资源的融合,还促进了社会资源整合、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如温州鹿城区形成了皮鞋、打火机产业集群,并强有力地带动房地产、餐饮、住宿、物流等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添加永久动力,实现了全社会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融合。

(四)流通产业集群引导区域经济合作协同发展,避免产业同构问题

1978年我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曾一度出现城市产业同构现象,制约了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恶性竞争。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显示,2006年时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间产业同构情况严重,如上海市与浙江省、江苏省的同构系数分别为0.76、0.82。当时,“长三角”地区有十一个城市都将发展汽车生产作为本土重点产业,由此引发了能源价格攀升、商品积压严重,甚至空气质量指数也偏低。随着城市规划与流通产业集群意识的增强,尤其是依托于互联网而运作的信息平台的建立,使“长三角”地区的“同质竞争”有所缓解。通过市场做出选择,部分企业退出或改变经营领域,发挥流通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各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分工,推动区域经济从竞争走向合作。流通产业集群实现了区域品牌的塑造,并将其推向世界,且区域品牌反之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建立,促进小企业的聚集,已形成了影响全球价格走势的实力,树立了世界品牌。

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过程

(一)变量与数据选取

在对我国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本文采用2000-2015年我国流通业增加值(Y)作为基本指标,选择了劳动力(LD)、物流资本(WL)、人力资本(RL)三个集聚因子。其中,流通业增加值按“2000年=100”的平减指数进行折算,以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可比性。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5)》、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www.stats.gov.cn)。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效度检验

实证研究中所选取的聚集因子都由多个指标所组成,如劳动力集聚水平(LD)包括流通业就业人数、平均工资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物流资本集聚水平(WL)包括全社会物流总额、物流成本、固定资产净值、利税总额等。各指标间必然存在着相关性,影响实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若进行逐一分析势必增加研究难度,且没有必要。由此,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处理,以简化研究步骤。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巴莱特球形与KMO检验,以判定效度。结果表明:Bartlett值分别为147.28和184.42,Sig.均为0.000,小于0.001,达到显著程度,说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KMO值分别为0.803和0.821,均大于0.7,说明样本变量可以做因子分析。

(三)实证过程

构建模型。借鉴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建立计量模型1:

Yt=ecLDtαWLtβRLtγeεt (模型1)

其中:α、β、γ分别为劳动力(LD)、物流资本(WL)、人力资本(RL)的产出弹性;ec为常数项,eεt随机扰动项。

在实证研究中,数值较大往往会导致指标间的异方差现象,为缩小数据,采取对数化处理,即得到模型2:

lnYt=C+αInLDt+βInWLt+γInRLt+εt

(模型2)

平稳性检验。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为时间序列,为避免“伪回归”现象,需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法),以判断变量的平稳性。如表1所示,Y、LD、WL、RL在1%置信水平下为非平稳序列,不符合实证模型的要求。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得到dY、dLD、dWL、dRL,在1%置信水平下為平稳序列,能够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可见,所选取的四个时间序列为一阶单整I(1)。

长期均衡关系检验。为检验模型2中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需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极大似然法),以确保后续实证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如表2所示,LD、WL、RL与Y“有一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分别在1%、1%、5%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即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所构建的模型2,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1:

lnYt=4.837+0.208InLDt+0.296InWLt+0.792InRLt+εt (方程1)

其中:R2=0.912,R2=0.907,F=927.261,DW=1.931。

从方程1可见:模型拟合优度较高,达到了90.7%,说明所构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值为1.931,说明VAR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变量LD、WL、RL与Y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各集聚因子每增长一个百分点,Y值就分别为增长0.208%、0.296%、0.792%。RL对Y的拉动最大,几乎是WL对Y拉动的2.68倍,说明人力资本集聚因子对流通经济增长有着显著作用。三个集聚因子中,LD对Y的拉动最小,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普及,传统的劳动密集流通产业已不具竞争力。

误差修正模型(ECM)。为准确描述模型2中各变量短期不均衡关系,需构建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分析,得到方程2:

△InYt=0.110+0.034△InLDt+0.042△InWLt+0.012△InRLt-0.214εt (方程2)

其中:R2=0.894,R2=0.877,F=11.382,DW=2.431。

从方程2可见:模型拟合优度较高,达到了87.7%,说明所构建的ECM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值为2.431,说明ECM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ECM模型中变量符号与VAR模型变量符号一致,且变量LD、WL、RL与Y在短期内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集聚因子(RL)的t值为0.394,说明短期动态调整显著性不高。εt的系数为-0.214,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即我国每年流通经济增长中约有21.4%的长期均衡偏差能够被修正,而其余部分则主要依靠LD(劳动力)、WL(物资资本)的集聚因子进行自动调整。

