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甘肃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策略∗

2017-05-04李玉杰

林产工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熊猫保护区社区

李玉杰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高效作战单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表率作用。环境教育是世界公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手段[1],也是保护区不可或缺的重点工作。在保护区内科学有序、系统深入、持续有效地向保护区职工、社区居民、外部来访者进行环境教育,为保护工作的开展创造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保护区整体保护效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我国的“国宝”。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 864只,其中甘肃省有野生大熊猫132只,栖息地面积达184 950 hm2[2]。

纵然甘肃省是我国大熊猫重要的栖息地之一,但往往不被世人提起,这与环境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着直接联系。目前甘肃省已建自然保护区7处,将全部的野生大熊猫和9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保护体系[2]。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白水江保护区”)有大熊猫110只,总面积183 799 hm2,是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笔者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了保护区当前环境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全面提升保护区环境教育的工作策略和统筹化安排的建议。

1 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现状

白水江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环境教育工作,如建设动植物标本陈列馆,在社区居民集中区域设立社区环境教育点,组织宣传队进行专题宣传,在区内中小学校进行保护大熊猫等专题环境教育。然而与《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中环境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较,白水江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2 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它是基于自身的实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及影响可能带来的机会与面临的挑战,进而制定最佳战略的方法。

2.1 优势分析

2.1.1 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价值高

白水江保护区有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多种特色鲜明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内共有脊椎动物479种32目110科,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等10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豺(Cuon alpinus)等41种。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169科859属2 610种,有珍稀濒危植物70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资源1属5种。保护区于2000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我国31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之一,是全球性保护区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价值得到全社会的高度承认。

2.1.2 生态区位重要,是我国大熊猫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水江保护区位于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核心腹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西麓[3],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它与地域相连的四川唐家河、东阳沟、勿角、王朗、九寨沟、雪宝顶等自然保护区组成了岷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在我国大熊猫保护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见图1)。

图1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示意图Fig.1 The general ecological location view of Gansu Baishuij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2.1.3 文化独具特色,社区环境友善

保护区西部的铁楼藏族乡境内的白马河流域是神秘而古老的白马藏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白马藏族社区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是森林里动物生活状态的翻版,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古朴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独特浓郁的传统风俗对来访者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依托。此外,当地社区民风纯朴,群众基础良好,环境教育工作开展阻力小,具备良好的社会基础。

2.2 劣势分析

2.2.1 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保护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因山势险峻,与外界连接的G212国道坡陡弯急,起伏颠簸,路旁为数百米深山谷,路况复杂,车速缓慢。保护区距离兰州596 km,驾车需2日抵达,中途必须在红土河保护站留宿。距离保护区最近的火车站和机场是四川广元火车站和广元机场,距离虽约200 km,路况较好时驾车仍需7 h。位置偏僻和交通落后影响了保护区的可及性,将成为限制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开展最大的客观因素。

2.2.2 社区经济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低

保护区范围涉及的陇南市文县和武都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人均年收入仅为2 795元[4]。由于经济落后,社区群众观念陈旧,普遍缺乏保护意识,目前仍沿用砍树烧柴、野生植物采集、家畜野放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砍树烧柴对森林资源的消耗程度较高,过度的野生植物采集将造成野生植物资源枯竭,家畜野放也对野生动物形成一定的干扰,这些活动均对大熊猫栖息地构成较严重的威胁。

保护区社区总体教育状况较差,多数行政村小学因受教师和生源所限现在多已停办,在办的学校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保护区内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仅163.8人,文盲占总人口的29.3%,文盲率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5],环境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

2.2.3 环境教育设施陈旧,专业人才缺乏

保护区环境教育目前主要依托位于文县县城的保护区博物馆开展。博物馆建于2006年,由于设备陈旧,标本保存情况较差,目前仅能限时对外开放。此外,保护区高学历人员少,很难“招进来、留下来”,硕士以上学历只有2人,缺少环境教育专业人才。由于培训资金短缺,保护区难以组织大量人员走出去学习交流,职工接受的培训普遍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2.3 机会分析

2.3.1 政策扶持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基本国策,将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发展内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这为保护区环境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条件。

2.3.2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教育的支持力度均在进一步加大。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处于连接陕西、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的中心省份,将超前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定为近期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交通枢纽和辐射带动作用。待兰渝铁路建成后,保护区距兰渝铁路陇南站的距离将缩短至146 km,当前落后的交通情况将得到大幅度改善。

