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走向专业化

2017-05-08王敏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校长

王敏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该怎么做才算是一个教育者?校长是否应该亲自拿着课本进课堂?正校长把握大局,课堂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抓,合适吗?校长应该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校长应该借鉴与学习的是哪些方面?

【关 键 词】 校长;教学;管理

2013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长有了清晰的定位和方向。

那么,我们怎样实现这样的定位?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自己的思考认识:

一、校长专业发展之——成为有教育思想的校长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对学校,首先就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校长只有很好地实践科学的教育理论,才能真正找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从经验型、义务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说校长是“学校之魂“,那么决定校长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就应当是“校长之魂”。教师的观念主要影响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和学生。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思想统率着整个学校,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决定办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有了上述总结。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工作,而是教育问题……应当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千百件各种各样的事情中”“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关注这些思想。”

典型案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领导重要的不是对教师的领导,而是对每一个教师进行有心灵、有思考的、个性鲜明的人的培养。这是他一生工作的主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要求是:拥有足够的本专业的科学知识;有非常明确的培养个性化学生的个人计划;拥有一颗真情四溢的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另一个要求是要认真读书,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苏霍姆林斯基有自己的个人图书室,藏书量超过两万册,就在他的办公室旁边,面向全体师生开放。强调书籍的教育作用也是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坚持深入课堂听课。他听课不是去看教师是否遵循大纲的要求,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独创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特色。当他发现某个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些不足时,他会请求自己去示范教学,这样的校长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從案例可以看出,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思想,也让我深深意识到,一位优秀的校长不但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而且应该是教育思想的引领者。校长要从教育思想的角度统领学校的工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领导实践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么,如何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呢:

1. 树立教育思想领导意识。首先要认识到教育思想领导要优先于学校行政领导,优于对学校的事务性管理。处理好教育思想管理和学校行政领导的关系,即事务性问题和教育性问题的关系。既要防止简单地、空洞地对教职工进行教育思想的说教和灌输,使教育思想的领导成为学校管理中的一张“招牌”;又要避免只顾学校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而放弃或厌烦对教育思想的领导。而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将教育思想体现在各种事情中,立足于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来处理各种事务,从教育着眼,来讨论、思考、解决学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2. 透彻地了解教师教育思想的动态。在学校工作中要实现对教育思想的领导,仅有校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状况。方法有二:一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逻辑分析,这也需要校长深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第一线,去听老师上课,去看教师处理与学生有关的各种问题:学习问题、品行问题、纪律问题等。

二是对教师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进行分析。教师在各种场合下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思考、讨论与对话,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正知道其教育行动的教育思想信息。由此,便于我们捕捉教师的教育思想,从而逐渐能够让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校长的教育思想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3. 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了明确的教育思想领导的意识,有了对教师的教育思想动态的了解和把握,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采取一定的行动,实现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从根本上说,这需要通过改革和实验。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的,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样也是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中产生的。因此,组织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实现对教育思想领导的根本途径。为了达成教育思想的共识,我想通过两个途径尝试完成:一是将校长的教育思想物化成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或激发教师的合乎期望的教育行为。作为教育思想之外化与固定化的教育制度,能够以其实证规范方式,给教育交往活动提供最基本的行为范式与行为框架。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学习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要求的“读本”,并成为规范教育生活,教育实践的“指南针”“引路人”。二是通过教育对话来共享学校集体的教育意义。通过在教师和校长之间展开对话,教师内隐的教育思想不仅会显现出来,而且还能够理解彼此之间教育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我所拥有的教育思想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有了共同的教育思想,我想,校长做一件事就会相对轻松很多,那就是——课程建设。

二、校长专业发展之——成为有课程建设力的校长

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的载体,是育人模式构建之中最关键的环节。学校顶层设计的思想需要通过课程才能与教师和学生发生关联。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形成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在内的教育链条,也才能整合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李希贵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新政不断出台。梳理一下,中国教育改革有十大新政:一是高考改革落地,将千万孩子从应试教育泥沼中拉出来;二是职教改革提速,让动手能力强、学习基础相对差的孩子也能人生出彩;三是户籍改革深入,随迁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权;四是校园足球“升级”,扭转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严峻形势;五是19城市全面推进“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实现无择校;六是教育部划出师德“红线”,社会期待教师形象得到改善;七是教师轮岗“加速”,教师将成为“流水的兵”;八是电子学籍全面推进,真正规范招生办学、杜绝学历造假;九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启动,职教生既学理论又学实践;十是教育信息化有了“施工图”,孩子们在互联网上课。

以上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蕴藏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这么多的改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如何面对,我们应该抓哪些,放哪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抓大放小,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抓住学校管理的工作核心。

那么学校的工作核心又是什么?当然是学校的课程建设,它是学校实现育人功能和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发展能力,提升素养。课程建设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是生命线,决定着一所学校品质和特色。而我们这样一所学校,课程建设更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课程建设力更是校长在把握国家教育改革大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殊的发展的形势,必须要必备的一种能力和素养。

课程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更是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整体布局。因此校长应该具备这样几种意识: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意识。课程建设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长远发展服务的,结合我校的育人目标,我校的课程建設要基于“培养健康、有活力的小油娃”而开展,借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还学生天真的童年,快乐的童年。同时,我门还要认真分析研究我校生源的特点,家长的特点,建设切合我校学生发展实际的课程体系。

二是整体规划、分步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包括顶层设计,以及各学科课程的具体建设,还包括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我们要在课程建设的最初阶段做好基础型工作,宏观思考、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

三是强烈的危机意识。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任重道远,一切都还在探索与尝试中,我是怀揣壮士断腕的决心,解放思想,勇敢创新,迎头赶上,最大限度和可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否则,我们就将被超越,甚至被淘汰。

