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模型及运行载体探析

2017-04-25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分布式协同节点

杨 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模型及运行载体探析

杨 坤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在对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知识协同、信息共享空间等理论进行整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平台基础、核心过程机制及运行目标的系统逻辑,总结梳理并构建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要素系统、过程系统及效能系统的构成展开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对分布式创新网络核心功能及目标机制的分析,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及其与知识协同过程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分别对其机制载体和技术载体的构成及功能展开初步探讨。

分布式创新;创新网络;知识协同

1 引言

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主导潮流、技术及商业模式创新日新月异的国际潮流下,企业面临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横跨组织内外部、基于创新网络平台多点分布的现实,主导或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以实现创新高效协同是当今科技型研发企业的必然或必要选择[1-2]。协同创新是对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过程机制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协同空间的最终目标[3]。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与其所依托的分布式创新网络具有各自的系统要素及运行机制;但同时,二者也有共同的组织基础及目标体系,且面临相似的风险要素及情境机制,因此,“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效能与其所依托的分布式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绩效息息相关,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等相关研究,对“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知识经济、ICT技术和相关法制的不断发展为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供了环境、技术及制度保障。有关知识协同内涵及特征的研究表明[4],知识协同这一形态组织行为机制可被看作以创新为目标的独立完整系统——知识协同空间,以对其要素、机制及效能展开更加系统化的研究,因此,知识协同是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核心机制。再次,在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及知识协同的理论基础之上,信息共享空间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视角支持,它强调知识系统结构层次性、创造开发性等空间特性,强调技术的关键作用及资源的连贯整合等[5],因此,引入“空间”的概念,有利于系统化、结构化及模块化地研究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协同问题。

分布式创新、协同创新、协同知识管理及信息共享空间的研究虽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均沿着各自的方向和途径进行,处于游离状态:研究分布式创新的学者往往忽视对最为核心的知识协同的针对性研究,较为系统地研究协同创新或协同知识管理的学者则又很少涉猎对其在分布式创新模式及网络环境下的机理及应用探讨,信息空间的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技术、政治社会或图书情报层面的探讨。目前,对分布式创新网络环境下、创新目标导向下的知识协同空间相关系统及机制,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难以为企业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已成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障碍。基于上文关于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理论基础的剖析及梳理,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这一概念有利于从知识管理的视角、信息空间的技术范式和分布式创新协同的效能目标来解释及评价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活动。

本文旨在针对上述由实践驱动的理论缺口,在对国内外大量关于分布式创新、技术创新网络、协同创新、协同知识管理、信息共享空间等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构建及探析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模型及其运行机制载体,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相关机理及机制,为我国企业的相关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及决策参考。

2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系统构成的模型及理论探析

2.1 系统模型构建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这一概念曾被界定为:基于分布式创新网络平台、通过节点间知识创新要素和创新过程的协同机制,以达成更高效知识创新为目标的各种制度安排的统称[6]。

分布式创新网络是以协同创新为核心机制的虚拟网络组织系统,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及耗散结构理论,熵减是系统内部要素不断协同、趋于有序的基本路径,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正是这样一种以熵减为作用机理的虚拟活动空间,它依附于具有有序化作用的知识管理载体(制度及技术载体),推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有序化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有序化能量的流失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布式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效率。由此,本文进一步深化及拓展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这一系统内涵,即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是以分布式创新网络为组织平台、以全面知识协同(即全要素、全过程)为过程机制、以熵减为路径机理、以提高协同创新效率为运行目标的虚拟活动空间。进而基于文献梳理与二手数据分析,构建系统构成的理论模型(见图1)。

2.2 系统构成的理论探析

(1)组织平台的要素系统构成。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并非独立存在的物理实体空间,而是企业依托这一组织平台,围绕更高效的协同创新效率这一核心目标,协同展开对相关要素和过程的专门组织活动,进而不断形成各种相关制度安排的虚拟活动空间。因此,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同样具有分布式创新网络的资源共享、地域分散、过程合作、利益均沾等特性。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支撑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平台的要素系统构成。具体地,可分别针对其动力、情境、资源及风险四个子系统及其要素展开研究整合。

