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理论和实践

2017-04-26朱美芹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论实践

朱美芹

摘要:公共财政制度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从上个世纪80年末已经广为学术界所知。但由于特殊历史原因的存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这一理论迟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2000年前后,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理论才开始呈现在人们面前。本文立足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这一理论的基本探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理念的形成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的出台两个主要方面分析其实践问题。

关键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 理论 实践

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理论探讨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理论提出时间短、人们认知度底。因此,人们在理解这一概念是,容易出现偏颇,似乎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简单的理解成政府拿钱帮助农村做好一切事情。这种简单的字面理解,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包办农村的一切事务。因此, 从理论上理清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对于发挥公共财政在农村建设中作用可谓意义重大。只有理论正确,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要理清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理论这一理论,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立足于市场经济的不足,主要是政府通过自身的经济职能弥补市场所存在的固有弊端。公共财政的目标,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人们公共利益,满足人们的公共需要。从公共财政的概念来看,其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纵观人类社会的演进历程, 国家的财政职能与国家的行政职能如影随形,相互影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古代中国政府长期实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的发展长期处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府就是国家管理的“包办人”。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的角色地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对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也是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需求。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正在不断得到完善,正在为社会大众提供着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事关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下的公共产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仿照苏联工业的发展模式,开始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中国的工业化是“农业补贴工业”的条件下得以逐步实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的。现阶段,农村地区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严重不足。

结合中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我们对农村公共产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即农村获利的产品和公益的产品。对于农村纯利公共产品而言,一方面主要是根据农村资源的再分配为划分依据的,比如说农村的粮食、农村的清洁饮水、农村的新鲜空气、农村无无污染的水果蔬菜等等。另一方面是根据当前国家优惠的农村政策为依据的,如农村的基层经济管理的运行费用、农村河流、道路及房屋的的治理基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农村扶贫开放项目建设等。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扶贫的大背景下 ,农村的中此类的公共产品会继续增加。另一类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 一般来说,农村实行的免费义务教育、文化科技的下乡活动、农村村容的整治等。

三、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基本实践

(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理念的形成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理念的提出是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居民环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理念是具有国家战略层面意义的理论主张,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从整体上改变我们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空间,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中国的农村如果没有发展,中国的农民如果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难以实现。,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当前政府和党工作的关键所在。第一,正如财政部所提出的,“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农民不仅是经济增加红利的贡献者,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红利的分享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中共中央连续8次下发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重大转变, 也体现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理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二,国家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中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 2003 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考验着中国的公共财政对农村的重要引导作用。面对大灾大难,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应对能力非常弱。 在这一背景下,公共财政在农村的重建工作中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一种具体的政策主张。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把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作为未来农村工作政策发展的导向制定下来,从理论层次走向实践。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的出台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来企业投资,活跃农村市场的立足点所在。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只有真正打破城乡发展的“二元”体制,才能走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第一步。当前,农民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但这种体力的付出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导致农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经济缺乏持续的发展动力。面临这种情况,对种粮农民补贴,对“返乡”农民予以政策上和财政上的支持。在对农民补贴的同时,要进一步免除或减免对农业相关产业的征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要扩大支出的范围,把农村医疗和乡村道路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逐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各地联系日益密切。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要倾向与加快道路交通建设,降低农业生产和运输成本,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因此,推进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公共财政继续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学东,张岩松.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理论和实践[J].管理世界,2007,10:1-7+50

[2]何建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

[3]杨小东.我国农村财政分级治理结构:演进的基本逻辑与趋向[D].西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理论实践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