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店75期大众收藏书刊资料拍卖会预展见闻

2017-05-10金鉴

北京纪事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国书店预展底价

金鉴

我曾多次看过中国书店早期的拍卖会预展,后来因很难得到确切的信息就很少参与了。但只要我得到中国书店拍卖会预展的确切信息,只要有时间总会光顾,特别喜欢这种可以上手的氛围。

今年2月23日,天气晴好,我打算骑车到海淀中国书店转转,这也是我多年的嗜好。刚到门前,就见到门口的电子广告牌上写着:“敬告:我店于本周五,2月24?3月12日举办古书展销,欢迎光临。”于是,第二天上午我骑车前往。等我到店里时,这里已经来了不少人。大家都在紧张地观看柜子里面的古书,有些人已经将看好的书拿出来在旁边翻阅以决定取舍。这些人中大多是懂书的“书虫”,他们中为藏书而来的人只占其中一部分,书贩子不占少数。更有几个是来自南方的“书虫”,他们对书的内容了如指掌,翻看之后就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该是以书为生的人,只是我一时还定不了他们是为藏书而来,还是仅仅是书贩子。

严格说来,我对古籍书不甚了解,虽然手中也有几部清末或民国的书,但我购买只凭兴趣。一本光绪石印《赠刻红楼梦图咏》两册标价8000元,带函套,价格高了;一函6本民国石印《绘图续古今奇观》600元;一函4本石印本《绘图鸳鸯夢》680元;一函3本《古籀字体》700元。我翻了半天也没找到要买的书,只是对这些古书有了个感性认识,最后一本也没买。听工作人员说,明天总店有拍卖会,于是我骑车回家吃完午饭后,乘车前往琉璃厂中国书店。我从下午2点半到,直看到4点半出来,感觉很不错,能见到这些难得一见的书刊,算是饱了我的眼福。

预展中最大部头的该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武林竹简斋石印本《二十四史》,40函200册,3249卷,底价8万元。这可是底价啊,随着争要的人举牌,多少钱成交还是个未知数。我以前曾经多次看到过装二十四史的书柜,那是多么的气派,现在能够在家中摆一堂红木二十四史书柜的家真是少之又少了。当然,古书买来不是为充门面而是要读的,只有读了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也才对得起它。

展览中还有一个展柜中展示关于戏剧期刊资料与著名京剧表演大师相关的资料,底价不等,对于研究京剧史的人来说,是不能错过的机会。

民国时出版的《故宫周刊》,底价1000元;1929年5月1日大夏大学出版的《大夏季刊》创刊号,一册底价1500元。大夏大学是民国时期哪个大学的前身,目前已不知晓,而它出版的读物却流传到如今,何况它是该期刊的创刊号,珍贵价值就在此。一本1936年出版的《呼声》创刊号底价2500元。从时间上看,它正好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前期出版的刊物,该有救亡方面的文章,因而价格不菲。一本1937年出版的《抗日》三日刊,创刊号至第二十期,1册底价1000元;一份清光绪十八年(1892)6册合订2册《京报》,底价3000元;一本1932年11月中华书店出版的《苏维埃的中国》(伪装本),底价竟然20万元。这让我想起十数年前我在潘家园旧书市场,见到一摊位上有民国期刊创刊号300多本,当时要价2万元,不单卖,引来不少爱刊者前来翻检。东西是真好,就是谁也舍不得掏2万元钱。到第二周,我再去看,300多本创刊号还在,估计是卖出去了。我曾问摊主为何不拿到拍卖会去拍卖,他说没那工夫送拍。这说明我们的拍卖公司的“大爷”作风严重。是不是真实状况笔者不敢说,但从这位摊主的话来看,无风不起浪。