图1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系统架构的理论模型

①动力子系统。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动力子系统是推动或拉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协同过程产生及运行的要素系统,具体分为推动要素和拉动要素。其中,推动要素主要包括科技推动、政府支持、竞争压力、创新扩散、资源共享等,拉动要素则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创新收益、契约激励、合作增效等[5]。

②情境子系统。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情境子系统是其知识协同过程的情境机制的要素系统,从社会学与小世界网络的角度分析,情境子系统可分为物理情境要素和柔性情境要素两大类。物理情境要素包括空间结构和技术平台两方面,其中:空间结构包括分布式创新网络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异质性、同质性及势差)、网络密度、结构稳定性等,分别通过知识结构对知识共享效率的作用机制、声望模型及结构不稳定导致的机会成本风险[7-8],对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过程及效能产生影响;技术平台则指在某一分布式创新网络范围内共享的信息检索工具、数据库、交流共享系统、知识管理部门等服务于网络内分布式创新或知识共享的各种平台或设施,是知识协同空间运行的有力技术保障和硬件支持。柔性情境要素则包括网络制度、空间关系强度、文化融合等方面。其中:网络制度包括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及模块化协同等相关制度,分布式创新网络本质上就是应付分布式创新特点的各种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一方面能够支撑分布式创新的资源共享与互利互动,但另一方面,制度本身的规定与限制,也可能导致知识协同的困难与障碍[9];空间关系强度则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节点间的信任关系,即基于与网络共同执行某项对自己重要事情的期望,对其他节点不加监控就轻易接受对象行为的意愿,因此,信任意味着风险的承担,进而对知识协同空间的过程及效能产生影响[10];文化融合,尤其是对于一些默会性和任务、惯例嵌入性较强的知识文化的默契,是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异质节点间基于知识协同、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

③资源子系统。基于现实情境、技术基础和复杂的知识资源环境,可从信息、技术及人力资源三个维度展开分析[11]。其中:信息资源是基础性资源,技术资源是中介性资源,而人力资源则是能够将二者结合的关键载体资源。因为很大程度上,信息和技术资源都嵌入或根植于人力资源及其活动。结合上文情境子系统相关要素及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物理情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资源子系统的结构及能级。

④风险子系统。基于知识资本属性、创新过程、供给与需求扰动等要素作用,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风险子系统主要由损失风险与冲突风险两个维度构成[12]。结合上文情境子系统相关要素及文献分析,不难发现,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柔性情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风险子系统的来源及管理,其中,网络制度主要影响节点的损失风险,而空间关系强度和文化融合则主要影响其冲突风险[8-9]。

(2)全面知识协同的过程系统构成。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核心过程是支撑系统中知识要素与过程的全面协同,以实现协同创新效率的提升。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创新是知识的纵向过程化演进与横向模块化集成的协同结果,因此,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过程机制体现为分布式创新活动中知识的纵向过程化演进与横向模块化集成[5]。以纵横向视角对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过程系统展开研究,则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过程系统包括知识共享、知识耦合、知识创新三个过程,及其各自的纵向协同流程和横向协同模式[13]。

(3)运行目标的效能系统构成。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本质目标是提高分布式创新网络的协同创新效率,这是由其功能效应与成本代价共同决定的复杂指标系统,并非单纯以创新产出为衡量指标,且对单个节点与整个网络而言,其创新效率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亦不相同[14]。借助要素及过程系统对分布式创新网络协同创新效率及效果的分析,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虑其知识协同效能。①宏观层面,表现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整体知识协同效能(简称空间效能),即空间中所有节点间知识协同的总体平均效能。②微观层面,则表现为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单一节点在知识协同空间的知识协同效能(简称节点效能),即特定节点与其所协同的其他节点间的平均效能[14]。

