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记忆之宫”看利玛窦的传教方法

2017-04-26常瑞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利玛窦

常瑞

【摘要】借助史景迁的《利玛窦的记忆之宫》,我们得以闯入已经关闭了大门的记忆之宫,这是利玛窦不停游走与回归的所在。通过学汉语、易汉服、改编圣经故事、传授西方科学知识、赠送新奇礼物等方法,利玛窦源源不断的将天主的福音传到东方。

【关键词】利玛窦;记忆之宫;传教方法

一、史景迁与《利玛窦的记忆之宫》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 乔纳森·斯宾塞,1936年8月11日—),世界著名汉学家,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8年任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的中文名字蕴涵了很深的意义:“史”是Spence的中文译音,“史景迁”就是“景”仰太“史”公司马“迁”之意。史景迁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用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既遵循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注重历史个案的考察,也能跳到宏观的角度,从世界的大格局来观照中国历史,兼顾考证、叙述、分析、综合与理论各个层面,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承载其研究的成果。《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史景迁众多畅销作品之一,是对古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西国记法》的重新摹写。在这本书中,史景迁以利玛窦《西国记法》中的四个记忆意象:“武”、“要”、“利”、“好”,以及四幅宗教图画:使徒在波涛中挣扎、去以玛杵斯的途中、所多玛的人们、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圣婴为纲,介绍利玛窦的生平行迹及其传教经历,以及当时中国明朝上至自宫廷下至民间的社会众生相,折射出了利玛窦这位神奇传教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因而,书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的各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

二、利玛窦的记忆之宫与其传教方法

为了把天主的福音传到东方,利玛窦于1582年,来到澳门,次年进入广东。那个年代,洋人要想进入中国取得定居、传教的资格,异常艰难。为了心中“愿普天之下,皆播撒甘霖,愿蒙蔽的双眼,冲破那黑暗”的向往,传教士利玛窦以“融入”代替“隔阂”,采用了多种传教方法。

1、学汉语,传授记忆之法

为了能够与中国社会沟通,并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利玛窦到达澳门后开始学习汉语,他善于记忆的技能使他对这门语言产生了巨大的热情,“到澳门才五个月,他就认为能正确地写出他所看到的任何汉字”。在一次与中国文人学士的聚会中,利玛窦当着所有人的面,将一张随机排列着四五百个汉字的清单,只看了一遍后就倒背如流,从此便声名大噪,他独特的记忆方法也为众人所惊叹。利玛窦希望这样能够激发中国人对他的文化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对上帝产生兴趣。同时,他还用汉语写了一本论述记忆法的简本,并把这本书送给当时的江西巡抚陆万垓和他的三个儿子。他希望巡抚的儿子们掌握了记忆方法之后能够更好地通过科举考试,然后利用他们新取得的功名,推进中国天主教传教事业的发展。

2、改装易服,习新礼

早期,利玛窦为了适应中国文化的世界,方便中国人理解与接纳,放弃了自己的奢华衣着,不惜踢掉头发与胡子,身披佛僧的僧袍,以“番僧”的面貌出现。这样,在中国人成群结队造访他的小屋的时候,他就能劝说他们皈依西方宗教。并且,通过在私人小教堂祭坛上陈设圣母玛利亚和圣子像,丰富人们的视线,更为他的劝说增添说服力。后来,当利玛窦领悟到自己描绘了一幅错误的外在肖像后,则改留发蓄须,儒巾儒服,并搭配精心绣制的缎子鞋,以更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儒者而活动。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高地位,他也由步行改乘轿子,“由轿夫抬着走,如同有地位的人那样”。在他搬到南京以后,更是频繁的参加社交活动,“在达官贵人家通宵达旦的宴饮对他来说已成为平常之事”。后来到北京做官以后,更是陷入没完没了的宴饮之中,每次宴会也是细嚼慢咽,以显示自己的礼貌和修养。

