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诺模型下的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差关系分析

2017-04-25

当代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存贷利差市场化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基于古诺模型下的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差关系分析

赵星亮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本文紧紧立足于利率市场化和中国银行业传统业务经营的现实背景,我们运用理论分析和古诺模型分析方法得出两个主要结论:当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第一,存款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贷款的利率上升。第二,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小于某个“阈值”,存款利率的上升速度将快于贷款利率的上升速度,这时,存贷利差会变小,银行的利润也会变小;但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于某个“阈值”,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贷款利率上升速度将快于存款利率的上升速度,这时,存贷利差有变大趋势,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银行的利润空间也会受到挤压。

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古诺模型;商业银行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也是中国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1996年我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其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起航,直至2015年10月存款利率上限取消,其标志着中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历时20余年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其资产方和负债方都已实现市场化,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谓基本完成。对于消费者来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在长期和短期无疑都是有利的,其将享受到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对于我国以传统利差收入为主的银行金融机构,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将深刻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管理模式,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将关注点更多放在加强定价管理及改善息差水平上,也将推动商业银行从传统的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管理转向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长期必将提高整个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率。银行业拥有自主定价权的同时也面临着“自主定价权”薄弱的挑战,尤其对于以吃“借贷利差”生存的中小银行,其定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Drakos(2003)指出利差折射出商业银行在资金交易过程中的价格行为,是其自身经营效率的体现,周鸿卫等(2008)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影响利差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利差问题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现在存贷款利率管制已全部放开,存贷利差将会如何变化?银行业的利润是否会萎缩?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黑匣”。本文将利用古诺理论模型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二、文献综述

王国松(2001)认为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张孝岩和梁琪(2010)曾选用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和短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乘积作为利率市场化水平的代理指标。周炎和陈昆亭(2012)也认为存贷利差收窄是利率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的表现,彭建刚等(2014)曾从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四个层面,建立了测度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可见有必要对存贷利率和利率市场化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

欧美等国是利率市场化的先行国家,其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也较为深入,最早的且比较权威的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分为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积极方面,Mckinnon(1973)和Shaw(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论”理论,其创造性地分析了“金融抑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作用,其认为利率的管制扭曲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是说推进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释放经济活力;Laeven(2000)和Bandiera等人(2000)都把放松利率管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Beck等(2013)和Amidu(2013)等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构建长期低利率的融资环境,从而降低企业的投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也是市场资金配置的重要标准,利差收入一直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获得借贷资金的自主定价权,也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度,“倒逼”商业银行不断升级改善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模式,使其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Stiroh(2004)以美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其经营效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非利息收入经营模式将是银行业转型的新方向。Carvallo等(2005)学者利用成本效率分析方法分析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其认为以非利息为主的盈利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消极方面,Sarr(2000)认为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会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迫使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利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Rajan(2006)和Hellmann(2010)等学者认为,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小,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存贷业务,从而压缩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降低其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存贷利率及利差变化的影响的观点莫衷一是。较早的有,Ho和Saunders(1981)曾建立了交易者模型来研究利差的影响因素,其认为利差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结构和利率风险。Bradley和Jansen(1986)用理论推导表明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银行的实际存贷利率和存贷利差都会下降,同时信贷额度也会相应增加。与此观点不同的是,Fry(1995)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差水平做了对比,其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已经实现“金融自由化”多年的发展中国家,其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其认为利率市场化未必会缩小利差水平。基于欧美国家的数据,Saunders等(1997)的研究表明,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利率波动对存贷利差有显著的正影响,Brock和Suarez(2000)研究利率市场化后发展中国家的利差变化,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非洲和拉丁美洲整体利率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没有出现利差缩减的现象。Feyzioglu等(2009)研究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指出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的上升,那些风险管理能力强的银行将获得额外的收益。Chirwa(2004)和López-Espinosa(2011)认为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收益减少,利差甚至会随着金融自由化而增加。