3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探析

由于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本质上并非独立存在的物理实体空间,而是依托分布式创新网络、为达成更高效的知识创新这一核心目标的各种制度安排的虚拟集合空间,因此,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安排是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该运行载体的核心功能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促进知识在网络节点间的流动与共享,其关键问题是隐性知识的表达及共享;二是最大限度促进知识耦合及创新,即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再到更高层次的显性知识的知识转化及创新过程,这些功能需要相关技术平台与管理机制的协同配合来实现。进一步来讲,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运行载体即服务于其核心目标及功能的相关管理机制及技术平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运行载体的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3.1 机制载体探析

(1)契约及制度规范。

①准入制度。为保证分布式创新网络的结构合理性及效率,应设置准入制度,对意向节点的准入条件展开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入考核:知识或创新资源优势、良好的分布式创新及研发条件支撑、产品及项目的市场前景、历史信用记录。其准入制度的目的在于:一是保证具有一定技术及创新能力的组织机构加入分布式创新网络,以促进知识协同及创新效率;二是选择具有情境优化效应的节点加入分布式创新网络,从网络关系、文化及结构层面优化知识协同的情境机制;三是定期考评及动态调整网络节点组织,以保证及促进各节点创新能力的提升。

②关系型契约。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以关系型契约为主,这种契约其实是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得以高效共享和交流的关键所在,因为某种程度上,这种契约形式是节点对自我实施的合约,契约双方会更自主自愿凭借自身特有的知识优势来应对于其有利的信息环境[15]。但前提必须是以上文所述的准入及监督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及实施。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型契约一般表现为:知识协同的关系契约建立之初,节点间共同规定或直接引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关于节点间知识协同的通用契约范本作为约束框架,该通用范本或框架仅从一般意义或通用制度上对节点行为产生约束;在具体展开的知识协同过程中,依据现实情况与需求,基于沟通与协商不断修订和完善,以促进双方展开更高效的知识协同及技术创新。因此,从本质上,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关系型契约既是一种运行保障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管理与激励机制。然而,在这种契约关系在没有产权纽带或严格的合同作为后盾时,也将使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面临不可避免的知识产权风险和信用冲突。

图2 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运行载体的理论模型

③知识产权制度。无论在何种技术创新模式下,知识产权制度都是必须的。对分布式创新网络而言,倘若知识资源毫无产权保护或完全开放,会令拥有先进技术或处于高知识势能点的节点,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退出或采取封闭和消极的态度参与知识协同空间,反而不利于知识协同。因此,形成一套适宜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预防、规范及化解知识协同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冲突,维护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稳定、持续且和谐的状态非常必要。基于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机制、知识分布及流动机制的特征,以及更高效的知识创新的目标,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的制定及实施除符合一般意义的通用规则及规范外,还应注意及包含以下几点:对各节点投入知识资产的价值评估;节点间知识产权使用规则的完善与明确;分布式创新所产生的新的知识产权在合作节点间的权能划分,及其所产生的后期效益在节点间的收益分配方案;对知识资源贡献或流出节点的激励与约束措施;分布式创新网络解散后知识产权的归属与使用。

(2)知识审计及推送机制。在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组织及运行过程中,知识审计是其他制度措施及平台得以发挥作用的首要步骤与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分布式创新网络内各节点知识资产的系统化分析、探究、评估、度量的过程[16]。知识审计对象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主体、知识客体、知识环境。对于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而言,知识审计的功能应定位于服务其他制度措施及系统平台,因此,其具体内容与流程也应根据其他制度措施及系统平台的需求而灵活设置。基于此,以及参考相关研究,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知识审计体系一般应包含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三个流程。其中:①计划阶段,整个知识审计体系流程的起点,定义知识审计目标以规范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和范围,识别限制条件和制订计划以在知识审计实施过程中有的放矢及控制成本,确定知识审计指标体系以提供知识审计的基准及理想状态;②实施阶段,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工具收集数据、揭示知识特性、确定知识价值及进行数据分析,并最终对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和机会进行解析和评估;③完成阶段,通过整理审计证据、评价知识质量及其相关性、评价知识处理的效率及技术水平情况、评价网络内知识识别的机会与频率,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及对分布式创新网络内的知识问题提出合理建议[17]。

