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梅粉虱的发生监测与防控技术

2017-05-10王华弟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省杭州市310020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粉虱胶粉杨梅

沈 颖 王华弟(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省杭州市 310020)

汪恩国 (浙江省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7600)

黄茜斌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 318020)

徐志宏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浙江省临安市 311300)

杨梅粉虱的发生监测与防控技术

沈 颖 王华弟*(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省杭州市 310020)

汪恩国 (浙江省临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317600)

黄茜斌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 318020)

徐志宏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浙江省临安市 311300)

杨梅粉虱为近年来浙江省杨梅生产上发生普遍、为害较严重的害虫之一。为给综合防控杨梅粉虱提供科学依据,对杨梅粉虱的发生规律、监测预报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杨梅粉虱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进行了研究。监测结果表明,在浙江台州等杨梅产区,以杨梅粉虱、黑刺粉虱、黑胶粉虱发生为主;杨梅粉虱的发生与寄主植物、栽培管理、药剂防治、天敌因子、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依据杨梅粉虱发生规律及影响因子,制定了杨梅粉虱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发生期、发生程度和为害趋势的预测方法。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30%松脂酸钠SP 200倍液和65%噻嗪酮WP 2500倍液对杨梅粉虱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达97.78%和97.61%,且使用安全,该药剂已在杨梅上登记。为有效控制杨梅粉虱的发生,需采用农业防治、色板诱杀、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杨梅粉虱;发生规律;监测预报;综合防治技术

浙江省是我国杨梅的主要产区和发源地,杨梅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其栽培面积、产量、产值均为全国之首[1,2]。近年来,随着杨梅经济价值的提高,梅农增加了对杨梅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加强了杨梅整形修剪措施,杨梅园内植被结构和天敌种群发生了变化,杨梅粉虱等小型害虫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3~13],杨梅粉虱成为了杨梅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浙江省台州、温州、宁波、丽水等杨梅主产区,杨梅粉虱常在杨梅1~3年生的新生枝条上群集为害,大发生时每叶有虫80多头,寄居在枝条和叶片上吸取汁液,并分泌大量蜜露等排泄物,诱发煤烟病,不仅影响了杨梅叶片的光合作用,还会导致枝枯叶落、树势衰退、产量下降。因此,防控好杨梅粉虱对于保障杨梅丰收、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陈卫民[3]、王洪祥[4]、杜丹超[5]、颜丽菊[10]等虽已对杨梅粉虱的发生种类、危害特点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探,但对害虫的种群消长动态、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控尚缺乏系统调查研究;同时,由于杨梅在我国是小宗作物,目前在杨梅粉虱上登记的防治药剂少[14],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杨梅粉虱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为此,近年来,笔者对杨梅粉虱的发生规律、监测预报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杨梅粉虱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物理、生物、药剂防治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综合防控杨梅粉虱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杨梅粉虱发生规律的调查监测

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和黄岩的杨梅主产区,设立6个监测点,每个点的杨梅种植面积在1 hm2以上,每点选定杨梅树5株,每株选定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枝条各1根,每根选定顶端叶片5张,于每年4~11月每隔5 d观测1次杨梅粉虱成虫、若虫发生数量,并鉴别杨梅粉虱种类[2]。同时,调查寄主植物、栽培管理、药剂防治、天敌、气象条件等因子与杨梅粉虱发生之间的关系,探讨、分析影响杨梅粉虱发生的主要因子。

1.2 杨梅粉虱监测预报方法的制定

在对杨梅粉虱种群数量消长情况、发生为害的影响因素、发生规律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基层测报实践经验等,综合制定杨梅粉虱测报方法,提出杨梅粉虱发生为害趋势的监测预报方法。

1.3 杨梅粉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在临海、黄岩等地开展杨梅栽培管理调查试验,评估分析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对杨梅粉虱的防控效果;同时,在临海白水洋镇杨梅园开展药剂防治试验,供试药剂为30%松脂酸钠SP(丽水市绿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65%噻嗪酮WP(浙江锐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65%噻嗪酮WP 2500倍液,30%松脂酸钠SP 200、300倍液,清水对照(CK)。在施药前和施药后10 d分别调查虫口基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测定[15]。