2.3.3 生态补偿政策全面推进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对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扶持,甘肃省生态补偿制度日趋完善,力度逐步加大,已涵盖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野生动物肇事、生态移民等多个方面。生态补偿鼓励、尊重、保护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将有明显提升。

2.3.4 科技扶贫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以下简称“三区”)的教育文化扶持力度是扶贫事业的另一重点工作。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扶贫计划,自2014年至2020年每年选派2万名科技人员到“三区”提供科技服务、推动队伍建设,每年培养2 500名本土科技服务人员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员,为“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该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将为保护区输送环境教育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可能。

2.4 威胁分析

2.4.1 地质灾害频发,设施易受破坏

白水江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差,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区内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分布范围广、种类全、密度大、活动频繁、规模大、危害严重。2008年,遭受了汶川地震的强烈影响和冰雪和低温冰冻灾害,保护区的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及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这些都给保护区环境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2.4.2 来访者的管理不善可能带来风险

随着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保护区的外来访客数量将大幅度提升,当大量来访者进入保护区后,若管理不善,则可能会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时,生态环境会受到严重破坏。

3 策略及建议

白水江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属于“劣势+机会”WO型,需要采取扭转性战略,充分发挥和展示自身优势,针对弱势提升改造,抓紧外部的机会,同时做好对外部威胁的防控和化解工作,为保护区工作保驾护航,现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3.1 统筹发展,多方发力

构建多方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加大环境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教育能力建设,积极推动各类学校成为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激发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完整的环境教育网络,提升保护区综合公众知名度,将环境教育打造为能够体现甘肃大熊猫保护区的特色工作,为大熊猫保护工作创造更加和谐轻松的前提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保护区成为普及科普教育、展示甘肃省保护事业成果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3.2 转变理念,创新模式

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避免因理念的落后导致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避免单纯知识讲解的枯燥。在环境教育模式探索创新过程中,强调接触、互动和实践,帮助建立人与大自然的情感联系,从而达到理解和乐于保护行动的效果。

3.3 建设团队,培养人才

通过人才引进、外聘专家、职工培训、征集志愿者等多种方式,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提高团队教育水平,构建一支热心保护区环境教育事业、专业性强、结构合理的人才支撑队伍。借“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契机,引进专业和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发挥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增强保护区人才资源造血能力;聘请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保护区的智库力量;选拔优秀工作人员定期前往国内外知名保护区、动物园等进行交流学习;面向全社会征集、选拔志愿者,为其提供持续系统的培训,组织志愿者开展公益实践活动,丰富志愿者的服务经验。

3.4 丰富形式,强化内容

针对社区居民、来访者、学生等不同的教育对象量身定制环境教育计划与工作方案。考虑到保护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开办社区夜校,扫除社区青壮年文盲,结合文化教育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帮助社区居民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和技能,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特色养殖业、民族特色旅游服务业等多种经营项目,实现自然资源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现代化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打破地域界限,迅速提升保护区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与学校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国际熊猫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日”等活动,举办野生动植物保护主题的中、小学夏令营。

3.5 完善设施,丰富载体

建设大熊猫互动式博物馆,开展中小学课外环境教育实践课程、动物保护情感教育课程等。在大熊猫生态教育示范小学中开设大熊猫保护乡土课程,出版大熊猫图书、杂志,编写白水江保护区乡土教材;拍摄大熊猫纪录片、电影、专题宣传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电视、广播等多渠道进行宣传,全面推进“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探索将大熊猫保护与甘肃陇南文化相结合,形成以陇南文化为主线,以自然保护区为平台,以为科普环境教育手段,以大熊猫保护为实质的特色环境教育。

3.6 加强管理,全面监督

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对外来访客的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对社区居民的行为加强引导,做好对威胁因素的防控。对管理人员建立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监督奖惩制度,将社区居民和游客的角色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调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1]李凡, 史建忠. 浅议湿地公园环境教育体系之建设架构[J]. 林产工业, 2016, 43(11):56-59.

[2]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J]. 中国林业, 2015(15):18-23.

[3]国务院.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N/OL]. 中国政府网.(2011-06-08)[2017-04-05]. http://www.gov.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

[4]甘肃发展年鉴201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5]左霞. 社区共管: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新取向——以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为例[J]. 科技与生活, 2011(3):214-214.

猜你喜欢

大熊猫保护区社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们都爱大熊猫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大熊猫也消暑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