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在慕课风暴中的审视和定位

2017-04-26袁凌

文教资料 2017年3期
关键词:审视慕课高等教育

袁凌

摘 要: 在慕课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在新的教育革命来临之际,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高校教师,不故步自封,不袖手旁观,而是勇敢地面对,平心静气地审视,并尽可能融入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新空间,在慕课的框架下寻找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为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尽绵薄之力,这是责无旁贷的。

关键词: 慕课 高等教育 审视 定位

一、慕课的基本概念

1、慕课的定义及特点。

慕课即MOOC,也称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意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顾名思义,它有几个最显著的特点:第一,大规模(Massive)。首先,慕课波及的范围广,席卷全球,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高中生,有大学生,还有继续学习者,覆盖了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等各个年龄层次;其次,慕课的注册学生人数庞大,刚兴起时,短时间内全球就有数百万人注册学习。据慕课三大主流机构之一的edX(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线课程项目)官网介绍,其平台推出的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在2013年有超过160个国家的15万名学生报名。第二,开放(Open)。慕课的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免费学习优质课程,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所有人开放的。第三,在线(Online)。慕课是一种新型的在线教学模式,学习是在网上完成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慕课的缘起和发展。

2008年,Dave Cormier与 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MOOC这个概念。但形成慕课热,引发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却是从2012年开始的,2012年被称为MOOC元年。此时MOOC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定型;多家提供MOOC平台的供应商应运而生,尤以三大主流机构Coursera、Udacity和edX为典型代表;众多高校包括名校名师对MOOC趋之若鹜;商业资本大规模投入;MOOC课程的证书、学分获得一些大学的认可;以上总总造成了MOOC在2012年的崛起和繁荣。2013年MOOC席卷全球,从欧洲到亚洲,基于MOOC模式的在线教育联盟不断成立。同年中国的MOOC也出现了萌芽,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edX,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加入Coursera,一些大学联盟体、平台或网站涌现。现今,MOOC热依然在持续,它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不可回避的深刻问题,英国题为“雪崩来了”(An Avalanche is coming)的报告指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二、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慕课在教育界发展如此迅猛,那么它对高等教育会产生哪些动荡和影响呢?在慕课风暴中高等教育又会经受怎样的洗礼和挑战呢?高校教师理当平心静气地审视这一场教育的风暴。

1.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

慕课的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而它的三大主流机构Coursera、Udacity和edX从2011年开始不同程度地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其中成立于2011年的Coursera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招募了包括加州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来自四大洲62所知名大学,带来了超过200万的注册学员。2012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推出edX的免费在线课程技术后,全世界超过120个院校表示愿意加入。其中一门课程“电路与电子”就有超过160个国家的15万名学生报了名,而且学生的年龄从14岁到74岁不等。以上事实无不证实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慕课的出现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Coursera、edX、Udacity不分国籍都可以注册。并且这种浪潮涌到了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强的使命感驱使他们面对和参与。”

2.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慕课教学和传统式教学迥异,它打破了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作业的三段格局,或者是课中讲解、课后作业的两段格局,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以2013年春季新学期伊始“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推出的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为例,来自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学生都可以在线选修这门课程。“哲学导论”课分成三个层次开展教学:第一层次是面授课程,由王德峰教授和其他教学点老师负责;第二层次是视频课程,由学生自行收看王德峰教授的讲课,这也是与普通课程最大的不同所在,即教学内容主要由视频而非面授完成;第三层次是讨论课程,参与学习的1072名同学被分成46个讨论班,该学期中每个讨论班将在课程周期内进行4次集中讨论,分别围绕课程四个单元的主题进行,主讲教师、教学点负责老师和由高校硕士、博士生担任的助教将主持和参与这些讨论班讨论。由此看来,慕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平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创新。

3.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于歆杰,现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路原理”负责人,他在谈《MOOCs的建设与应用》时说:“慕课给我们提供了与世界顶级课程同场竞技的难得机遇。”另外,他还在《从慕课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讲座上,介绍了电路原理慕课的基本情况。该门课程依托的两大平台是edX和学堂在线,前者面向国际,后者面向国内。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做电路慕课”这个问题时,他总结了三点:“1.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求;2.提高清华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3.提高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的需求。”实践证明,清华大学电路原理慕课取得了以下显著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三项创造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近三年来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成绩。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慕课在推动大学提供优质课程、提升高等教育品质方面无疑提供了契机。

