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规划背景下我国流通产业空间格局构建新思考

2017-05-11王杰李昕欣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空间格局新思考

王杰+李昕欣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正面临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和速度换挡的“三期叠加”阶段,呈现出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需求成为产业发展主体,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等新特征。同时,商贸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具体,特别是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新的经济结构不断培育,新的发展动力不断强化。现阶段商贸流通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在民众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凸显出其地位的重要。因此,本文结合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空间布局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有效关联,从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建设的“大主线”、经济提质的“大动脉”入手,探讨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构建。

关键词:流通产业 空间格局 经济发展 新思考

流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撑产业,流通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十三五”发展走势。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迸发出前进动力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然要基于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说,商贸流通产业是我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和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基础,而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又是人才、技术以及资本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下,要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使我国经济顺利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就必须要合理构建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构建覆盖全国的流通产业“大逻辑”、“大主线”、“大动脉”网络格局。

流通产业的发展意义

早在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了小企业聚集发展策略,这种策略能够带动产业规模效应的发展,同时该产业空间的组织规律就是以网络性为核心发展的产业集聚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全球性产业集群规模空间。商贸流通产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一种产业类型,其空间布局比较适用于产业空间组织规律,具有较强聚集性,对各国经济发展也具有较大推动作用。

纵观我国,流通产业主要是为我国经济生产、居民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商品流通形式,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比较繁荣,已涉及物流、餐饮、旅游、服装等各类第三产业和行业。因此可以说,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关键时期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双重带动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逐渐完善,“互联网+流通”的科学、合理空间格局逐渐形式。所以,当 “互联网+流通”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结合以后,我国流通产业不但能够带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而且将逐渐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我国经济催生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业态,进而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繁荣,并最终出现“大逻辑”、“大主线”、“大动脉”的空间格局形式划分。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结构模式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使我国正在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阵痛期、前期政策转换吸收的消化期,因此在“三期叠加”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就必须要正确引导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现阶段,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人才等因素实施,加之我国的发展政策,使我国商贸流通产业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布局模式,即以“大逻辑”为点、以“大主线”为线、以“大动脉”为面的立体空间布局结构,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一)以“大逻辑”为点

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就是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进而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地培育新经济、强化新动能。因此,我国流通产业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下,做好各级网点的空间布控。首先,从东部地区来看,流通产业网点空间结构大而密,所以东部地区要尽快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次,从中西部地区来看,流通产业网点空间结构疏而稀,所以中西部地区要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十三五”规划之年,我国流通产业空间布局应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点,遍布到我国各个城市、县、乡、镇、村等。而且,要随着我国商品流通网点的不断增多,通过优胜劣汰,以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不断完善网点规格,进而逐渐从城市延伸到乡村的网点结构,可以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布局中“点”格局的逐渐完善。

(二)以“大主线”为线

我国经济建设的“大主线”,就是要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阶段,使我国流通产业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确定如何发展、怎么发展和实现发展。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流通产业的“线”空间格局主要分为交通线和通讯线两类,因此形成了两种“线”格局:一种以交通运输方式为核心的实体“线”格局,另一种是以网络技术通信为核心的虚拟“线”格局。

第一,从创新流通来看,实施驱动创新发展战略是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商品流通实体“线”格局,必须要在实体资源上努力创新,而以网络技术通信为核心的虚拟“线”格局,则要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上不断创新,从而牵动经济发展全局。

第二,从协调流通来看,我国流通产业同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制胜要诀。尤其是实体流通“线”和虚擬流通“线”的齐头并进更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从绿色流通来看,推动实体交通运输方式为核心格局的绿色发展是未来的主旋律,比如顺丰已经开始使用零排放的清洁电动能源车作为实体交通工具,不但推动了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推动了商品流通空间格局的升华。

第四,从开放流通来看,流通产业的加快改革和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但要从海运、陆运以及航运等实体“线”格局全面开放,更会从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等虚拟“线”格局开放,因此商贸流通产业“线”格局的全面开放既是巨大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五,从共享流通来看,我国流通产业已经获得空前发展,而且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整体实力的增强,更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复苏,可以说流通产业的共享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迷的一剂良方。

(三)以“大动脉”为面

我国经济提质的“大动脉”就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矫正要素配置,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确实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动力,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以“大逻辑”为“点”和以“大主线”为“线”的空间格局串联起来后,即可构成我国商贸流通产业以“大动脉”为“面”的结构形式。这种“点线面”的构成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流通产业,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用新的流通供给引领社会需求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

首先,从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的区域组成来看,各区域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状不同,发展目标不同,改革方向不同,具体政策不同,因此各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为我国流通产业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不同区域群众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拓展空间,所以商贸流通产业要大力改革,方能使我国经济焕发新活力。

其次,我国流通产业以“大动脉”为“面”的空间布局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有关联性,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阶段空间结构来看,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面”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面,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点线面”最为密集,说明东部地区能够处理好供给和需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能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实现流通产业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点线面”相对稀疏,说明中西部地区还应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争取转变发展方式,全力调整经济结构。

流通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流通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是推动我国经济“大逻辑”、“大主线”、“大动脉”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其优劣势的分析,可以提升我国流通产业在这个关键时期的有效作为,为新经济的发展给广大居民带来巨大转变提供契机。

(一)优势分析

“互联网+流通”为我国催生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打造新引擎,实现新经济提供了可能,而且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建设的“大主线”和经济提质的“大动脉”支撑下,我国流通产业具有无可匹敌的新优势。

