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的探讨及对策

2017-05-10周韬

商场现代化 2017年7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

摘 要:金融改革,利率市場化是核心。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逐步放松管制阶段和全面放开阶段。目前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如微观基础缺乏,利率机制僵化老套、结构扭曲,仍存在预算软约束和基准利率设定不规范等问题。加大对银行业机构监管力度,采取缓和推进、阶段式安排的方法以及跟进相应的配套措施等经验。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我们应推行渐进式改革,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紧形成基准利率创新央行调节途径,积极发展微观主体提升金融市场繁荣程度。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比较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1978年~1992年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准备时期

2.1993年起我国开始主要对利率机制进行改革使利率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3.2013年7月起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限制

4.2014年11月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1.2倍

5.2015年2月扩大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至1.5倍

6.2015年10月24日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性突破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的探究

1.利率机制僵化老套,结构扭曲

(1)权利高度集中

中国的利率管制基本可以说属国家控制。利率变动权利在当下很大程度集中于国务院,央行只享受有限的利率波动权。而商业银行只名义上享有实质则不然,单纯的去执行政策亦或是义务。利率本身是有反映资金的供求状态的传导功能,却被现行的这种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利率管制和利率运行机制所抹杀。

(2)两种价格体系严重错位

中国目前利率结构依然有多个档次,并且少短期多长期。市场上资金供求信号与各档次有明显差距。并不能依照实际情况反映出资金的稀缺程度。

(3)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

在中国普遍来讲,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欠缺,它们不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信息。其管理机制与风险评估没有达到适应市场化的条件。中央银行下放的权利不足再加上市场上并没有形成高效公平的角逐,也无形中成为了改革的绊脚石。

2.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1)从企业视角来看

鉴于历史因素,国家或政府往往具有野心,即有扩张的欲望和赶超的冲动。认为压低实际的利率水平,实行密集型粗放式生产发展能够实现经济的飞跃。而在通货膨胀这种尤为关键的时期,低的贷款利率会使得实际利率成为负值,变相的形成了对企业(其中主体主要是国企)形成了隐性补贴,将居民(或称为存款人)利益转移到对国企的补贴,因低的利率水平对应的低存款利率。同时引发企业方面对资金的盲目需求。而其中又特别典型的是国企,因预算软约束形成资金“黑洞”,银行信贷资金不断填埋、沉淀,仍欲壑难填。

(2)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

商业银行中的四大银行因长期金融管制实际上只是“傀儡”,并没有成为完全的商业化。其他领域在深入,而利率一直管制,势必会有矛盾生成,如国家对信贷资金的调控与指导价格与其他金融市场价格的矛盾等。长时间的低利率水平政策,导致金融市场扭曲,从一方面来讲银行体系占据控制大量金融资源,利率处在低水平会造成银行寻租行为,腐败滋生。而我国银行风险控制本来也就做的不够到位,较为疏松,非法拆借与低质量贷款项目更是会引发危机。

3.基准利率设定不规范

(1)再贴现率

商业信用催生商业票据,而它又是再贴现率与行为的载体,因而发达的商业信用才会有发达的再贴现市场。我国无序的商业信用不能支撑起一个发达的再贴现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商业票据交易市场,管制不多,品种单一,渠道来源狭窄,制约我国企业票据融资的扩张和商业信用票据化。目前来看我国再贴现已达到一定规模,再拓展不太现实。再贴现占有数与金额较低,设想利用再贴现率影响基准利率难以行得通。

(2)同业拆借利率

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只有资金头寸的购售,品种单一,且惯用借款单据交割。拆借一方不仅有利息还存在“手续费”收入,很明显这样的利率不能成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拆借市场扩大无对象性,拆出渠道多元,除银行闲置资金之外的其他资金也一并进入,使得市场不稳。而市场并没有具有调控力的和约束力管理机制体制。最为关键的问题却在于本来拆借解决的是银行资金暂时性短缺的问题,而总有某些银行将低成本筹集的资金拆借出去,使得资金在体系内运转循环,苦于没法筹得资金的良好的企业却因此失去好项目,失去赚钱的机会,这样同业拆借利率并未真正反映出资金供求状况,失去了真实反映的功能。

三、对策与建议

1.推渐进式改革

首先放松对某一部分利率的管制状态才逐步增加放开的比例或程度。如此既可缓冲对经济的冲袭,又可以做到宏观经济不会有很大起伏。另一方面通过不断“试错”,形成学习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弥补政策设计的不足。观察日本和美国的实践,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充分自律与经营管理机制的健全完善是政府下决心放松管制直到扩大松开程度到取消的缘由与动力。

间接融资在中国占很大比例,而银行在我国金融系统中又可以说是举重若轻,完全能想象存款利率放开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多么大的影响与冲击。况且在中国,虽然是说商业银行,但存在太多非商业化因素,非市场化成分在里面,这和西方经济学里描述与倡导的完全的“经济人”相去甚远。短期之内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必定会增加银行业风险与脆弱性,若是不能很好地准备和处理,问题定会层出不穷。因此务必推行渐进式改革,未雨绸缪,为金融市场个体赢得“喘息”间隙,缓冲波动,避免导致大面积金融机构陷入危机。

2.积极发展微观主体,提升金融市场繁荣程度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期,在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情况下,银行坐吃利差,缺乏竞争、创新的动力。故一方面应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扩大货币市场中的参与对象,允许企业、个人参与其中。同时积极引进外国发达市场中的金融工具来提高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中交易量和活跃度,倒逼银行提髙竞争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另一方面须加强市场机制建设,提高微观主体的市场化水平。当前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虽历经了股份制改制,仍存在一定程度预箅软约束,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观念仍需加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利率敏感性不强,为此应进一步推动产权改革、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不断提高微观主体的市场化水平以及竞争和风险应对能力,为改革打好微观基础。

3.基准利率形成需加紧,央行调节途径得创新

在金融创新不断繁育,金融产品与工具多样化,以利率市场化的演进下,货币供应量这一操作目标变得日益缥缈并难以计量本来注重的数量型调控只能轉向以利率为支点的价格型调控模式。行政管制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为央行调控模式的转变以及为利率市场进一步前进,2007年初,策划已久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诞生了,构想早一步引导其成为成熟的市场基准利率,金融市场个体与参与者、货币当局等,不断努力丰富以其为标的的产品种类,提升交易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可以说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前景也是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王立平,李金彪.利率市场化:国际实践,比较与借鉴[J].金融发展评论,2013,10:012.

[2]刘洲源.浅谈利率市场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2,13:152.

[3]李瑾.浅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渐进改革[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X):254-254.

[4]闫海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2(44):40-46.

[5]柴学武.中国利率体制的形成逻辑,绩效评价与改革方向-兼析利率市场化改革[J].财经科学,2002(1):29-33.

[6]刘明尧,彭中.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竞争态势的国际比较研究[J].武汉金融,2012(10):44-47.

[7]洪娜.利率市场化分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2:152.

[8]许经勇.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1.

作者简介:周韬(1991.03- ),男,汉族,四川广元市苍溪县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肄业,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利率市场化进程比较
Dalvik虚拟机进程模型研究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不留死角 全方位监控系统
同曲异调共流芳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转型分析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