相对于欧美国家,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起步较晚。马胜杰(2001)和王晋斌等(2007)对提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发展路径,就包括利率管制深化改革,易纲(2009)曾对中国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金中夏等(2013)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更加通畅,从而减缓银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左峥等(2014)认为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不会提高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整体风险水平,相反却有助于缓解银行经营收入的波动性,降低银行破产风险。马晶(2015)认为,受银行规模大小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破产风险会有所减小。消极方面:王洪斌(2004)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有大幅上升的压力,他通过建立一个货币经济模型分析得出,实际利率过高会增大金融风险,反而抑制经济增长。邵伏军(2004)的认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变化频率和幅度加快,从而加重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有可能导致银行系统性危机。与此观点基本一直的是,张晓朴等(2014)认为,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处于弱势一方,其将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黄金老(2001)认为利率市场化会从两个方面加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会带来资金利率水平的显著提高;二是利率水平的变动不局。从微观市场结构来看,巴曙松等(2012)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业总体数额的减少,并提升行业集中度。与此同时,目前国内银行业收入来源仍然依赖传统存贷利差收入,因此,巴曙松等(2013)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中小银行所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陆静等(2014)和李成等(2015)认为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陈一洪(2016)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城商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他认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非利息业务升级成为多数城商行的策略选择,但短期内,非息收入的增长仍难以弥补营业收入增幅下滑的趋势,城商行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存贷利率及存贷利差的影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存贷利率,黄金老(2001)曾指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些国家中,还出现了非同一般的“超高利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际,智利从1976年至1982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32%,阿根廷从1980年的5.1%上升到1981年的31.2%,土耳其在1980年至1982年间实际贷款利率平均也接近30%。并且,陈彦斌等(2014)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的变化趋势,其研究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将上涨25%左右。关于存贷利差,陈宗胜等(2009)通过对我国32家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差空间逐渐收窄,以利息差为主要营业收入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遇到发展的“瓶颈”。肖欣荣等(2011)通过分析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完善和“金融脱媒”的深化,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存贷利差呈现下降趋势。邢光远等(2014)认为贷款利率的放开会激发银行市场竞争程度,增大了商业银行议价空间,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利差缩小。傅利福等(2014)也通过数据估计,认为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净利差相对于合理水平下降了29.31%,且对地方性银行的影响大于全国性银行。然而。盛松成等(2013)指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存贷款利率可能同时上升,存贷利差只是小幅缩窄。彭建刚等(2016)运用调整的H-S(做市商模型)利差决定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利率市场化与利差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关系,商业银行的利差会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还有学者分阶段来研究该问题,巴曙松等(2012)从微观运营角度观察认为,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存贷利差会缩窄,但长期来看,该趋势会趋向于稳定甚至走向扩大,并且,利率市场化会“倒逼”银行通过提升非利息收入业务来套探索的盈利增长模式。类似还有,陆军等(2015)采用理论推导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38个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存贷利率和存贷利差具有时间差异性,利率市场化初期,存贷利率同步上升,但是存贷利差收窄,利率市场化后期,存贷利差回落,利差水平上升。黄树青等(2014)利用演化博弈分析,也认为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业的利差虽会缩小,但随着银行对业务逐步进行调整,银行业的利差会扩大。

综上所述,现有国内外文献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存贷利率及存贷利差的变化,且大多偏经验分析,说服力不强。Feyzioglu等(2009)曾建立银行业寡头垄断模型进行推导分析,然而该研究只推导出了实际利率的变动方向,并未对存贷利差的变化做深入的研究,本文将采用古诺模型分析方法,由双寡头延伸到多方竞争,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率变化的趋势,给出了理论基础,丰富了当下相关研究文献。

三、模型设计及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本身作为一个企业,其利益相关者主要追求的还是利润最大化,李江等(2006)认为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为三种类型:依靠存贷利差为主导传统业务型盈利模式、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均衡发展型、银行集中发展自身的优势业务的特色业务型,张国柱(2011)和颜婧宇(2011)研究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模式中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他们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以利差收入为主。由此,我们假设,他们的基本负债业务是吸收存款,基本资产业务是发放贷款,很符合中国银行业目前发展的状况,银行本质上属于企业,但银行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在中国,进入银行业更是有“拍照限制”,Klein(1971)曾建立了一个垄断银行模型,垄断只是银行发展的初期特征,而完全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另一极端情况,相比较而言,古诺不完全竞争模型将更符合中国银行业发展状况,首先我们通过双寡头模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随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入竞争者做进一步的模型分析。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做如下的模型基本假设:

假设一:首先我们假设金融市场上只有两个商业银行,即两个卖者,分别为银行i和银行g,两者是相互竞争关系,并且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双方之间信息对称,相互之间都知道对方将采取怎样的行动,从而各自确定自己的最优贷款量,而实现银行利润的最大化。

假设二:银行i和银行g的存款利率为C,现金留存率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β,没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则银行i和g揽储的实际边际成本都为C/(1-琢)(1-β),每个银行的揽储的边际成本应该一致,否则就会出现“存款搬家”现象,该假设有其合理性。

假设三:银行i和银行g都生产同质产品,即贷款Q。

Combin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defined by Eqs.(7)–(9),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motor section is

假设四:设贷款需求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且两者之间是线性关系,即贷款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设贷款的逆需求函数具体形式如下:

其中:P是贷款的价格,即贷款利率,Q代表金融市场的贷款需求总量,Qi代表银行i的贷款量,Qg代表银行的g贷款量,A和B都为常数,且A≻0,B≻0。

则银行i和银行g的利润为

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我们令MRi=MCi,MR=MC从而解出

银行i和银行g的利润

同理,当在这个行业中有N家银行时,我们假设这N家银行是同质的,其他假设和同上。

既然所有的银行都是同质的,我们可以用上面同样的逻辑方法来求得i银行的反应函数。我们用Qi表示除了i银行之外的整个银行业贷款总需求量,那么企业i的逆贷款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企业i的利润

我们可以求得银行i的最优反应函数:

则N家银行总的产量为

从而求得均衡贷款价格

存贷利差

四、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通过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模型,探讨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依靠“存贷利差”盈利模式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有两个主要结论:当银行的现金留存比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时,第一,存款利率与均衡的贷款利率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二,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小于某个“阈值”,贷款利率上升速度缓于存款利率上升速度,这时,存贷利差变小,银行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于某个“阈值”,当存贷款利率同步上升时,贷款利率上升速度快于存款利率上升速度,存贷利差变大,但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传导效应,会对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存贷利差变化趋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合理的金融调控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周鸿卫、韩忠伟、张蓉: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999~2006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08(4).