首先,“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水运条件较好、陆运交通已经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线,空运条件不断扩展,特别是近年来的高铁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近年来流通产业不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不但直接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且使交通和物流逐渐实现了零距离衔接。

其次,“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我国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在我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才得以实现的。从“十七大”到“十八大”,扩大内需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更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不断为流通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并且进一步制定流通产业的优惠政策,增强流通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

(二)劣势分析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流通产业的劣势,正是困扰我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实现的结症所在。

首先,我国流通产业规模依然很小。现阶段,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依然属于初级阶段,各区域发展速度不同,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同时,由于流通产业要受到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因此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格局也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农村市场消费水平较低,消费层次不合理,农村地区流通产业规模难以扩大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流通产业的规模也较小,很难有效实施市场开拓,造成流通产业难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并且,我国少有大型流通企业,同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使我国流通产业很难打通全球经济市场,甚至连我国的农村市场开拓也是困难重重。

其次,我国流通产业的设备依然落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同流通市场并没有完全契合。我国经济市场中的很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很多经营服务设备简陋、基础差、标准化程度低、市场配套设备不健全。比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冷链物流缺乏等都影响了我国流通产业的拓展,更导致我国农产品在流通和储藏时的巨大浪费。

最后,我国流通产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是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流通产业的生产成本和技术形式都有很大影响,能够使流通产业有效实现五大发展理念,更是流通产业空间格局构建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使传统商贸经济模式持续转变,不断向新经济模式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摆脱了孤立发展方式。但是,我国流通产业仍然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特别在物流配送体系、设备运用等方面,其网络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我国商品流通速度缓慢,资源成本较高,严重阻碍了我国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我国流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我国流通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之年的空间布局形式同我国的“大逻辑”、“大主线”和“大动脉”政策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持续关注和市场需求对流通产业的细分要求,我国流通产业正在成为新旧动能融合发展,带动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的“新引擎”。因此,縱观我国流通产业“十三五”规划之年的空间布局策略,应该重点关注以“大逻辑”为点的空间格局,构建以“大主线”为线的空间格局和以“大动脉”为面的空间格局。

(一)将流通产业以“大逻辑”为节点有效实施聚集

我国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因为空间布局直接影响着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空间布局。所以,流通产业空间布局要以“大逻辑”为节点进行分析,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依据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流通空间节点,以便应对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下行压力。

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流通产业要在新科技、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推动下,逐渐形成遍布全国的区域流通网络节点,将市、县、镇、村等作为其空间布局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流通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布局更要根据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数量等合理布局,并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确定流通产业各个节点的功能定位,使流通产业节点在空间布局优化中更加稳定发展,进而减少空间布局优化中的资源浪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实现我国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的布局合理性,在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的基础上,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结构,强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二)将流通产业以“大主线”为线条有效实施整合

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相互辅助的,可以说流通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城市各大交通运输通道的基础之上,城市交通路线网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我国流通产业应在城市交通路线网的基础上,形成以经济建设的“大主线”为线条的合理空间布局。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交通运输不断完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深入各个产业之中,尤其是流通产业,不但获得了较好发展,而且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流通产业已经形成了交通运输线路网,运输通道完整畅通,促进了我国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的“线”优化。但是,在流通产业空间布局过程中,以“大主线”为线条的物流发展模式还有待拓宽,因为物流是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流通产业为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一般要将产品从产地运到客户所在地,并进行配送,如果中间环节及物流服务滞后,则使流通空间布局难以衔接,不但影响产品送达,而且很难实现产品销售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构建健全的物流体系,以五大发展理念布局物流空间体系,形成“互联网+物流”,这既是发展新经济的需要,又是提升传统经济的需求。另外,在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时,必须实现一体化发展,既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又要实现社会效益的提高,密切连接物流主体,合理布局产品结构。这其中各有各的内涵,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唯有此,才能促进流通产业和经济发展。

(三)将流通产业以“大动脉”为面板有效实施发展

我国流通产业的区域面发展首先要提高流通运输的配送效率,积极整合我国经济提质的“大动脉”资源环境禀赋,优化现有资源配置,利用信息技术和科技力量促进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流通产业区域面空间布局结构划分。

首先,在流通区域面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为流通发展提供动力,并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构建流通服务体系,加强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同各个空間内供应渠道和企业间的系统性联系,进而搞清楚流通现状、流通方向和流通目的。

其次,在流通区域面内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整体水平,特别是在产品生产和销售中,一定要普及高新技术,持续增加经济增长动力,实现我国流通水平的整体跃升。

结论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正面临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和速度换挡的“三期叠加”阶段,我国流通产业为了发展必须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流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应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经济建设的“大主线”、经济提质的“大动脉”入手,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为使流通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坚力量,构筑起一个规范、稳定的流通产业空间格局,在不断推进我国流通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使我国全面呈现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需求成为产业主体,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的中高速增长新特征,进而使我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时保国,张育林.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32(5)

2.马华.低碳交通引导下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3.罗晓彤.试论我国商贸流通业空间格局的合理构筑[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

4.许雪琳,赵天宇.哈尔滨地区城市物流商贸区发展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市“三马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2015,25(14)

5.莫非绰.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建构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6.林翊,陈俊滨.中国省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分析[J].产经评论,2015(11)

7.刘宏婧.区域经济环境中新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24)

作者简介:王杰(1980-),女,黑龙江依安人,硕士学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李昕欣(1982-),女,河北沧州人,硕士学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审计科科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审计。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空间格局新思考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