3、改编圣经故事

在明朝出版商、烟台鉴定家程大约出版的中国书法和书画刻印作品集《程氏墨苑》中,利玛窦应邀为他提供了四幅西方美术绘画手迹,并附着注释。这四幅图中的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使徒彼得在加利利海波涛中挣扎的情景。程大约希望利玛窦提供一则由图片构成的故事,并用汉语说明,他便想到了《圣经》故事。但他手头没有他最想要的图画,于是便采用了杰罗尼姆·纳达尔的《福音肖像》中的图。当时,《圣经》还没有被翻译到中国,利玛窦在不脱离《圣经》原意的情况下,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编了这段故事,使图注与图示相符合,尽量应和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宿命论。

4、传授西方科学知识

利玛窦在华期间在数学和地理学等方面做出很多贡献,他希望借此得到中国人对他的科学成就的关心,从而使他们更易于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在数学方面,利玛窦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一书翻译为中文,试图使中国人相信他们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上不够严密。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了一幅精美的世界地图,所有的地名都用中文标出,显示了杰出的技艺。而在标注地中海东端的伊斯兰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三教圣地巴勒斯坦时,利玛窦只将其标为“圣地”,是“上帝的降生之地”。他之所以这样标注,是考虑到如果中国人知道宗教发源地在西方存在严重的信仰分歧就不可能被他所宣讲的宗教所吸引。此外,利玛窦还将训词用汉语刻在他可调节的日晷仪的地盘上,向人们说明上帝的警告。1584年,利玛窦还和罗明坚翻译第一本中文的基督教祈祷文献,并在肇庆县令王泮的同意下,在耶稣会自己的住所印出一千二百本。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中国人更好的接受基督教,促进其在中国的发展。

5、赠送新奇礼物

自利玛窦和罗明坚在中国开始传教活动时起,他们就热衷于使用通过送给中国人合适的礼物来寻求成功一个策略。“他们认为这可能是他们整个事业的关键”。由于中国钟表制造技术相对缺乏,在利玛窦和罗明坚还没有真正掌握足够的汉语,并以此来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将钟表作为赢得中国人换新的关键宝物。1601年,利玛窦曾给万历皇帝运送了一批礼物,包括三幅宗教画,一座大钟,一座小座钟,一本祈祷术,一本制图学名著,还有多棱镜和沙漏,彩色的腰带和几匹布,欧洲银币,一个犀牛角,一台小型古钢琴。利玛窦认为,这些新奇的礼物不仅能够吸引中国人的关注,也能使他们接纳自己,同时也利于接纳基督教的信仰。

史景迁的文字有洞察历史幽微处之隐奥的迹象,他把利玛窦在不同年龄不同语言世界的记忆串在一起时,具体而微地展现出一个时代的性格和精神,具有一种超越学术规范和逻辑思维的洞察力。他通过对史料的精心取舍和安排,以小说家的巧妙手段展现出整个故事的真相,丰富了事实和人物言行,也使我们对于当时时代背景下利玛窦的传教方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美﹞史景迁, 著. 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5.

[2] ﹝意﹞利玛窦, ﹝比﹞金尼阁, 著. 利玛窦中国札记[M]. 北京: 中華书局, 2010.

[3] 江志文. 当利玛窦遭遇中国[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2009.

[4] 钱 珍. 利玛窦《西国记法》浅析[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2).

[5] 秦祖明. 利玛窦科学传教策略评析[J]. 学习月刊, 2014(18).

[6] 叶 农. 从《利玛传》到《畴人传》——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利玛窦传记探略[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3(1).

猜你喜欢

利玛窦
Matteo Ricci: 利玛窦
从利玛窦《西字奇迹》分析早期拉丁字母注音方案
论黄宗羲《破邪论》及其与利玛窦思想之比较
浅析王泮与利玛窦之关系
西方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在华的语言生活
礼物与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利玛窦的中国法律观
从合儒斥佛到融佛疏儒
宗教、政治与文化:索隐派与来华传教士的易学研究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