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基于岗位体能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2017-05-10李兆辉史为圣

运动精品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岗位职业

李兆辉 史为圣 孙 建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情况下,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快速消除工作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已成为衡量人们从业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体育课程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当前是十分必要的。

1 岗位体能的内涵

体能是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锻炼获得的积极适应生活的身体能力、工作能力和抗疾病能力,而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等运动素质则是体能的核心,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体能的高低程度。岗位体能简单的说就是完成岗位劳动要求的能力。当今社会对人的岗位体能需求包括重复操作的能力、背肌承载静态力的能力、保持一定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和人体对恶劣工作环境的忍耐能力等。

2 不同职业的岗位体能需求和体育课程需要

2.1 不同职业的岗位体能需求

根据当今社会的主要岗位特点将岗位粗略分为静态站姿类、静态坐姿类、流动变姿类以及动手操作类和其他类等五大类型,每个类型对体能的需求都各有特点。

2.1.1 坐姿类岗位的体能需求

静态坐姿类岗位主要包括会计、秘书、国家公务员和计算机程序员等岗位,他们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会坐在办工桌前操作电脑或其他设备,身体活动较少,在长时间工作中他们的腰部、颈部以及上肢负荷较大。因此,这类岗位对人体肩部、背部、腰部和上肢肌肉力量和锻炼习惯有较多的要求,从事这类工作同时还需要具备长期保持头脑清晰、快速集中注意力和较强的反应能力等。

2.1.2 站姿类岗位的体能需求

站姿类的岗位主要是从事教师、营业员、接待员、服务员等工作的岗位,这类工作主要是利用下肢的力量考验下肢静力性耐力,同时对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职业气质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2.1.3 流动变姿类岗位的体能需求

销售人员、导游等属于流动变姿类的岗位,从事这类工作对腰、腿部力量、有氧耐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社交、沟通能力等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

2.1.4 动手操作类岗位的体能需求

动手操作类岗位主要包括从事机械、流水线操作工等职业,它对人体的躯干力量、静力性耐力、手指的灵敏都有要求,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团结合作精神等。

2.1.5 其他类岗位的体能需求

其他类岗位主要是一些危险性比较高的职业,比如高空作业、野外作业、井下作业等,这类工作劳动强度大,要求从业者具备人体的基本运动素质如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而且对人的心理素质也有较高要求,需要人胆大心细、灵敏灵活。长期从事这类工作,对人的心肺等机体功能影响大,而且对人各部位肌肉和大小关节也有较大的影响。

2.2 针对不同岗位的体育课程需要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并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需求和工作特点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出更具有职业倾向性的优秀人才。

表1 不同岗位的体育课程需要

3 学校体育课程存在问题

体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形成锻炼习惯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合应对当前局势。主要表现在:一,教学观念陈旧,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内涵,试图通过较大的负荷来增强学生体质,或是只追求学生技能的掌握;二,体育课程设置单一,体育课教师仍延用滞后的上课方式,习惯于简单的队列队形或是枯燥的讲解示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课失去兴趣;三,体育考核过于形式化,不少的体育教师考核学生成绩时没有按照正规要求去做,各个学生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距,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四,不少体育教师缺乏广博的体育文化基础知识和过硬的专项技能技巧,学生想要学习更深层次知识时往往得不到满足。

4 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1 按照岗位需求确定体育教学项目

学校体育项目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标性,应当科学分析每个岗位的工作特点以及对岗位体能的需求,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新的、符合实际需求和能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体育教学目标,特别是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提升。

4.2 提升体育课程教学地位,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

不少人认为体育不能对自己的学业提供帮助,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课程。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我们不能只追求学术而忽略身体锻炼,要知道健康的身体才是做一切的基础。学校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体育知识专题讲座,并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项目比赛,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

4.3 改变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热情

改变以往大多数学校原有的体育成绩考核方式,不能让体育考核流于形式,要将体育成绩列为必修课程,参照其他学科的考核方式,可分为体育基本技能考核和基础知识考核以及实际运用考核,不能片面的追求考勤和竞技能力,要让学生真正对体育知识有所了解,使每个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主动去接触、学习和实践体育知识。

4.4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综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和实际需要,学校可以引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动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动商与情商、智商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但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行也不应千篇一律,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能力科学合理的实行。

4. 5 加强体育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也必须提高,学校需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比拼,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知识储备和竞技比赛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科研经费的支持,鼓励教师进行体育科研,将人才培养与课题研究充分结合在一起。

[1]卢晓文.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体育模块教学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 ( 6) .

[2]宋广侠.徐州市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09(5)

[3]商汝松.高职高专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2(24).

[4]周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科技资讯,2013(8):212,214.

[5]周务农,张良.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

[6]孙永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 ( 4) .

[7] 宋广侠,江苏省职业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与对学校体育的思考[J].体育科技,2012,(3).

[8]陈海刚.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2014 ( 18) .

[9]陈功.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13,28(6).

[10]何康.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模教学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 ( 4) .

[11]史卫东,宋广侠.由学生体质持续下降思考体育课程与教学[J].价值工程,2010,34.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岗位职业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