[2] 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6).

[3] 张孝岩、梁琪: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6).

[4] 周炎、陈昆亭:利差、准备金率与货币增速——量化货币政策效率的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12(7).

[5] 王舒军、彭建刚: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测度及效果研究——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11).

[6] 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J].世界经济,2001(5).

[7] 王晋斌、于春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可能路径[J].金融研究,2007(12).

[8] 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9] 金中夏、洪浩、李宏瑾: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3(4).

[10] 左峥、唐兴国、刘艺哲: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J].财经科学,2014(2).

[11] 马晶: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差异化影响[J].财经科学,2015(7).

[12] 王洪斌: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模型分析从一种全新角度的审视[J].南开经济研究,2004(5).

[13] 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J].金融研究2004(6).

[14] 张晓朴、郑笔锋、文竹: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小型银行的影响和应对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7).

[15]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16] 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17] 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18] 陆静、王漪碧、王捷: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基于盈利模式与信贷过度增长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6).

[19] 李成、杨礼、高智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5).

[20] 陈一洪: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商行经营分析——基于50家城商行的考察[J].金融发展研究,2016(7).

[21] 陈彦斌、陈小亮、陈伟泽:利率管制与总需求结构失衡[J].经济研究,2014(2).

[22] 陈宗胜、董飞跃、任重: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差[J].学习与探索,2009(6).

[23]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

[24]邢光远、冯宗宪、冷奥琳: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以商业银行议价能力为路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5]傅利福、魏建:政府管制、利率市场化和商业银行净利差[J].财经论丛,2014(7).

[26]盛松成、潘曾云:为什么存款利率上限放宽会使贷款利率上升[J].中国金融,2013(4).

[27]彭建刚、王舒军、关天宇: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窄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6(7).

[28] 陆军、赵越:存款利率市场化与利率结构变动[J].财贸研究,2015(1).

[29] 黄树青、孙璐璐: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定价策略的动态选择[J].上海金融,2014(5).

[30] 李江、王庆新:发达经济中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6(7).

[31] 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32] 颜婧宇: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探析[J].经济师,2011(8).

[33] Drakos,K.,Assessing the success of reform in transition banking 10 years later:an interest margins analysis[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3(25):309-317.

[34] 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35] Shaw S E.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6] Laeven,Luc.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Relax Financing Constraints on Firm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0.

[37] O Bandiera,F Schiantarelli.Does Financial Reform Raise Or Reduce Saving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82(2):239 -263.

[38] Beck,T.,D.Olivier.,He,Jong,and S,Glenn.Bank Competition and Stability:Cross-Country Heterogeneity[J],Discussion Paper,2013,22(2):218-244

[39] Amidu,M.The Effects of the Structure of Banking Market and Funding Strategy on Risk and Retur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13(28).

[40] KJ,Stiroh,Diversification in banking is noninterest income the answer[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2004,36(5):853-82.

[41] Carvallo and Kasman,A Cost Efficiency in the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Banking Syste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Money,2005(15):55-72.

[42] Sarr,A.Financial Liberalization,Bank Market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Deepening-An Interest Margin Analysis,IMF Working Papers,2000(38):1-4.

[43] Rajan R G.Has Finance Made the World Riskier[J].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6(4):499-533.

[44] Hellmann T,Murdock K,Stiglitz J.Liberalization,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Enoug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147-165.

[45] Ho TSY,Saunders A.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1,16(4):581-600.

[46] Bradley M D,Jansen D W.Deposit Market Deregulation And Interest Rates[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86,53(2):478-489.

[47] Brock PI,Suarez LR.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bank spreads in Latin Americ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0,63(1):113-134.

[48] Saunders,A.and Schumacher,L.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rate margins:an inter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7,19(6):813-832.

[49] Feyzioglu T,Porter NJ,Takats E.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R].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9.

[50] Chirwa,E.,Mlachila,M.Financial Reforms and Interest Rate Spreads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iMalawi,IMF Working Papers,2004,51(1):96-122.

[51] López-Espinosa,G.Moreno,A,Gracia,FPD.,Banks’Net Interest Margin in the 2000s:A Macro-Account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1,30(6):1214-1233.

[52] Klein,M.A Theory Of The Banking Firm[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71,3(2):205-218.

(责任编辑:占雨秀)

猜你喜欢

存贷利差市场化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推进资本账户开放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外汇储备规模、国内外利差与汇率的变动关系分析
歌剧艺术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
期限利差如何修复
信用利差驱动力转变行业利差分化加剧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
以市场化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全民财富”——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回应六大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