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事型材料作文“救人哥的遗憾”导写

2017-04-27吴国梁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化用救人论据

吴国梁

原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6年8月24日,一辆湖北籍旅游大巴在江西与一辆装满石灰的大货车追尾,大巴车翻到5米深的路基下,车上多人被困。武汉游客孙敏多处受伤,当他准备救自己的家人时,听到一名小女孩儿喊“叔叔救我”,孙敏忍着伤痛救出小女孩儿以及她的母亲,随后,孙敏又把被行李压住的儿子救出。之后,他又救出多名游客。而孙敏的父亲被卡在座位上无法动弹,直到消防官兵赶到将其救出。孙敏的母亲却没能挺过去。

孙敏英勇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湖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授予他“湖北好游客”荣誉称号。可是对于母亲的离世,“救人哥”孙敏内心充满了愧疚。社会上也有人认为荣誉是一时的,而母亲去世的伤痛是长久的,应该先救母亲。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时事型材料作文,材料所给的对此事的不同看法,都有现实的社会依据,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截然对立关系,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观点并不能决定你能得多少分,而论据与论证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用最合适的方式最充分地表达。

就材料而言,由于对新闻取舍不当,给人一种揪心的感觉,好像孙敏是在能救母亲的情况下先去救别人而导致母亲死亡,再加上孙敏得到的荣誉,就给人一种舍亲救人是为了“荣誉”,这就挑动大众的感情底线,反对的意见也主要集中在这里。

赞同与反对都有理由的情况下,“理”就不是关键了,关键是学生用什么样的论据来论证说理,论据要充实,说理要充分,要体现出语文核心素养来。

有没有所谓的最佳立意?

在我看来,“最佳立意”有两层含义:

1.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找到最能体现材料主旨的写作角度。之前还有核心立意与外围立意之说,但近几年审题立意门槛降低了许多,所以指望找到一个最好的立意就能得到高分的可能性已极低。

2.在诸多可写立意中间,找到一个自己掌握素材最多、最能体现自己思辨思维、最能写出见识与文采的角度去写。这样的路子才是当今高考重点考查的。同样的角度,有人只能看到现象,而有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人只能孤立地看问题,而有人能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有人运用语言干巴巴的,有人却可以文采飞扬——得分自然会有很大区别。

如果某同学感情上赞同救母亲,但苦于论据不多不给力,而救他人相对好写,从作文的角度来讲,写救他人就是最佳立意。所以虽然许多同学写了先救他人,但这种事落到自己头上,先救的肯定是亲人。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1: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化用例段: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自己的母亲在里边,你忍心踏着外边哭喊的伤者去救母亲?再者,不把外边的人先救出,如何去救自己的母亲。在我看来,“救人哥”当时的心情,绝对不是为了什么荣誉,更不是为了表扬,实实在在就是被伤者的惨状打动,恻隐心同情心油然而生,是一种仁者之心,是自然而为之的。

强力素材2: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

化用例段:《吕氏春秋》中曾说:“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现在的许多人,不了解实情,却自以为很了解,这样的评论如同“王水”,溶掉了英雄的好心。

试想,如果孙敏知道自己救人后会被误解,那他还会去救那些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乘客吗?屠呦呦,如果知道自己所做的研究成果还要受到质疑,她还会带给人们救命神器——青蒿素吗?如果人人都知道做好官还要被人民瞧不起,那么正常的社会秩序又有谁来维持?

例文

英雄难免“受伤”

□张鹤锐

2016年8月24日,对于我们来说,平凡而又普通,可对他来说,沉重而又沉重。

孙敏,人称“救人哥”,在一次事故中拯救了许多生命,却未能救下自己的母亲,他感到愧疚,因此有些人便认为他为荣誉而失母亲是不恰当的。

在我看来,孙敏所愧疚的,并不是自己为誉失母,而仅是对失母的痛惜。孙敏所做的也并非是为了获取荣誉,而只是单纯地想拯救生命。

英雄往往会在拯救他人时失去些什么,事后还可能会被蒙上错误的标签,不是很可悲吗?

女娲是位英雄,她为了填补缺口而“牺牲”了自己却拯救了苍生;诺贝尔是位英雄,他研制出炸药,造福了人类却失去了亲人,甚至自己;孙敏也是位英雄,拯救了许多生命,却失去了母亲。

救人已经结束,英雄早该退场,现在却不是这样,英雄在行善后非但不能清净地療养,还得去面对舆论的压力。孙敏就是个例子,行了善,却还会被人说成为了荣誉,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吕氏春秋》中曾说:“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现在的许多人,不了解实情,却自以为很了解,这样的评论如同‘王水,溶掉了英雄的好心。

试想,如果孙敏知道自己救人后会被误解,那他还会去救那些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乘客吗?屠呦呦,如果知道自己所做的研究成果还要受到质疑,她还会带给人们救命神器——青蒿素吗?如果人人都知道做好官还要被人民瞧不起,那么正常的社会秩序又有谁来维持?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是英雄总会“受伤”,我们要做的,是默默地支持英雄,让他们都为自己的善举感到值得。

“因为有了地下那些默默无闻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了地上那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泉水的不断涌流。”每个人都应认清现实,理解英雄。只有我们一起做好,才能给受伤的英雄充溢正能量。

是英雄难免受伤。别怕,世界上总会有正能量!

评点

作者跳出了惯常的立意角度,没有从孙敏的行为入手,而是写了他在抉择时的两难,将罩在他头上的光环去掉,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人性。无论如何,他都是“受伤”——他的受伤,不仅仅是母亲的逝去,还有被“标签化”的伤痛,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呼吁我们理解善待英雄,这其实是在呼吁改善英雄出现的社会土壤。试想,如果每一个英雄都遭受非理性的责难,又有谁会挺身而出呢?思考深,剖析透。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化用救人论据
救人命的灭鼠药
恰当使用论据
诸葛瑾救人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