对于分布式创新网络而言,在节点间地域的分布、文化的差异、知识领域与势能的差别等现实情境的作用下,使得不同节点中专业技术人员对于知识的搜寻与利用存在很大限制。因此,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推送系统应以目标、情境、需求与流程为导向,寻找基于用户、内容、关联规则及情境的推送模式及思维的有机契合点,利用知识库、知识地图、知识表达体系,提供相应的智能化、准确化、系统性的需求分析、导航关联、匹配过滤、知识推送等服务与支撑。尤其对于部分难以传递和共享的专家、技术骨干或员工存储的专业技能等隐性知识,知识推送可借助视图系统中的可视化索引、知识检索和学习功能,以实现知识查找、获取及共享最便捷、高效的方式。

(3)激励及文化体系。如果其他相关运行载体是为从客观技术及环境层面促进知识协同,那么激励及文化保障体系则更多地作用于节点组织或个人的动力及认知,以减少契约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垄断及矛盾冲突等消极行为,如数据库不完全开放、刻意共享不成熟技术、隐瞒部分关键信息及传递虚假、无效或错误信息等[18]。

①激励机制。分布式创新网络追求的效应是优势互补、聚变放大,获取系统优势。作为理性经济节点,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节点的重要推动力便是获取分布式创新网络所能带来的准超额利润,而这种准超额利润是自身独立运作难以得到的。基于此,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激励机制可通过采取路径或措施:a.准确估算准超额利润,多角度展示网络收益及其带来的无形收益,如更快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专利权垄断、联合市场占有率、制定行业技术标准、风险分散等等;b.积极评价联盟合作前景与合作时间,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契约关系应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这种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合作关系所带来的前景将激励与引导节点组织放弃当前机会主义行为,并以积极主动合作行为的方式换取好的声誉以优化自身在网络中的合作环境;c.建立节点组织的共享知识信息与准超额利润间的捆绑关系;d.对违背契约、负面信息披露、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信息等行为给予惩罚和负激励。

②共享型文化建设。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的共享型文化,应以渗透网络中个人的共享心智模型为出发点,从以下四个层面展开:一是集体主义文化,即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是基于特定集体背景的,强调分享与和谐,价值取向是群体利益及其目标的实现,集体主义文化将有利于促使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中节点组织及个人形成共享心智模型;二是高风险容忍度文化,没有任何组织能够在对风险零容忍的文化下还能拥有活跃而创新的氛围,同时,高容忍并非无限容忍,其容忍的范围与方向应以目标为导向,在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建设高风险容忍度文化,是情境不确定性对人的心理所带来威胁与禁锢的平衡与理性消除,是激励与引导并存的主动举措;三是沟通参与文化,通过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沟通成为知识和信念得以分享的重要途径,因此,良好的沟通参与机制及开放信任的氛围是知识高效协同的重要情境要素;四是学习型文化,即把组织创新与团队精神有机结合,积极营造知识共享、交流学习的宽松环境及竞合机制。

(4)虚拟实践社群。研究表明,相对于易于编码化、表述及整理的显性知识,企业更多的核心技术资源源于默会性的知识[19],默会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往往无法与知识所有者、社会及相关情境背景相剥离。实践社群是以长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交流环境为目的的非正式知识学习交流平台社群,社群内成员职业相同或相关、工作领域或工作环境密切,非正式及自发性地参与社群内交流及进行自我管理,其对于默会性知识共享的显著作用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关注。基于大量文献及案例研究,结合分布式创新网络特点,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实践社群更多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主要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在线讨论和可视会议等联系和交流。因此,分布式创新虚拟实践社群即在分布式创新实践及网络组织中,存在于节点内或节点间的成员以长期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交流环境为目的、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途径的非正式组织社群,具有自发性、背景相关性、领域相关性、环境相关性等特征。基于对虚拟实践社群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知识共享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及关键节点促进作用的认知及认同,多数跨国性创新企业已推广虚拟实践社群的相关组织及沟通实践形式。

