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

2017-05-04孟宪志

未来英才 2017年2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史记选材

孟宪志

摘要:《史记》作为我国首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在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成就上不仅是史学史也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司马迁注重细节刻画,在对比中突出传主的性格特征,同时运用复笔反复烘托,凸显人物形象;司马迁还自觉的创新写人叙事模式,完整的展示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其丰满,感人。

关键词:《史记》;选材;艺术手法;互见法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事情,从而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司马迁以他高妙的写人艺术,克服了这种“以文运事”的困难,给我们再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各不相同的性格面貌,使其音容笑貌千载如生。《史记》所塑造的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确实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一、突出的细节描写

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对刘邦回乡时所唱“大风歌”的记述,饮酒到酣处,刘邦开始击筑并“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一代枭雄刘邦的垂暮之年的伤怀与感慨,通过三句歌辞和几个动作表现出来,几年拼杀混战,刘邦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吏,竟然能够在郡雄逐鹿中最终屹立,由此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惊喜之余又难免几多感慨,这个江山得之本属不易,自已百年之后子孙能否安然承袭,会不会像刚刚逝去的秦王朝一样?该细节的出现更能让我們深切的感知刘邦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生死之嗟,儿女情长,关于他是刘媪梦蛟龙感生的神话不攻自破。《史记》中的细节描写除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外,还隐有浓厚的微言大意。

二、运用对比,突出个性

司马迁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和刘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项羽粗暴坦率,声色毕露;刘邦深谋远虑,沉着老练。刘邦手下的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听了大怒,立即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听了项伯告密后,马上和项伯约为婚姻。在项羽面前又低三下四,巧言辩解,终于使项羽轻信了他的话,完全解除戒备,甚至告诉他,“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孤立地看,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放在一起对比,就显示出不同来。

司马迁用对比手法写人,除了同一篇的对比外,还有篇与篇之间的对比,如《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李广一生廉洁,“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每遇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而霍去病则是“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踏鞠,事多此类。”二者恰成鲜明对照。宋代黄震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黄氏日抄》)

三、运用复笔、反复刻画

运用复笔凸现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形象。在《史记》中,这种手法的运用极其频繁,但在《项羽本纪》中的应用则最为巧妙,最富意蕴。作者反复运用“莫敢”、“无不”等词来表现主人公项羽的性格特征。

“一府中皆慑服莫敢起。”“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诸侯军就钜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单单是这几个采用复笔手法的句子,就足以让人被项羽那种“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气氛所震慑。同在一篇《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也采用复笔手法让刘邦每次出场时都说上“为之奈何”这么一句话,活脱脱地把刘邦那副可怜卑微的瘪三相刻画了出来。但也就是这么一句只有四个字的简单的话,巧妙地暗示了刘邦圆滑机智,同时又不失谦虚,能够从善如流的性格。

四、自觉的创立新的叙述模式——互见法

互见法,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完整的、丰满的历史人物是通过多篇传记共同塑造的,这些篇章互为补充,互相烘托,彼此呼应。

以写刘邦为例。《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如在《项羽本纪》。不仅通过范增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

(楚军)围汉王三币。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五、结语

《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以一人之力,在一部书里集中地为三千年历史人物立传,塑造了上百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历史人物画廊,对后代写人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在历史的叙述上我们也应当看到司马迁的历史局限性。纪传体叙史方法的创立使得作者不自觉的夸大个人在历史发展演化中的作用。此外有关封建迷信的神异传闻未能完全剔除,宿命论的思想也时有流露,这就对历史人物塑造方面产生了难免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北京:三联书店,1984.

[3] 邓鸿光.史家绝唱.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4]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清].吴见思评点,陆永品点校整理.史记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史记选材
少年品读 史记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