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017-05-10杜小梅

南北桥 2017年8期
关键词:期望问题情境

杜小梅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习科目,其学习方式和过程在新课改中受到莫大关注,新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需求和独特性,创新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内在学习驱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 设置目标 期望 奖励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17

小学数学的学习可谓具有奠基性作用,数学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完善学生的思维,而且对学生学习毅力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都具有莫大的好处,但是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数学都是按部就班,为了达到教师的要求,或者仅仅为了躲避惩罚才完成作业,这样的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培养多样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采取学习行动,还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长久指向学习目标,有效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强化学习意识。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小学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习情境的设置

小学时期,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发展快速,直观动作思维形式发达,对于一些具体的、鲜明的、生动的形象和事物具有较大的兴趣,越是新颖的教学材料和情景越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努力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发现学习的乐趣,对数学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好奇心。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设计问题情境呢?

(一)教师要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

既不能太难,超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范围,又不可过于简单,让学生没有探究思考的欲望,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产生学习的胜任感,自然就会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情境的设置要求教师做到问题要小而且精

不能過于宽泛,让学生不知道具体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又不能设计太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例如,这节课要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就要围绕三角形面积这个中心进行设置,可以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先比较大小,之后找出一些面积相近或者面积相同但是外形完全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遇到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好奇心,究竟如何科学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具体又详细,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目标展开,动机明确清晰。

(三)情境的设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情境远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就会缺乏探究欲望,小学生本身对学习活动就欠缺兴趣,因此教师把问题情境和学生的生活融合,以此激发其学习动力,产生持久的动机。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学生可能对梯形不如正方形、长方形感兴趣,因为梯形在生活中不常见,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少,感觉和自己距离比较远,教师就可以在问题情境中设计一些生活中的梯形图片,展示给学生的看,既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内在兴趣,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形成持久的动机。

二、设计学习目标也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动机

这里所说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形成和确定的目标,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要求或者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他们才会主动采取行动实现目标。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对自己过去经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设计,符合切身的需要。例如,有的学生理论学习很好,但是在做题的时候总是丢三落四,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启发其找到自身的缺点,在目标设计上多制定锻炼细节和耐心的题型,从而使学生及时自觉弥补不足,获得提高。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又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还要符合现实的发展目标

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目标实现情况,给学生足够的反馈,让他们对自身的目标达到有整体的了解,不断激励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制定更高一次的目标,实现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总之,制定合理的目标是小学数学激发学生动机的必要步骤,是教师要用心进行设计的环节,不能大意。

三、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达一定的期望

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原理,教师的期望能够使学生按照教师希望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感,十分信任教师的评价和要求,教师要经常及时地向学生传递合理的期望,使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努力,从而在内心产生学习动机。

四、教师要有效运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

小学生都渴望得到奖励,甚至奖励有时候在他们看来就意味着荣誉,因此教师要注意奖励的方式和技巧,顺利促进动机的产生。

(一)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有效结合,交叉运用

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某种物质需要或者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但是有的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就可能是在心理上有精神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教师在进行有效区分之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注意不能让外在的物质奖励破坏原有的兴趣,同时奖励要注意公平、客观、公正,不能有所偏袒。

(二)当学生的动机缺乏的时候才能运用奖励

如果学生本身就对某个活动有兴趣,这个时候采取奖励就会导致学生本身的动机遭到破坏,不利于今后的兴趣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了解学生的内在学习倾向,例如有的学生对数学动手活动很感兴趣,教师就要设计较有难度的题目或者操作来激发其动机,而不应该再给予物质奖励。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绝非难事,但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教师注意,无论哪种方法都要结合具体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灵活转换,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使学生产生内在动机。

猜你喜欢

期望问题情境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