3.2 技术载体探析

(1)知识库。与单独企业不同,分布式网络中的节点间并非产权关系,因此,其知识库应是节点愿意拿出与所有节点,或与特定节点共享的相关理论知识、事实数据等互相联系的知识片的集合。此外,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知识库应与知识地图相结合,对流程、岗位进行分析,对知识的起始、流动的目标、需求的集中情况进行分析[20],以达成信息及知识自动沉淀与推送的目的。同时,这种特性也决定了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库中知识的划分有知识本身、知识贡献者、知识共享对象和知识权威度的4个维度。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知识库应具备以下特征及作用:①使知识有序化,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种类繁多,需要存储各种知识条目,及其与之相关的来源线索、历史情况等情境信息,构建知识库须通过根据不同的知识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及集成,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化和数字化,并综合或选择使用文本、声音、图像、超文本等多种表现形式,促使知识有序化;②促进节点间流动型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效率,进而提高创新效率;③促进知识协同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如在通过专家评审及审核后,将个体解决或处理难题的最佳实践在知识库中发布;④促进隐性知识的文字化和编码化进程,向显性知识转化;⑤广泛使用现代ICT技术以保证高效运转及优质服务,有序加快及完善知识共享、耦合及创新过程。分布式创新网络的知识库构建后,实时动态的更新与维护则是保证其运转及发挥作用的关键。

(2)知识表达体系。知识在交流层面的表达方式通过影响知识应用的形式,进而决定知识处理及被利用的效率,无论是对于独立企业,还是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的表达方式都是多样的,且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知识类型、特点及现实条件来进行合理选择与匹配。知识表达的技术路线选择主要有编码化模式和个性化模式两种模式。编码化模式强调运用显性知识来实现知识创造而非隐性知识到编码知识的简单转换[21];个性化模式强调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创造的重要源泉及企业知识活动的主要对象[19]。这种两种技术路线模式在经济哲学、投入产出及顾客价值创造方面也均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及关系,灵活统筹这两种知识表达模式是提升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3)知识地图。作为一种比独立的企业更为复杂的创新导向型的新兴组织结构,分布式创新网络对知识地图有着更为突出的需求。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地图是在对各节点知识地图化描述基础上的可视化知识导航系统,以分布式创新网络的知识库为向导对象,通过智能手段定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所有权及各种属性,以协助网络内节点及其成员检索及发现知识的价值,以便对知识进行更好地利用。分布式创新网络的知识地图主要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导航图功能:即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及定位所需知识和信息,指示分布式创新网络及其中节点的知识资源的位置,是知识地图最基本的功能。②揭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典型特征是难以明确表示、转化成本较高,或会在转化及提炼过程中失去很多有价值的特性,因此,找到拥有该知识的人、进行直接的交流与学习是有效利用这些知识的最佳途径,而知识地图则恰好能够支持这一需求,因为其中涵括了哪些人具体从事过哪些项目,有些什么知识背景或经验等这些信息。另外,除了能够用于揭示分布式创新网络内部的隐性知识,知识地图还能协助将分布式创新网络外部的知识资源将纳入资源网络中,以方便进一步的获取及利用。③揭示关系:揭示网络中的节点之间以及节点与人或特定事件间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评价关系等各种关系,以支持及促进网络中的节点对知识的搜寻、获取的效率及效果。④识别不同系统的知识资源:通过识别不同系统的知识资源,知识地图还能有力指引与支撑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资源的整合及获取,进而扩展分布式创新网络的知识结构及完善其创新能力。⑤知识财产清单:作为知识评估的重要工具及手段,知识地图可通过只是财产清单展示分布式创新网络及其中节点的知识现状及其可利用的资源,以帮助及时发现需要填补的知识空白。除以上功能的实现,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地图的设计还应达成降低知识获取成本、提供多种交流渠道、协助发现个性化高效学习或创新小组、发挥知识杠杆作用等目标。

