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质量变革中获取优势的途径

2017-05-02文/刘

质量与标准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优势国家质量

文/刘 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引爆质量变革,进而带来品质革命。质量工作,无论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是政府的质量监督,都面临着改革的新要求。树立正确的质量发展观、制定明确的质量发展战略、创新技术工艺、持续改进质量,将帮助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的过程中获得质量的战略优势。要获得这种优势,必须从人才优势、环境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材料优势、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诸方面考虑。

人力资源优势

1. 品牌和素质

研究品牌的专家都知道品牌和素质的关系(实际上是和人的关系),法国人的优雅、英国人的绅士、德国人的严谨、美国人的嘻哈、日本人的细致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品牌文化,品牌和人文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会缔造出什么样的品牌、品质和气质。质量是人才的竞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面前,如何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吸引全球人才,其中,就包括技术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其他方面人才,进而形成质量人才的集聚和暴发。

与此同时,提升本地消费者素质同等重要。中国是儒家文化发祥地,中国人勤劳、儒雅、谦虚、节俭,重文轻商,这些品格也造就了中国人的消费特质。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时代企业要对消费者的需求非常了解,消费者也要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消费需求、消费习惯和具体要求,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加上智能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就能实现个性化的智能的制造。

2. 知识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管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的竞争既是技术的竞争,也是管理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

发展环境优势

企业发展的环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环境(包括法治环境),二是自然环境。制度的优势将使我们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从质量管理上成就伟业的国家,关键是大家要有这个认识并统一这个认识,能够形成质量共治的社会共识。公共服务是体制优势,体制优势要想化为竞争优势甚至取得成功,还必须认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和当地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实际的好政策。

从质量的角度来看,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进一步完善。比如,我们反复强调的产品责任落实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制定或者没有进一步完善,消费品安全法、质量促进法等还处在研讨过程中,《电子商务责任法》还没有启动等等。另外,消费者保护机制和体制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和改进,消费者的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针对上海传统品牌企业如何振兴、老字号企业如何重新崛起,企业的发展方向或者发展战略,这至关重要。上海传统企业崛起的出路是走高级订制,这方面上海是有优势的,价格也不再是劣势。上海文化中的“精明”“精致”“精准”,“精明”是上海制造百年来形成的特有品质,管理精明、经营精明、为人聪明;“精致”是上海制造百年来形成的工匠技巧和精神,设计精致、工艺精致、加工精致;“精准”是上海制造服务的体现,是上海制造的延续更是上海制造的优势。如果再加上“上海制造”百年来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将有可能促成上海传统产业成功转型,实现新的飞跃。

原材料优势

原材料是企业存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规格较多,为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和核算,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原材料的国家战略,关系国家的长期发展,关系百姓的福祉。我国已经制定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等,但还缺少综合性的国家原材料发展战略规划,原材料战略需要弄清底数,加大战略储备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合理开发。美国、俄罗斯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所有的项目并不是想象中的智能工厂、数字工厂、自适应工厂,更多的是技术改革,尝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其目的不在于做秀给别人看,而是用务实的创新精神来解决针对互联网时代中产品快速需求性、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制造模式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增加工艺流程和生产制造模式的灵活性,特别是通过互联网财务纪律技术,使业务流程的不同方面(如质量、时间、任务、稳健性、价格和生态友好)实现动态配置,加快对材料和供应链的持续调整。同时,这也意味着工艺流程能够变得更加灵活,制造流程可以随时被改变,暂时性短缺(比如供应问题)能够快速弥补,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产量的大幅提高。

技术创新优势

1.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NQI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的简称。2005年,联合国贸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首次提出NQI概念,即计量、标准、检测、认证、认可。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共同构成NQI,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国在2012年1月11日召开的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注: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合格评定的主要内容)是质量基础工作,必须予以加强”。2016年1月11日—12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用了大量篇幅专门阐述NQI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技部也以专栏形式首次将NQI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年版),我国工业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工业门类齐全,涵盖了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局制定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划分的10个门类及每个门类中的大类、中类和小类。中国的工业门类齐全是我们赢得质量战争的基础,但是仅有齐全的工业布局是不够的,还必须提升工业制造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工业制造存在的技术难题、材料难题、工艺难题和加工难题,解决普遍存在的基础性质量问题,而我们的体制更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题,这也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前提。

2. 企业研究开发能力

所谓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是指企业能否在掌握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市场需求,找到问题,确定选题,并组织人力物力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结果。对于引进技术而言,可以把消化吸收后的创新活动视为研究开发活动,相应地把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能力作为研究开发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企业研发能力包括: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开发研究能力。

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存在的短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研发人才不足。国外有竞争力的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一般占员工总数的10%~20%,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比例大大低于这个数。

②研发机构不健全。对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少,能力不强。

③研发设备、技术和手段均落后。有的企业虽然购买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仪器,但是使用效率不高。

④研究经费严重不足。先进企业的研究经费一般均超过企业销售收入的5%,我国平均水平大概在2%。

⑤缺乏有效的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还缺乏相应机制。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学习;二是借鉴模仿;三是创新发展;四是完成超越。

品牌优势

无论是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服务品牌,还是国家品牌、城市品牌,获得品牌优势是关键更是核心动力,只有品牌优势才可能给企业带来品牌价值或者说溢价和增值,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家而言,国家品牌优势是赢得质量战争的关键。

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在《国家品牌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中指出国家品牌是一种记忆,是对该国整体形象的一种感知,通过这种记忆的感受影响消费者对该国产品的消费印象。国家品牌是一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决定了国家和政府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同感。该书通过分析Future Brand公司的国家品牌报告所讲的影响国家品牌的五个维度(价值体系、生活质量、商业环境、遗产和文化、旅游业),提出通过经济、政治、外交和文化交流、价值传播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形成一个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特征,并强化对这个特征的认同感,从而在国际社会中获得经济基础、政治等各方面的溢价效应。

猜你喜欢

优势国家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矮的优势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画与话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质量投诉超六成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