中国书店推出的名家翰墨小品名头都不小,价格也不菲,例如:梁漱溟先生(1893-1988)给同学写的顾亭林先生语:“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下钤“梁漱溟印”,价2000元。臧克家的信札,底价2000元。钱穆先生(1895-1990):“大巧若拙,大辨若讷,知之匪难行之惟难。”下有“钱穆”印章的小型对联,底价3000元。俞平伯先生(1900-1990)写的小品:“六尺地,半间屋,静则有余,动则不足。木为铺,蓐为幕,冬无甚寒,夏无甚燠。常冥心时闭目,不出户庭,直游造物。录明人刘泰静室铭。”甲子夏五月,落款:俞平伯,底价3000元。苏曼殊居士(1884-1918)写的“南无阿弥陀佛”,底价5000元。张伯驹先生(1898-1982)写的“惠风”下有小诗一首:“一径一叶自搜猗,幽谷春风到每迟,萧艾斋荣当路,无人芳馥又何为?”仲田先生雅鉴,中州张伯驹及“张伯驹隐”“平复堂印”,底价6000元。刘半农先生写的对联(放在镜框里,属于小型对联),价8000元。民国电影明星蝴蝶宣传四屏,底价6000元。当然还有曾国藩、左宗棠写的对联等等。以上这些现代名家的小品价格都不低,这也是名人效应的缘故。毕竟这些人已经作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小品可能还要更贵,哪怕得到他们的片言只字,都是令人心潮澎湃的。

我对文房用品感兴趣,在大厅的北边有一溜展柜里有文房用具,其中有清末著名篆刻家徐三庚先生镌刻的两方印章,底价3000元。徐三庚先生是我国清末著名篆刻家,他的治印深得文人骚客之喜爱,他的篆刻大气而有特色。这两方印我以为不是他的巅峰之作,徐先生巅峰之作一方印拍几万、十几万元是常事,这仅仅是我的看法。扇面有成扇、扇骨,成扇中有把是小名家所绘,底价3000元,我对其中一把镌有希黄的扇骨较感兴趣。扇骨镌刻的是一只鸽子落在树杈上,下面有几片枫叶,落款:希黄,下面一枚“朱”白文印。我对张希黄的了解是通过阅看王世襄(畅安)先生著的《锦灰堆》第一卷,有篇《竹刻款识辨伪》一文,为飨读者引缀如下:“大家知道张希黄是明清之际留青第一高手。个人所见真迹或在疑似之间的竹刻不下十余件,无一不是远景山水。画中景物,楼阁园林往往占重要地位,而人物高仅分许。刻字一二十字或多至三四十字,行楷相间,字字不相连属。前为英人大维德所藏、今归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楼阁山水笔筒可视为代表作。”畅安先生的舅舅金西是我国著名竹刻家,畅安先生曾帮助舅舅整理出版过《刻竹小言》,我手中就有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刻竹小言》。以上可以看出张希黄是明清之际留青第一高手,其次是英人大维德原藏有张希黄镌刻的楼阁山水笔筒,后归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这把留有“希黄”落款的扇骨,镌刻得异常精美,只是与其他几把扇骨放在一起,价格牌一时也分不清,估计底价不菲。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希黄”落款的竹刻扇骨,庆幸今天没有白来,起码见到这把张希黄镌刻的扇骨,仅此就不虚此行。

老墨有几方,其中有“紫玉光墨”等一组(6方),底价500元,最左边的那方有龙纹的墨,侧面有“康熙某某年某某制”字样,我以为这一方价就值底价。近年来古墨价格飙升极快,倘若在中国书店的某店(现在中国书店每店都有文房小件出售),这一方就可标价数千元,标价5000元的不一定有康熙年的落款。我平日喜逛地摊,我的天穹斋中存有两方乾隆老墨、一块松烟、一块朱砂,现已成为镇斋之宝,偶尔拿出品味鉴赏,那真真是艺术享受!

文房小件中有“民国刻银质花卉纹壶形水盂”2件,底价600元;“民国刻银质金钱鱼藻花卉纹烟壶”3件,底价500元。还有“民国银质刻花卉纹笔架”1件,底价600元。这几件刻银质小件镌刻得极为精细,每件小器物的底下“有某某字号”的印章。民国时这些银制品的精致,现在这种手工刻银的小器物已经没有工艺传下来,现在的银制品大多是铸造出来的。手工錾刻工艺似乎很难传承下来,年轻人谁愿意去学它呢?这就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见到这些民国时精致的錾刻银制品是种享受。

经过“文革”,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受到毁灭性摧残,以至于专门搜集古籍的中国书店,现在惜售自己那点库底子。我爱纸制品,作为工薪阶层,我纸制品的获得大多是京城的潘家园、报国寺及地摊,中国书店的拍卖会大多只是看看,很少参与,不过增长见识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经验之一。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中国书店预展底价
庆祝中国书店建店70周年系列活动全面开启
中国书店|北京海王村拍卖有限责任公司网络拍卖会公告
“美不胜收”“值得珍视”
保障性住房市场化收购底价确定探析
拍期
上海华星2005年迎春书画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