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事例看人性在日常经济行为中的表现

2017-04-26王丁睿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表现人性作用

王丁睿

摘要:通过观察各种日常经济行为,思考人性在其中发挥的客观作用,认识人性中的生存与发展两个部分相辅相成,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的满足发展需要,促进自我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人性 日常经济行为 表现 作用

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事例看,人们很多日常事务类似经济行为,即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来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把生活事例作为经济活动研究对象,思考这些日常经济行为背后的人性动力因素,促进对人性认识,是一件颇有益的事情。

一、人性是日常经济行为的基础

(一)人性含义

按照达尔文进化论,人类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结果。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由此可以认为人首先具有生物本性,即生存性,本能就是保存自己。为此具有动物本性,适用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倚强凌弱,意图获得控制权。由于社会化结果,在强大的社会规则约束下,赤裸裸的动物本性被压制、改造、适应,学会运用规则来较量强弱,用制度来促进发展,用理想来实现自我,也即具有了社会性。从这个角度说,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包含了动物性与社会性,也就是生存与发展两种动力。

(二)人性支配着日常经济行为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认识并参与外部世界活动,这些感觉器官通道反馈的信息却是主观的,人们的认知给予了各自不同的主观解释,形成了不同的心理与行为。在看似习惯或者无意义的行为背后,有着人性动力因素,在支配着各种活动,并且影响着人们当下选择。

二、人性在日常经济行为中的表现

(一)自利与生存

经济学假设人是自利的,这在学校食堂服务中得以例证。所在一中新校区之前只有一个食堂,学生对饭菜质量与服务即便颇有微词,也无可奈何,毕竟人家不是免费服务的,为了和谐相处还得好好说话。按照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说,“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供给我们每天所需的事物和饮料,不是出自恩惠,而是因为他们自利的打算。”就此“我们不说唤起别人利他心的话,而改说唤起别人利己心的话。就算我们自己有需要,也要说这样做对他们有利。”

(二)竞争与比较

人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竞争,各种比较也是时刻进行着。学校生活看起来很平常,入校分班级,建学习小组,考试排名发奖状,然后穿插搞些文体娱乐比赛活动。细细想来,越是平常的活动越是不平常。学校对学生们分班分组,除了管理所需,还隐含着进行竞争。

(三)患得与患失

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也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遇到过很多选择问题,比如曾经整个晚自习只做出一道数学题,耗时太长感觉得不偿失,不符合经济学“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合理配置并分配资源”。后来思考认为,学习最主要的资源是时间和精力,对于高中学习来说,遇到难题首先独立思考,不能独立解决就及时求助,再归拢到“错题本”复习。这样学习性价比最高,符合经济学原理,也符合人性规律。

(四)文明与规则

2015年上半年股市最疯狂时候,老爸也投资了一些,每天都会得瑟又逮着几个涨停板,好似疯长无止境,不听家人及时抛出去建议。风险是涨出来的,越是火爆越是意味高风险,随后股市大跌,老爸投资市值坐了个过山车,略有小亏已属侥幸之极,据说很多爆仓者惨不忍睹。这是文明规则之下的博弈,参与就要接受,输赢就要承受得起。

(五)理想与价值

2014年作为新校区首届高中生,我们不少老师是来自各个县城中学的优秀教学骨干,比如我们班主任就是这样应聘考来的,这些老师们两地分居,生活不便,收入也不高,可都是过关斩将竞争胜出的。还有不少人跳槽,从高收入职位进入报酬较低但有挑战性的职业,如果从经济收入角度考察,无疑是不划算的。看似违背经济学规律的行为背后,却是理性的选择,因为大家心怀理想,挑战自我,提升平台,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

(六)发展与希望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看得见的手”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实现充分就业。由此可以更深层的理解北城新区的建设,既是落实经济发展成果,同时通过投资拉动消费,提供就业岗位,保证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新城区,新校区,欣欣向荣的发展,意味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三、發挥人性在日常经济行为中的积极作用

(一)接纳真实人性

从人性角度看,日常经济行为就是人性的外在表现,人性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才会更好的追求包括爱与尊重在内的社会需要,最终实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接纳真实人性,才会尊重自己欲望,尊重别人需要,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发挥自我潜能。

(二)朝向道德自律

人性是积极向上的,这从人性的社会属性部分可以看出,社会化的要求使得人成为万物之灵。歌德说过最敬畏的东西有两样,一样是头顶的星星,另一样是心中的道德。道德就是人性中的社会属性部分,是人性里面积极的部分,如同人本心理学家一般都同意“人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趋向生长和自我实现”[2]。社会规则各式各样,表现为外在约束与要求,同时需要通过个人生活实践,批判性思考社会规则,懂得规则是人为制定的,既为社会发展服务,也要与时俱进调整,最重要的是把规则所包含的人性积极面提取出来,内化为自己内心思想,作为价值观组成部分,从而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源动力。

四、结束语

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是思考并认识人性的过程。从经济行为角度观察日常生活现象,思考人性所发挥的作用,比如人性具有的自利与生存,时常出现的竞争与比较,常有的患得与患失,有利于更好理解这些经济行为。同时促进自我反思,认识行为背后的文明与规则,人性所追求的理想与价值,并看到未来的发展与希望,发挥人性在日常经济行为中的积极作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M].富强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8

[2]郭念锋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42

猜你喜欢

表现人性作用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