(4)E-Learning平台。目前关于E-Learning平台,无论是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还是实际应用,都主要集中于组织内部,对于分布式创新网络而言,其E-Learning平台的构建与运行,在技术上无需太大突破,但在一些制度、管理、协调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挑战,这是由分布式创新网络及其节点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的,如用户身份的多层次性、需要进一步依托分布式创新网络中其他服务及平台及基于项目的临时性用户等。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E-Learning平台在个人、节点组织与网络层面应体现不同的功能及作用:①个人层面,个人基于E-Learning平台,在与其他个体间的知识共享及个人知识应用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创新,最终个人知识库的存量不断增加。②节点组织层面,大量知识与信息被编码、贮存于E-Learning的数据库,以扩展知识利用空间、提高知识利用效率、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最终通过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创新成本、提高研发效率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③网络层面,进一步强化分布式创新网络的资源优化整合效应、集群效应以及系统效应,同时提高网络整体创新效率。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紧跟理论前沿,发现国内外研究与现代跨国研发型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缺口,探析协同创新、协同知识管理和信息空间与分布式创新理论及实践的契合点,构建了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模型,并对其运行载体展开初步研究,为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形势和科技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及效率提供决策参考。但本文研究仅限于理论探析及其模型的初步建构,相关机理及机制的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①以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间作用机理及节点自治机制为研究的切入点;②以其运行载体的应用拓展及其运行机制为研究的核心问题;③以解答企业参与分布式创新网络的知识协同路径及相关管控对策为研究的实践落脚点。

[1]刘国新,等.企业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黏滞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ESCHENBACHER Jens,SEIFERT Marcus,THOBEN KlausDieter.Improv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processes in virtual organisations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on intensities[J].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2011,22(5):473-487.

[3]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4]曾德明,文小科,陈强.基于知识协同的供应链企业知识存量增长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2):77-81.

[5]MAKAROV V V,GUSEV I V.Conceptual bases of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global information[J].Liberal arts in Russia,2014,3(4).

[6]杨坤,胡斌,吴莹.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概念、系统模型及研究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5):126-132.

[7]COLEMAN J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the American[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Suppl 1):95-120.

[8]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58.

[9]蔡铎.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风险识别[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26):71-72.

[10]ILVONEN I,VUORI V.Risks and benefi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co-opetitive knowledge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tworking & virtual organisations,2013,13(3):209-223.

[11]沈丽宁.企业协同知识管理框架构建与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06):833-836.

[12]王秀红.基于QFD的组织协同知识创新风险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04).

[13]MOUNT M,MILEWSKI S,FERNANDES K.Exploring the knowledge complexities of innovation intermediaries:the case of nanotechnology in the U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5,69:20-37.

[14]杨坤,胡斌.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知识粘滞的动态机制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32-140.

[15]BAKER G,GIBBONS R,MURPHY K J.Relational contract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17(1):39-84.

[16]柏民.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知识审计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25-29.

[17]杨坤.分布式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知识粘滞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18]祁红梅,黄瑞华.动态联盟形成阶段知识产权冲突及激励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4(4):71-76.

[19]BROWN J S,DUGUID P.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munities-of-practice:toward a unified view of working,learning,and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40-57.

[20]杨善林,蒋翠清,梁昌勇.基于信息集成的协同交互式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01):64-67.

[21]POLANYI 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责任编辑 沈蓉)

System Model& Operating Carriers of the Collaboration Space in Distributed Innovation Networks

Yang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ories about distributed innovat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knowledge collaboration and information space.It combined with the platform foundation,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objects systematic logic of the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Space of Distributed Innovation Networks.This paper introduced a model of the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Space of Distributed Innovation Networks,and analyzed the component system,process system and performance system theoretically.Furthermore,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es and the analysis of core functions and object mechanism of Distributed Innovation Networks,this paper introduced a concept of operating carrier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Space of Distributed Innovation Networks,and a mod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knowledge collaborative processes and the carriers.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echanism carrier and technical carrier were also discussed.

Distributed innovation;Innovation networks;Knowledge collabor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分布式创新网络知识协同空间的系统模型及运行载体研究”(71502101)。

2016-05-28 作者简介:杨坤(1987-),女,河南商丘人,管理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管理。

F273

A

猜你喜欢

分布式协同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基于RTDS的分布式光伏并网建模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基于预处理MUSIC算法的分布式阵列DOA估计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