2 结果与分析

2.1 杨梅粉虱发生消长动态与为害特点

监测结果表明,为害的杨梅粉虱类害虫有杨梅粉虱Parabemisia myricae Kuwana、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黑胶粉虱Aleuroplatus pectiniferus Quaintance et Baker和柑橘粉虱Dialeurodes citri Ashmead等,均隶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在台州等杨梅产区以杨梅粉虱、黑刺粉虱、黑胶粉虱的发生危害为主,其种群发生消长动态(见图1)。

图1 杨梅粉虱在台州等杨梅产区的种群发生消长动态

杨梅粉虱,在台州等杨梅产区年发生2~3代,以若虫在叶背越冬。雌成虫体长约1.2 mm,雄成虫体长约0.8 mm,若虫体长约0.25 mm。主要为害杨梅幼嫩的新梢叶片,以6、7月发生为害较重。

黑刺粉虱,在台州等杨梅产区年发生4代,世代不整齐,以2、3龄若虫在叶背越冬,3月下旬至4月羽化为成虫,随即产卵。各虫态发育重叠,第1、2、3、4代的若虫盛发期大致分别在4~5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初羽化的成虫喜在树冠较阴暗的环境中活动,尤其喜食幼嫩枝叶。

黑胶粉虱,在台州等杨梅产区年发生1代,以高龄若虫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飞翔能力不强,多群集在新梢叶片上。若虫在6月上中旬出现,7月中、下旬普遍蜕皮后进入2龄若虫,并分泌透明胶液,若虫蜕皮发育至3龄直至化蛹,不再移动。黑胶粉虱不仅为害叶片,还能诱发煤污病,直接影响杨梅的树势和产量。

2.2 影响杨梅粉虱发生为害的因子

2.2.1 栽培管理与生态环境

杨梅粉虱寄主植物广泛,主要在杨梅、柑橘和茶树上为害,也可为害枇杷、葡萄、杏、梨、樟树等。杨梅粉虱的发生与栽培管理和生态环境有较大关系,日均温度在18 ℃左右、相对湿度大于80%、时晴时雨的天气最适宜杨梅粉虱成虫的羽化产卵,且成虫喜较阴暗的环境,常在树冠内幼嫩枝叶上活动,一般平原地区杨梅粉虱的发生重于山区、阴蔽的果园重于通风透光的果园、管理粗放的果园重于管理精细的果园。

2.2.2 药剂防治与天敌因子

杨梅粉虱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资源丰富,自然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对控制杨梅粉虱的发生危害起较大作用,寄生性天敌有刺粉虱黑蜂Amitus hesperidum Silvertri、黄盾恩蚜小蜂Encarsia smithi Silvestri、黄腹恩蚜小蜂Encarsia ishii Silvestri、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等;捕食性天敌有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 Hope、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二星瓢虫Adalia bipunctata Linnaeus、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 Rambur、蜘蛛Araneida等。近年来,随着梅农对一些广谱性化学农药的盲目使用,杀伤了大量天敌,导致对杨梅粉虱的自然控制能力减弱、杨梅粉虱发生为害猖獗。

2.3 杨梅粉虱监测预报方法

在对杨梅粉虱种群数量消长情况、发生为害的影响因素、发生规律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基层测报实践经验等,综合制定了杨梅粉虱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杨梅粉虱发生为害趋势的监测预报方法。

2.3.1 发生期预测

根据定点果园杨梅粉虱发生数量系统调查,通过果园发生面扩散速率分析,一般预测株发生率达15%~20%时,为害虫防治适期。

2.3.2 发生趋势预测

根据定点果园杨梅粉虱成虫、若虫的发生消长动态调查,在初始发生期或果树致害敏感生长期,通过对当时虫口的发生基数与中长期天气预报等的综合分析,或结合杨梅粉虱成虫的时序动态与气象要素相关分析,建立数量动态模型,向杨梅粉虱常发区作出发生趋势预报。

