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三法”

2017-04-25张小凤

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 2017年1期
关键词:诗眼秋思古诗文

张小凤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瀚如烟海的优秀诗歌作品,有借古讽今的怀古诗,有依依惜别的送别诗,有大气磅礴的战争诗,有恬静淡雅的写景诗……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小学语文课文当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又该如何让学生领略古诗的美,让学生通过古诗的学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读,诗之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就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针对的不只是现代文,还有古诗文。然而古文与现代文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朗读古诗文时就应该教授学生更多的方法和技巧。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若这“百遍”仍是“和尚念经一有口无心”,还能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吗?因此读还需“内外兼备”地读。首先,要把握好古诗词的节奏。节奏是音响运动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长短、强弱的现象。一首诗的各旬节奏相同或相近,读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畅通感和舒适感,而节奏的变化会给人一种新鲜感。其实古诗词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可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亦或者可以从平仄的角度进行教学,先指导学生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遇到平声字,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字,要把字读得短一点。外在形式的朗读法掌握了,内在就在于情感的共鸣。教材的选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学情上的,都是因材施教的,因此老师作为教材和学生的桥梁,就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让两者的情感通过作品借助朗读表达出来。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的朗读教学中,平仄方法的指导,大气磅礴,让学生读有所法;慷慨激昂的范读,让学生学有所像。学生们在平仄的指导下,已经对整首诗的节奏有了一定的把握。当老师介绍完王维在与元二使一别六年后离世,接着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生动地朗读感染了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与友人的这一别再难相见的不舍之情。因此,从形式到内容,朗读的指导与感染让此时的学生在走心的基础上读出了诗味。《送元二使安西》这堂充满了古诗味儿的课在朗读指导方面给了我们一定的方向:要让学生读得好,必要的指导不可少;要让学生读得好,教师定要读得好;要让学生读得好,教师先要感染学生。

二、抓,诗之眼

何为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或用以翻出新意,或借以增添情趣,或靠它增强形象性,亦或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因此抓住诗眼,就能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如何阅读提出这样的标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那么,如何提炼出关键词呢?有以下几个方法:

1.找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抒发情感时,总是会将情寄托于事物中。如在教授诗歌《送元二使安西》时,抓住关键诗眼的“柳”,通過展示各种与“柳”有关的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明白“柳”象征着“留”,表现出王维对友人的不舍和留恋;在赏析柳永《雨霖铃》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我们必然会抓住“杨柳”之依依,“晓风”之清冷,“残月”之孤寂,去感受词人此时此刻的特殊心境;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完全是意象的叠加,要想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怀,意象词是非抓不可的了。

2.抓动态词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敲”,体会到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中“潜”、“润”将春雨到来时的悄无声息和滋润万物的静默无声展现得淋漓尽致.‘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木兰花》)中的“闹”,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3.特殊修饰词的抓取

在《秋思》一文中,可以抓住诗眼“见秋风”的“见”,通过枯叶的两种不同状态:枝上残败和随风飘落,让学生体会到“秋风”是如何“见到”的,枯叶和作者又有什么相似的情感,化抽象为具体,感受游子在外漂泊,思念家乡之心;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中的“红”、“绿”、“火”、“蓝”等是表现色彩的形容词,不仅能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还能更好地衬托作者的心情;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一”、“千”、“万”等数量词的对举,使诗词也别有一番情味,更表现出北国雪景的奇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诗眼的把握和教学是我们在教授古诗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与其照本宣科地一词一句讲解,使诗歌支离破碎,不如从诗眼人手,把握诗的整体,还原其原有的艺术美。

三、展,诗之广

曾有幸参加了《“1+x”阅读教学专题观摩研讨活动》,其中的主题阅读教育就非常适用古诗文教学。将“1”视为古诗主题或主旨,‘x”视为与“议题”相匹配的片段、篇童,“+”则指实现从一篇(段)到多篇的组合。“1+x”的方式运用到古诗文的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积累优秀词句,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文课标》中要求在小学六年当中,学生要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若只局限于课上的教学,没有教学生如何举一反三,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那么很难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们也可以将“1+x”的学习方式落实到古文教学中。如导入部分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让学生在朗读声下奠定基调,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我们可以以描写“柳”的诗句叠加作为导人;学习《秋思》时,让学生背出有关表达思乡之情和与家书有关的诗句,或者教师再进行补充。其实这些都在无形当中为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添砖加瓦。然而,这里的“x”并不一定要指名人名言,也可以是来自生活,来自创造。曾听过一位教师教授《秋思》这篇古诗,她根据《秋思》的主旨表达思乡之情自己创作了一首诗:“无边秋雨乱如眼,孤叶寒枝难入眠。浊酒邀月独影昏,素笺未成泪作魂。”看到这首诗,惊讶的不止在场的学生,还有在座的老师们,“要想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我想这位老师做到了。她的创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学生也想向老师学习作诗的动力,一举两得。

中华有太多太多的文化瑰宝,我们能陪学生们一起阅读的时间有限,数量有限,要想让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古诗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他们朗读技巧,读出诗中的味道;引导他们抓住诗眼,把握全诗,体会情感;提供更多的优秀诗篇,丰富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猜你喜欢

诗眼秋思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终究有一枚诗眼
秋思
诗眼
诗眼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秋思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WATING FOR THE SUNSET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