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毕业生就业能力反视地方性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转型发展路径

2017-04-26肖海霞

文教资料 2017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生素质

肖海霞

摘 要: 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发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提出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战略,但是转向哪里、如何转型却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本文对地方性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素质进行问卷调查,从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视角探讨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提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切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深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地方性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应用型人才 就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1]。但是,转向哪里?如何转型?却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许多高校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学术界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为什么要转型、怎样转型和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等方面,主要从国家产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发展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视角研究,从大学培养的对象——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和素质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转型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从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能力和素质反视大学教育教学中所缺失的培养内容,采用“逆推归纳”的思路从毕业生的需求出发,探讨地方性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路径。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很不理想。那么,导致毕业生难就业的主要因素到底有哪些?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目的,我们以大学生就业素质为主题对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15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本次调查的毕业生包括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92.5%,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96.2%,有效问卷占该学院应届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接近70%,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既有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方面的因素,又受到毕业生求职方法技巧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受市场需求等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能力。

在调查中有高达70.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一般,10.1%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技能较强,仅有7.3%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很强,其余学生选择较弱或很弱。

在“你觉得你最欠缺的职业核心能力”问题调查中,53.4%的学生认为最欠缺的是“创新能力”,排在8个选项的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管理能力”,并列排在第三位的是“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由此可见,在职业能力中,学生最欠缺的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①。

(二)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

在“没有就业接收单位的原因”的调查中,要求学生在众多原因中限选三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岗位需求与自己专业水平不匹配”、“自身竞争力不足”和“就业预期过高”,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3.7%、31.5%和28.1%。除了这三项主要原因之外,值得关注的是27%的学生认为“社会关系欠缺”是影响就业不可忽视的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眼高手低是未就业的主因,但同时存在关系就业的现象。

(三)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保守。

在回答“你认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5.5%的学生认为是“就业观念保守,一心想端铁饭碗”,排在第一位,选择该项的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排第二位的“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10个百分点,排在第三位的是“企业对应届毕业生需求减少”。另外,“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大学传统教育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分别列第四位和第五位。由此反映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就业观念保守、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就业预期过高等对自身职业定位不准确是影响就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四)学生就业中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

在“你在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调查中,有高達67.4%的学生选择“缺乏实践经验”,列首位,排在第二的是“岗位信息不足”,占调查人数的43.3%,“求职方法技巧欠缺”排第三位,占41%。由此可见,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既有能力、经验欠缺方面的,又有求职方法、就业信息等求职环节的。

(五)“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对就业起关键作用的因素”问题调查中,在每位学生限选三项的13大因素中,高达74.2%的学生认为“相关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对就业起重要作用,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影响因素是“获取职业资格证”,占调查人数的32%,而25.8%的学生将“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关系”以同等重要的程度列于对就业起关键作用的第三位。“相关社会实习和工作经历”选项占比比“获取职业资格证”、“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关系”分别高出44.2个百分点和48.4个百分点,调查结果再次印证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对大学生求职影响的重要程度,同时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经济管理学院在重视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实习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但出人意料的是“学习成绩”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仅排在13种影响因素的第七位,甚至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49名学生中没有一人认为“学习成绩”在就业中会起到关键作用,这不得不引起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大学教育者对“学习成绩”含金量及其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关系的深思。

在面对“你认为自己在求职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问题时,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实习经历”、“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和“学习成绩”,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8.2%、31.5%、27%、16.3%和7.9%,其中,选择“实习经历”和“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比例比“学习成绩”分别高出30.3%和23.6%。而在这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只有4个月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学期,而课堂教学有7个学期,但在就业中“实习经历”却成为学生最具竞争实力的影响因素,这不得不倒逼我们对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一是目前的课堂教学在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该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二是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才能切实发挥其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六)用人单位最看重同时也是学生最欠缺的是“职业综合能力”。

在“你认为用人单位最重视的就业素质”(限选三项)调查中,64.6%的学生认为是“个人综合能力”,排第一位,“适应能力”、“工作效率”分别以42.7%、39.3%的比例排名第二和第三,紧随其后的是“团队合作”和“工作相关能力”,均以36.5%的比例排第四位。

在问及“学校最应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和素质”时,44.4%的学生认为“沟通表达能力”最为重要,排在第一位,再依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基础”被排在第六位。

这项调查结果与对用人单位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有学者基于用户视角对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时的主要标准的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其沟通能力,其次为所学专业和专业技能证书。对于专业技能,企业一致表示,毕业生在高校习得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的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这表明参与调查的毕业生经历了毕业前的求职应聘,无论对于自身还是人才市场的了解和判断是准确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被用人单位所重视的,还是学生自身认为就业时最重要的,透过大学生就业求职的视角看,学校最应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

(七)“社会关系”和“求职方法技巧”在学生求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有关“没有接收单位的原因”、“您就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及“您求职过程中主要困扰您的问题”和“您认为对就业起关键作用因素”四个涉及“社会关系”问题的调查中,选择“缺乏社会关系”(限选三个选项之一)影响就业的学生人数均不低于25%,可见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成功就业除了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外,还需要获取广泛的岗位人才需求信息和自我营销的能力和技巧。