2.3.3 发生程度预测

根据杨梅园粉虱成虫、若虫发生数量和杨梅的栽培管理水平、天敌因子、气候条件变化等,综合预测杨梅粉虱的发生为害趋势。当杨梅园粉虱数量大、杨梅园群体郁闭、用药频繁、天敌种类和数量少时,则杨梅粉虱有严重发生的趋势;当杨梅园虫口基数低、合理修剪和科学用药、通风透光条件好、天敌种类多时,则表明杨梅粉虱发生较轻。

2.4 杨梅粉虱综合防治技术

2.4.1 农业防治

杨梅粉虱的发生与杨梅园的通风透光程度关系密切,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如“东魁”杨梅一般以每667m2种植20~30株为宜)、有效改善种植区小气候,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生态环境。同时进行科学施肥,以增施栏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且注意磷、钾等复合肥的合理配套施用,并合理用水,以避免树枝徒长。此外,及时做好杨梅树的整形修剪工作,在修剪时着重剪除生长衰弱和过密的枝梢,使杨梅树通风透光,从而降低杨梅粉虱发生基数。

2.4.2 物理防治

利用杨梅粉虱的趋色性,在杨梅园悬挂黄板,对3种杨梅粉虱的防效明显,色板诱杀是一种对环境无污染、对杨梅无农残、生态效益好、值得推广的物理防治方法。生产上一般在杨梅树1.5 m高处悬挂黄板,每树挂1~2块。

2.4.3 生物防治

利用蜘蛛、瓢虫、草蛉等天敌防治杨梅粉虱,不仅能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且该控制作用是长期持续的。收集有已被座壳孢菌寄生的杨梅粉虱的杨梅叶片,捣烂后对水成孢子悬浮液,喷洒于树冠,或与其他杀虫剂混合使用,重点喷洒叶背,可有效控制杨梅粉虱、柑橘粉虱和黑胶粉虱的发生。同时,应逐步创造适宜天敌生存的环境,如果园留草等,增加天敌庇护场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2.4.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见表1),65%噻嗪酮WP 2500倍液和30%松脂酸钠SP 200、300倍液3个处理,药后10 d对杨梅粉虱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7.78%、97.61%、84.47%,且使用安全。经方差分析,65%噻嗪酮WP 2500倍液处理和30%松脂酸钠SP 200倍液处理的防效显著好于30%松脂酸钠SP 300倍液处理。因此,对杨梅粉虱发生率达15%~20%的杨梅园,可选用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30%松脂酸钠水乳剂200倍液喷雾防治;对杨梅粉虱发生较轻的果园,可结合杨梅介壳虫等其他害虫的防治进行兼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表1 杨梅粉虱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杨梅粉虱是近年来杨梅生产上发生普遍、为害较严重的害虫[3~8]。监测结果表明,为害的杨梅粉虱类害虫有杨梅粉虱、黑刺粉虱、黑胶粉虱和柑橘粉虱等,均隶属同翅目粉虱科;在台州等杨梅主产区,以杨梅粉虱、黑刺粉虱、黑胶粉虱的发生为害为主;杨梅粉虱的发生与寄主植物、栽培管理、药剂防治、天敌因子、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同时,在对杨梅粉虱种群数量消长情况、发生为害的影响因素、发生规律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基层测报实践经验等,综合制定了杨梅粉虱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杨梅粉虱发生为害趋势的监测预报方法。此外,为有效控制杨梅粉虱的发生,需采用农业防治、色板诱杀、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杨梅粉虱的监测调查是综合防治该虫害的基础,陈卫民[3]、王洪祥[4]等对杨梅粉虱种类、发生为害和防治已进行了研究报道,但尚未见监测调查方法和预测预报的报道。本研究在多年调查试验和测报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杨梅粉虱的测报方法,提出了发生期、发生程度和为害趋势的预测方法,有利于杨梅产区病虫害测报技术人员开展对该虫的系统监测调查,积累系统的虫情资料,从而分析和预测发生发展趋势,科学指导对该虫害的防治。

