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造性阅读“点燃”语文课堂

2017-05-08童映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文学作品创造性

童映芳

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契合了生命课堂的主张,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的最高目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的思想,在作品的熏陶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讲解教材,也不应是教师对文本的个人理解的阐释和传递,而是引导触发学生,使之在文本的境界中充分的感悟、燃烧、体味,师生在审美的体验与交流中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精心设计能引发学生探究、创造阅读兴趣的问题

阅读是阅读主体主动认知、探索的实践活动,不能把结论性的观点直接呈现给学生,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能放任学生没有目标、漫无边际的自由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探究。

三、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反映的热会生活越丰富深刻,主题的多元化倾向就越突出,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会随“时”而变。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文化积淀、阅读趣味等差异,也会让每个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和审美体验千差万别。比如在教授《项羽之死》这一课时,我给学生的思考题是:“项羽的死让人们扼腕叹息。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喜爱他,怀念他,为什么呢?”学生围绕问题在课堂讨论中涉及了关于英雄、成败、气节、性格、情感、时代、文化等内容,对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的理解既丰富又深入,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统一性,也不有意拔高加深,以一种开放民主的心态鼓励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且构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对话式课堂模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摆脱书本、权威的思维束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文本就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

四、积极开展批判性阅读和对比性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学生拥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新观念、新见解,而是要在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创造力并形成具有个性特色深刻的思想观念。批判性阅读能让学生对文本质疑问难,不局限于现成结论、“权威”解读,用批判的眼光去辩证地理解、分辨他人观点的优劣高下,做出自己的分析评价和判断,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独立思考价值的结论。而对比阅读让学生把相关内容进行横向纵向、正向逆向联系,进行比较、辨别,不仅可以让学生求同存异、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而且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理解、总结规律、得到思维启迪。在课堂上这两种阅读方法可以灵活组合使用。比如在教完《祝福》之后,我让学生把祥林嫂、刘兰芝、窦娥三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魅力、价值以及封建礼教思想对女性的迫害和热会根源等问题,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得到更深入更广阔的的思想启迪,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观点见解。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强调我们的課堂阅读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创造性阅读的理念和策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努力!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文学作品创造性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谈独立思考
文学作品与数学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思我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