(四)实证结论

本文利用2000-2015年间流通经济增加值(Y)及三个集聚因子(LD、WL、RL)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误差修正模型(ECM)展开实证研究,得到结论如下:长期来看,三个集聚因子(LD、WL、RL)与流通经济增加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劳动力、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国流通经济的发展。其中,人力资本(RL)对Y的拉动效应最为显著,劳动力(LD)对Y的拉动效应最小。进一步说明,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流通产业经济中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已不具有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力资本将成为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物资资本对流通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短期来看,我国流通经济增长存在动态调整机制。其中,劳动力、物资资本对流通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我国每年流通经济增长中约八成的长期均衡偏差依靠这两个集聚因子修正。

促进我国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协调发展的升级路径

(一)制定统一的规划与标准,政府加强引导以防范流通产业同构现象

目前,流通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发展城市经济的“名片”,如享誉中外的浙江小商品城、温州皮革城等。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统筹全局、统一规划,近邻城市的盲目攀比现象,导致流通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大量资源的浪费,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流通秩序。政府部门应加强领导,制定统一的规划与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流通产业集群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流通产业集群“上马”之前,对可行性、持续性、效益性等展开可行性分析,在区域内形成完整且具特色的流通产业链,促进流通经济的发展。加强监管,构建流通企业诚信体系,对商业欺诈、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予以严惩,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竞争氛围。加强邻近城市的联系,建立相互信任、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共享市场信息、洞察市场动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快捷反应能力的独特优势,增强流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居民的需求、行为、偏好切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流通产业集群,丰富居民的物质生活,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二)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引进及培育工作,提升流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与焦点。充分重视并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着力促进流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通过开展在职培训、企业交流、轮岗制度等形式,提高人力资本的集聚水平。流通产业集群内部加强企业交流,人员的协作与学习,促进信息、知识的传递,以创新为驱动促进流通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交流能够促进技术进步、更新管理理念,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专业技术研发队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政府要完善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为创新企业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贷款程序,适度引入民间资本,完善社会信用征信体系,解决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资金难问题。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动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技术、升级产品,推动科研成果成功转变为市场商品,实现价值转换。

(三)推动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实现流通产业集群的全球网络营销

2015年,商务部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尤其强调加强流通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充分融合,加快电子商务化步伐,借助于信息平台实现低成本的全球网络营销,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构建公共Internet,实现信息共享与快速反应,实施供应链节点管理,实时、准确、快捷地捕捉市场需求,有效去除非增值业务,共同构建高效、暢通的流通体系。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电子订购(EOS)、GPS定位等,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施供应节点的优化管理,将市场的空间、时间、虚拟状态进行融合,实现供应链与市场的匹配与互动。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各节点的对接与同步运行,优化持续补货、存货管理系统,缩短商业环节、提升效率。通过联网实施科学管理,改变传统供应链作业,有效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务质量,尤其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将流通上下产业链节点企业链接起来,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契合时代步伐发展新兴业态。

(四)加大流通业对外开放力度并发展连锁经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流通产业的经验来看,连锁经营能够促进大流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赢利水平与竞争能力。加大流通业对外开放力度,不仅是资金的引进,更是人才、技术、管理理念的引进,改进流通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利用国际先进技术经验不断创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阶段,在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规范流通产业经营秩序,加强价值链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流通业的竞争力。借鉴国际经验发展连锁经营模式,促进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的结合,推动流通企业以兼并、重组、合作、联合等方式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采用连锁经营模式,降低采购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减少库存物资,有效遏制滞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效益,实现流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五)以流通产业集群为核心带动其它产业,实现多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融合

流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物流业、制造业、旅游业等息息相关,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共同组成了流通经济。当前,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时,以流通产业集群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能够实现多产业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打破传统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僵局,借助于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优化社会资源,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联合流通产业的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互动发展,实施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各企业节点高效协同工作,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应对变革,各企业培育优势竞争力,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流通产业集群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结合区域经济与地方特点,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专业化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促进流通业与制造业的有效对接,实现“双业联动”,实现高品质的服务,提升资金效率,既繁荣市场,又实现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促进流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亚,郑书莉.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7)

2.刘平,贺武,周世璇.物流链整合视角下商贸流通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3.王健,刘荷.跨国公司嵌入视角下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8)

4.徐充,郑朝霞.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17(3)

5.王爽.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物流集群发展的竞合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 29(1)

6.张公一,郗玉娟,李渝.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资源集成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23)

7.Lu W.产业集群规模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1(2)

8.章长生.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设计研究[J].现代商业,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