杨梅粉虱以成虫、若虫群集在杨梅幼嫩枝条上为害,应选用安全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颜丽菊[10]等对杨梅黑胶粉虱的防治药剂进行了试验,筛选出溶敌、农蚧乐等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但这2种药剂均未在杨梅上登记,有待进行药效、残留、环境等方面的试验。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0%松脂酸钠SP 200倍液和65%噻嗪酮WP 2500倍液对杨梅粉虱的防效好,使用安全,且该药剂已在杨梅上登记,因而可在杨梅粉虱防治上进行应用。同时,松脂酸钠主要是用松脂等经一定工艺加工而成的植物源杀虫剂,从杨梅的食用安全性和药剂的有效性等因素综合考虑[16],用松脂酸钠防治杨梅粉虱更能满足杨梅鲜食对质量安全的要求。此外,要加强对杨梅卷叶蛾、介壳虫等害虫的防治药剂筛选和安全性试验,以加快杨梅主要病虫防治药剂的登记步伐,从而满足杨梅病虫害的防治需求。

[1] 陈龙.浙江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36.

[2] 戚行江.杨梅病虫害及其安全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152.

[3] 陈卫民.杨梅油茶黑胶粉虱的发生及防治[J].浙江柑桔,2008, 25(4):25-26.

[4] 王洪祥,陈友清,郦卫弟.杨梅粉虱类害虫的发生和防治[J]. 中国植保导刊,1999,19(6):27-28.

[5] 杜丹超,陈卫民.杨梅新害虫—油茶黑胶粉虱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园艺,2012,(17):78-79.

[6] 王洪祥,林媚,龚洁强,等.杨梅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5):45-47.

[7] 何丽娟,赵敏,李永丽,等.浙西北杨梅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44-247.

[8] 来燕学,沈幼莲,劳冲,等.宁波市杨梅虫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J].浙江林业科技,2003,23(2):38-40,44.

[9] 黄建,罗肖南,黄邦侃,等.黑刺粉虱及其天敌的研究[J].生物安全学报,1999(1):35-40.

[10] 颜丽菊,卢志芳,应加正.杨梅黑胶粉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J].现代园艺,2006(10):27-28.

[11] 郭蕾,邱宝利,吴洪基,等.黑刺粉虱的发生、为害及其生物防治国内研究概况[J].环境昆虫学报,2007,29(3):123-128.

[12] 任顺祥,邱宝利,戈峰,等.粉虱类害虫的监测预警与可持续治理技术透视[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7-15.

[13] 彭萍,唐敏,侯渝嘉,等.黄板诱杀茶园黑刺粉虱及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及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87-90.

[14] 戴德江,沈瑶,丁佩,等.2015.浙江省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现状与展望[J].浙江农业科学,56(3):299-302,306.

[15] TANG QY, ZHANG CX. Data Processing System (DPS) software with experimental desig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 developed for use in entomological research[J]. Insect Science, 2013,20(2):254-260.

[16] 张文龙,吴玉英,龚宁.松脂酸钠等药剂防治柑桔红蜡蚧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40.

※农业科技信息※

平菇接种改进技巧

平菇熟料栽培接种时,容易存在菌种上半部易老化、下半部菌种活力强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易出现萌发差甚至不萌发。若将接种方法稍加改进,就可使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具体做法是:扒菌种时,从菌种瓶或菌种袋一侧扒开一个缺口,这样底部菌种与上部菌种可充分混合。常规方法是先扒上层再扒下层,是横向接种;改进后是接种钩从下到上,是纵向接种,这样菌种混合更均匀。

(信息来源于广东农资市场网)

2016-11-13

浙江省科技计划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编号:2015C32008)。

*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粉虱胶粉杨梅
想去旅行的杨梅等7 则
设施蓝莓粉虱发生危害及绿色防控
甘薯粉虱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控对策探究
超高掺量胶粉改性沥青性能
杨梅
活化改性对冷冻胶粉堆积体积和表观形貌的影响*
腊月杨梅红
杨梅
橡胶粉老化对胶粉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直投胶粉复合改性沥青路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