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施氮量、氮肥运筹比例及栽插密度对“交源优69”产量的影响

2017-05-10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7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成穗率粒数穗数

吴 炜(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700)

不同施氮量、氮肥运筹比例及栽插密度对“交源优69”产量的影响

吴 炜(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1700)

为完善“交源优69”高产栽培技术,特进行了不同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比例及栽插密度对“交源优69”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氮量为20 kg时,“交源优69”产量最高,施氮量过高、过低,产量均会下降。栽插株距为16 cm时,“交源优69”产量较高,栽插株距过大或过小,产量均会下降。综上,当每667 m2施氮量为20 kg、栽插株距为16 cm、基蘖肥比例在80%时,“交源优69”产量最高,每667 m2理论产量为826.29 kg、实际产量为806.15 kg。

交源优69;施氮量;氮肥运筹;栽插密度;产量

生产实践表明,栽插密度和施氮量是调控和影响水稻群体发育及产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合理的栽插密度和氮肥运筹,能够协调群体与个体、足穗与大穗的矛盾,是确保水稻高产栽培最基本的策略。为完善“交源优69”高产栽培技术,特进行了不同施氮量与氮肥运筹比例及栽插密度对“交源优69”产量的影响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5年设在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科技创新基地试验田进行。供试水稻品种为“交源优69”,6月5日人工移栽。供试肥料为碳铵、尿素、BB肥、过磷酸钙、氯化钾。各处理肥料统一施用,6月9日施基面肥(碳铵、过磷酸钾)和苗肥(尿素),6月19日施第1次分蘖肥(BB肥),7月10日施第2次分蘖肥(尿素),7月23日施长粗肥(氯化钾),8月3日施穗肥(BB肥)。

1.2 试验设计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的试验设计。试验设株距(A)、施氮量(B)和氮肥运筹(C)3个因子,每个因子5个水平(见表1、2),对照为株距16 cm、不施氮肥,共计24个处理,每处理小区面积为20 m2。

表1 不同施氮量、氮肥运筹比例及栽插密度试验因子水平及编码

表2 不同施氮量、氮肥运筹比例及栽插密度试验处理设计

1.3 小区田间排列

小区田间排列(见图1),小区四周统一立保护行,小区间统一做小田埂隔断,田埂宽25~30 cm、高15~20 cm,并统一用薄膜包埂。小区四周设灌排沟系,沟宽30~40 cm、深20~25 cm。各小区实行单排单灌,防止小区间串水串肥影响试验效果。

图1 不同处理小区田间排列情况

1.4 考察项目

每处理小区选择连续10穴进行考察,考察基本苗数及夏至、小暑、大暑、立秋的苗情和有效穗数。穗粒结构、生育期、产量记载按照常规考察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蘖动态

由表3可知,不施氮肥且栽插株距较为适中(对照)的成穗率最高,达79.7%,表明施用氮肥会导致水稻成穗率下降。就成穗率而言,成穗率随株距的增大而逐渐提高,处理A1的成穗率最低,只有63.8%,到处理A4时,成穗率达到峰值,为76.7%,至处理A5开始下降,为72.1%。最大茎蘖数则与成穗率相反,随着株距的增加、栽插密度减小,高峰苗数逐渐下降。从最终形成的有效穗数看,株距较为适中的处理A3最高,每667 m2有效穗数为14.73万穗。从氮肥运筹看,不同基蘖肥比例对茎蘖动态没有太大影响。

综上结果表明,减小株距有利于最高茎蘖数的形成,但对有效穗数的形成有一定的负效应,只有适宜的株距才有利于最终形成较高的有效穗数,从而获得高产。由此可见,通过增施氮肥和适当扩大株距有利于水稻茎蘖发生和颖花分化,从而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为获得高产打下生理基础。

2.2 穗粒结构

由表4可知,适当增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每穗粒数,但当施氮量超过一定水平后,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处理B4的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均最高,分别为350.39、253.7粒,分别比对照多94.06、65.83粒,处理B1、B2和B3间每穗粒数差异不大。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栽插株距的扩大,各处理每穗粒数均有所增加,由此可见,适宜的氮肥施用量能够提高每穗粒数,且扩大株距对每穗粒数的增加亦具有正效应。结实率随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处理A1~A5分别为68.1%、70.3%、73.6%、73.8%、76.4%。各处理间千粒重差异较小,表明千粒重对产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明显。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2.3 产 量

由表4可知,栽插株距和施氮量对产量有所影响。不施氮(对照)的产量最低,每667 m2理论产量为633.96 kg、实际产量为615.77 kg。施氮处理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其中处理B3的产量最高,每667 m2理论产量为808.81 kg、实际产量为791.27 kg,处理B5次之,处理B4再次之,处理B3比处理B5和处理B4的理产和实产分别高出0.97%、0.26%和3.06%、2%。从株距来看,处理A3的产量最高,每667 m2理论产量为813.77 kg、实际产量为796.15 kg,处理A4次之,处理A5再次之,处理A3比处理A5和处理A4理产和实

表4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与穗粒结构的影响

产分别高出2.4%、1.54%和5.9%、3.87%。从综合表现来看,处理A3B3C3产量最高,每667 m2理论产量为826.29 kg、实际产量为806.15 kg。表明在每667 m2施氮量为20 kg、栽插株距为16 cm、基蘖肥比例在80%时,“交源优69”产量最高。

3 讨 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与栽培密度(株距)以及两者互作效应对水稻“交源优69”产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说明在栽培时应注意协调施氮水平和栽培密度组合,从而优化群体质量、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本试验施氮水平下,水稻“交源优69”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每667 m2施氮量为20 kg(B3)时产量最高,施氮量过高、过低,产量均会下降;栽插株距对产量的影响与施氮量类似,当株距为16 cm(A3)时产量较高,栽插株距过大或过小,产量均会下降。可见,在增加施氮量的同时,适当扩大机插株距,可协调群体结构,从而获得较高产量。综合考虑,以每667 m2施氮量为20 kg、栽插株距为16 cm、基蘖肥比例在80%时,“交源优69”产量最高,每667 m2理论产量为826.29 kg、实际产量为806.15 kg。

研究表明,处理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处理间结实率和千粒重虽有差异但差异较小。增施氮肥能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其原因是能够促进水稻分蘖发生和颖花分化;扩大栽插株距能确保水稻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其原因是有利于提高分蘖的成穗率和减少颖花退化,且适当扩大株距有利于改善群体的光照条件,延长功能叶片的寿命,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效率,改善冠层结构和群体质量,从而为获取高产打下了基础

2016-12-12

猜你喜欢

成穗率粒数穗数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高产小麦构成要素的解析与掌握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马尾松球果各标志值与出种粒数回归分析补报
华粳6号水稻密度与肥料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