4.与传统课堂交相辉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慕课有利就有弊。传统课堂上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学,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在抓住学生注意力方面占据优势。慕课主要通过视频传授教学内容,学生需要自主自觉地学习,这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种艰巨的挑战。但是慕课因为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在课中交流研讨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从而优化学习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反观传统课堂,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若讲解过多就会导致“一言堂”“满堂灌”,而结果是学生没有时间开展探究创新活动。另外,有适合做慕课的课程,就会有不适合做慕课的课程。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关系不应该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应该是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

三、高校教师在慕课风暴中的定位

慕课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在高等教育界掀起了惊涛骇浪,斯坦福校长评价慕课为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作为教育战线最前沿的高校教师在这场风暴中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和定位呢?

1.由表及里加强对慕课的认识,变知之甚少为知之甚详。

从慕课的缘起和发展来看,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发源地在美国,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数年,却已经成了开放教育世界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中国,慕课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起步阶段。人们对待慕课也是褒贬不一,既有对它的大力赞美,又有对它的极大质疑,但毫无疑问它为高等教育开启了一扇创新的窗户。慕课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慕课和传统教育如何携手共存?中国大学如何应对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慕课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这都是一些深刻的命题,还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知道慕课这个名词,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只是停留在表面认知阶段,我们还要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认识它的内在机制,让慕课在中国寻找到一片适宜的土壤,然后成长壮大。

2.解除心灵桎梏,主动参与其中。

慕课意味着一场教育的变革,在慕课框架下,许多新手段会促使大学传统教育方式发生一些质的改变,这其中就包括教师的角色转换。一些美国大学已经认可学生在慕课取得的学分,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不选修本校老师提供的课程,而通过慕课选修同类课程并拿到学分。于是有人坦言:一些老师会成为超级明星,而另一些老师就会被无情淘汰或沦为助教。甚至有相关人士毫不避讳地说慕课是在“革老师的命”。这些言论自有一番立足的依据,可是高校教师应该更辩证地看待,而不能被恐慌弄得手足无措。也许我们习惯了一粉笔一黑板外加PPT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愿花费过多的精力做慕课加重自己的负担,但是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没有理由退缩。与其袖手旁观,不如轻装上阵,反客为主,把麻烦和包袱当成机遇和挑战,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积极探索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创新性教学模式,让自己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余,还拥有使用信息技术授课的能力。

3.从个人教学实践出发,寻求课程与慕课的关联。

有的课程经过实践证明确实很适合做慕课,但是有一些课程未必适合这种教学模式。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目前大学面临的重大课题。慕课的开放特性构成并彰显了其独特的创建、结构和运作,这为传统大学的课程开发、教学组织和运作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因此,我们所需要考虑和研究的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自己承担的课程是否适合做慕课;该课程和慕课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慕课的发展对该课程教学会造成什么样的阻滞,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该课程的教学如何利用慕课的教学资源优势推动自身的变革;能否从战略的高度从慕课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最后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之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实践中。

4.积极从事教研教改,追求并实现教育的梦想。

慕课之所以短时间内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其中一个原因是它实现了教育的一个梦想,那就是它打破了知名大学的围墙,为普通人学习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打开了大门。教育无边界,如果说一个人,无论是谁,都可以通过一台电脑联网与全世界人们一起学习,感受并分享学习的快乐,这或许可以称之为教育的又一个梦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江在谈到为什么做“电子线路”慕课时说:“MOOC对老师的压力确实非常大,但真正做MOOC的教师是充满激情和热情的,因为它值得投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MOOC负责人李晓明在《未来,将是争相上MOOC》里写道:“一个教师,只要他认可了教书这份工作,还自以为教得可以,这里放着一条MOOC之路,就会有他心动的那一天。而一旦踏上了MOOC之路,就会看到春暖花开。”在慕课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在新的教育革命来临之际,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高校教师,不故步自封,而是勇敢地面对,在慕课的框架下积极从事教研教改,为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尽绵薄之力,以教育的夢想作为自己职业的梦想,这是多么畅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10-17.

[2]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73-77.

[3]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6(2):110-115.

本文系2016年湖南女子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阻滞与变革》(HNNYJGYB201601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审视慕课高等教育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