目前,学校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方案均已思考成形,已经过专家的评审和指导,我们将在实践中大胆迈步前行,为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不遗余力。

三、校长专业发展之——成为有思考力的校长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

在教育的长河中,校长作为教育之舟的一名“舵手”,掌握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如何提高自身的任职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引领学校创新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如何在潮涨潮落中从容应对?都是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解答和落实的,这就需要校长能够具有理性的思考力。

说实话,在现在的工作中,我有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保安全、开会议、签发票、迎检查、备资料,解读各种指标中度过,上班时间干这些干不完,还要为此耗费大量的加班加点的时间,本来能力就有限,再加上总是忙于这些,我甚至在深夜醒来想起学校的发展时都会觉得不知所措,焦虑难安。也因此有了更深的体会:不论是什么人,教师也好,领导也好,我们的工作中一定要有为自己留白的时间和空间:要思考。当然,这个时间以24小时计算是不合适的!

与大家分享这样一个小案例:

一天深夜,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照常到实验室巡查。他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做实验,就问:“你上午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做实验。”卢瑟福不由提高音量,“那你晚上?”学生回答也是在做实验。学生满以为自己的回答能够有得到老师的夸奖。不料,卢瑟福非常严厉地批评:“你整天都忙于实验,那么什么时间思考呢?”

老师们,你们听了这个感受有什么感触?有没有从这个学生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的身影?现在不论是校长还是老师,我们的工作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忙”。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瞎忙”,当然,这样评价既不符合事实,又对不起大家。但从卢瑟福的批评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忙,难有时间思考,难有时间权衡,因此也难有创新发现,因此,我越发觉得,“校长,要挤出时间去思考。”

读孔子的九思,回想自己的碌碌无为,深感惭愧。思考是工作的基础,校长的思考作风深深影响着学校决策群体的思考作风,从某一层面说也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的专业发展必须要有思考力,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

1. 要广思。多思则明。当前学校工作更具开放性、透明性,校长要想得多,想得广,这样的思考就如园中花,讲究百花齐艳,怒放争春。校长要从各个方面对学校的发展进行全盘思考,对每方面要怎样发展心里有底。还要学会拓展思维,就像开山炸石,要想炸开一片,需多方踩点,寻求突破。

2. 要能思。思考是行为的基础,思考如激流奋进中的一叶小舟,要不断调整前进的方向,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能思要做到:保证思考的方向对头;思考的效率高;思考有深度。校长不但要自己具备思考的能力,还要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切中要害,精辟入里,引领大家在问题的关键处展开思考,找寻解决的最佳途径,形成干净利落、简明扼要的思考作风,防止思考散漫飘离,拖泥带水,更不能如三明治,夹在中间,粘粘糊糊,面面俱到。

3. 要细思。思考如一张撒开的网,要有收获,还要有淘沙拣金的细腻。一所学校就如一个小社会,每一个目标的确定,每一个决策的形成,每一个事端的解决,可谓千丝万缕,缕缕连心,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考虑学校的本土实际,考虑前后承接,想到开发的长期性、连续性和实施操作的可能,还要想到学校财力、师资、课时等等的合理搭配和利用。思考周密细致、丝丝入扣,才能带来工作的稳步、持续、高效。

4. 要三思。吾日三省吾身。我想,我们新时期的校长还要学会三思。基础教育改革,教师的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见解更独特。校长要学会抛砖引玉,让教师的睿智精彩纷呈。校长在三思中选择最佳思维结果,从而保证问题的圆满解决。如在课程建设的实施中如果出现问题,我想作为我不应该太早下结论。因为在这样一个流行唱赞歌的年代,校长过早表示自己的思考态度,可能会掩盖许多正确的见解,甚至带来盲目的实践。我不是最优秀的,所以,我一定要学会刹住行驶中的思维之车,让它停下来,进行检修和补充,以确保它始终高速和敏捷。

5. 要反思。常常反思的校长才是一位优秀的校长。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校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校长的虚怀若谷、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常反思上。校长在管理、协调、决策、处理中,要多做事后的反思总结。比如处理事情留下什么疏忽,协调矛盾还有什么缺憾,布置任务有什么纰漏,在事后反思中,汲取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善自我。对于反思,我甚至心怀一份感恩,我接任校长工作的背景有点特殊,就当时的真实心态,我真的不愿意接受这份挑战,主观原因,阅历不足,经验不足,没有一点面对工作调整的心里准备;客观存在,孩子太小,无人相助,家人不支持工作,个人的精力和能力、心态貌似不具备任何让我胜任新工作的有利条件。因此我是在一分无奈、十分不情愿、百般彷徨中接受了工作调整。本着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则当尽力”的工作原则,我在颤颤巍巍的新工作中建立了自己的反思日志。在記录中,我罗列自己都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在记录中,我学会反思,学会调整,学会改变;在记录中,我逐渐总结这样的心得与您共勉:当你改变不了环境时,一定学会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不了事实,一定要尝试改变态度;当你改变不了过去,一定要尝试改变现实。那一段日子的种种艰难就在三年这样的反思中,安静的独处中,冷静的分析中,逐渐澄澈。现在站在您面前的我,依然是不成熟的,但是和昨天的自己相比,我真的成长了,用学校老师们的评价,我们的小校长,不那么爱哭了。与其说那是我的“反思日记”,不如说那是我作为校长一本“专业发展史”。所以说,校长的反思是一把利剪,在它的不断修理下,思维之树才能茁壮成长;或者,我们应该说,思考成就了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托德·威特克尔. 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8件事[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2] 迪翁·V.麦克劳林.校长决策力 复杂问题案例研究[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3] 托德·威特克尔. 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8件事[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校长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