综上所述,从毕业生自身就业的视角来看,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一是学生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其中学生认为最欠缺的是“创新能力”,其次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出现错位;三是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方向模糊不清,表现出职业能力欠缺,但就业预期过高,无法找准自身定位;四是“实习和工作经历”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也是学生认为在就业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综合能力”,并且学生认为学校最应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六是学习成绩在就业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七是社会关系在就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除此之外,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信息及求职方法技巧等都对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从毕业生就业素质反视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3]由此可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本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且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路首先要落实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本质职能上。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地方性本科院校陇东学院2007年就确定了“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2013年又确立了“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发展方向、人才培养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毕业生就业的视角看,最终所输出的人才质量却远未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毕业生既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又缺乏实践经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过程偏离了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不能实现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要真正深化转型发展,重点在于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在对于“学校提高學生就业能力的措施”问题调查中(限选三项),高达79.2%的学生选择“增加社会实践活动”,74.2%的学生认为应“增加实用性课程”,这两项高于其他选项40多个百分点。这凸现了毕业生对提高实践能力的强烈需求,也反映出目前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因此,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能力导向说到底是知识的应用导向,即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课程体系[4]。

1.以应用技术型人才能力素质培养为宗旨,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学科系统性为原则的课程结构,而应当以相关产业、行业及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设置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搭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实现,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理念,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学分比例,搭建契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课程模拟实验、课程现场教学、专业调研、社会调查、专业见习、专业考察、专业实习等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相关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能力、素质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明确职业方向,树立职业目标。

3.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除毕业文凭外,哪些证书对求职重要”的问题调查中(可多选至三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英语等级证书”、“各种专业人员从业上岗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这三项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均超过40%。分析原因,其实真正重要的是“专业人员从业上岗证书”,这是证明毕业生达到相关行业岗位任职基本条件的一个重要信号,是学生职业目标的反映,也是用人单位选聘岗位人才时所看重的条件。因此,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开设一些本专业基本的、主要的职业资格标准类课程或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为学生搭建连通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的桥梁,使学生掌握行业、岗位工作从业的核心技能。

(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大学期间哪些课程的学习有利于职业能力提高”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基础课”,其次分别有39.9%和34.3%的学生认为是“专业课”和“工具类学科”。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了,而培养流程和教学方法不转变,又怎能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呢?因此,应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1.筛选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遴选课程教学内容,并做好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和融合,使课程学习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在转型发展中必须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实现专业理论教学目标,而且要注重学生非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拓展“自主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组织形式方法[5]。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达到育人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理论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课堂教学与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相衔接。

3.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在陇东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全校公共基础课除了英语、计算机、体育之外,共有224学时,占全部总课时的比例近10%,且为必修课程,因此,公共基础课应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成长发展中发挥出立德树人的作用。

(三)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大学期间哪些实践活动有利于职业能力提高”的调查中,“假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做兼职”排在前三位。在对于“学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问题调查中,有31.6%的学生认为应“组织学生多到企业参观学习”,22.5%的学生认为要“多请企业人员到学校讲授企业经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学生最急迫的需求,也应成为学校教学工作急需改革的内容。

只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地方性高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为用人单位所用,即学生的可雇佣能力,如果高校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不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前沿,只等到学生毕业求职时才与企业联系,必将出现人才供求脱节,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因此,高校必须主动加强联系,确定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与企业构建深度合作关系,将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统一起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相融合,消除高校与企业在人才供求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寻找双方利益结合点,建立实现校企共赢的合作机制,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改革人才考核方法,建立“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学习成绩作为标准评价学生,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习成绩在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并没有得到重视,这一方面说明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是综合职业能力而不是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反映出目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包含或者较少包含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成分,这表明学校的人才考核评价目标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发生偏差。因此,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转变人才考核模式,破除单纯以课程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评价标准,构建一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全面反映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包含“本科标准”,又要涵盖“职业能力”,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要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又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引入用人单位考核主体和考核评价标准,丰富“学习成績”的内涵,使学习成绩的考核内涵与学生就业能力的衡量标准趋于一致,实现教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相统一,为教师教书育人提供目标导向,为学生学习锻炼自己提供行动指南,为企业选才用才提供依据。

(五)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服务应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环节并急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中,除了能力素质之外,最主要的是“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岗位信息不足”、“就业指导不够”、“就业观念保守”等问题。因此,提高就业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目标培养和求职方法技巧培训是高校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应建立校院两级相互配合、贯穿于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及早明确自身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将自身的大学学习和实践与未来职业发展融合在一起,避免盲目性。同时,学校更应挖掘自身资源,充分利用自身在科研、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与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就业培养社会关系,拓展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语

通过对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三个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素质的问卷调查,反映出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综合职业能力;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眼高手低”现象严重;职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念保守;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岗位信息和求职方法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地方性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根本路径是深化转型发展,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以学生就业和成长为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制定“本科标准+职业能力”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服务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注释:

①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视角下的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其中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维度.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2]丁笑炯.基于用人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调查——以上海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42-50.

[3][6]吴晶,胡浩.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8/c1024-28935841.html.

[4]陈啸.突破学科定势: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兼论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2):21-25.

[5]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7]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视角下的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8-18.

基金项目: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甘肃省地方性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转型发展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24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毕业生素质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