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农业解构与可持续发展空间福利的探究

2017-04-25

当代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福利农产品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广东 梅州 514087)

生态农业解构与可持续发展空间福利的探究

李尚宁

(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广东 梅州 514087)

生态农业是一种循环经济产业,需要大量与之相关的产业耦合和服务支持,才能促成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借助生态学、经济学和先进技术的支持,采用集约化生产,确保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的协调发展,保证现代农业体系增收增益。借用品牌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把可持续发展当成发展目标,影响人类与环境的空间发展。在生态农业的解构中可以清晰发现,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才能保证农业提供人类优质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才能不断为人类发展提供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维持或增长,才能让环境、物质和文化等功效福利空间得到增益。只有全面推进生态农业生产,才能保障农业的未来福利空间更实在,并提供永续有益的福利,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要求。

生态农业;空间福利;福利空间;解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面对人口基数大、农业自然资源不足,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富国强民的中国,必须想方设法找到农业发展的良好途径,保证农业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支撑起社会发展强烈需求和民族复兴的巨大重任。事实,近十多年来,中央一号文都与农业相关,足够表明国家重视的高度,而且把发展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和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标的。随着中国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飞速的城镇化和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迅速减少,“三农”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给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埋下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影响到国人的农业发展的空间福利与福利空间。要保障农业发展,实施现代农业是必然选择,而现代农业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要稳定生态农业发展,必须从农村教育和改革开始。通过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实践,让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意识上升到空间福利与福利空间的层面,引导中国农业有序有效的稳定发展。

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福利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概念,也是民众关注的中心之一。中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1]。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马世骏院士、叶谦吉教授的研究与总结,及1991年5月,马世骏和边疆共同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并把生态农业概念的核心部分写进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技术规范之中,成为全国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2]。所谓生态农业,指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建立的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运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装备经营农业,将低产出、低效益、自给自足、封闭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高产出、高效益、市场化、开放式的现代农业,是把生态纳入经济系统加以考虑,提倡一种动态稳定经济、不破坏环境,不滥用自然资源,从而保持农业生产长久持续发展[3]。

2、空间福利与福利空间

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随时随地跟自然环境形成互应互动关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能给自然环境带来正面或负面的效应。在人类利用自然和探索自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稳定而有益的自然空间供给,这就是空间福利的来源。空间福利,是社会学用语“福利”概念的延伸,延伸到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金凤君研究员2013年在《地理研究》上发表《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一文中最先定义并提出。所谓空间福利是指保证人类(人群)安全与健康,并使生活质量维持一定水平或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由环境、物质和文化所构成的空间和谐有序状态以及这一状态所提供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空间福利由自然福利和人文福利构成。空间福利是通过自然界演进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积累而成,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所谓福利空间是指满足人类或群体安全、健康和发展的界限范畴明确的功效空间。体现为功能、效力和效率三者有机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体空间集合,包括物质空间和关系空间,是构成空间福利的基础[4]。

图1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关系图

3、生态农业与空间福利的对应关系

对照生态农业与空间福利两个概念,如图1,可以清晰地发现,现代生态农业是实现良好空间福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良好的空间福利是现代生态农业追求的重要目标。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和和经济学理论工具指导,采用系统工程、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积极协调好“人—地”关系,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增益,达成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空间福利是建立在人类安全、健康和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增加自然与社会空间的承载力,最后达到环境、物质和文化空间的平衡互动、和谐发展状态,让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对应生态农业的手段与空间福利体现的目标,可以明晰表现为协调好“人—地”关系的生态农业,可以为空间福利环境提供最大的可能;利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集约化产业结构和耦合式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更多的物质生产,并挖潜出经济的最大效益;只有富足的社会生活、理智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生态文明变成社会风潮,才能让民众承担更多的自然与社会的职责,从自我做起,保证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有更多、更好、更广的空间福利,而空间福利的来源必须借用现代的系统工程,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效的管理机制。只有协调好了人类、自然和社会关系,让环境、物质和文化更好的增收、增值和增益,才能让自然与社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农业解构与可持续发展空间福利的关系

1、生态农业是一种循环经济产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内部物质与能量可以闭环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遵循“4R”的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可控制(Regulate)[4]。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基于生态学“良性循环”原理,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运行,并按系统工程方法组织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再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3]。减量化原则,追求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循环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重复再利用,运用先进的、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减少物质与能量的损耗流失,实现来自农业系统外部的化肥、农药、机械等消耗化石能源的购买性资源投入最少化。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循环系统资源,包括实现桔杆、禽畜粪便、菌渣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多级使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对循环生产系统中光热水等可再生资源,尽量进行周年循环化高效地利用。可控制原则,就是对农业系统向界面外部排放的有害、有毒的各种物质实现技术的可控制,减少污染排放,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产要素污染等[5]。全面推进和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传统资源掠夺和环境耗竭型产品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型,也能更好促进经济产业内部的物质、能量的循环综合利用。借助生产过程的物质与能量的再利用、可控制,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借助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能有效减小新农村建设的资源与环境约束,成为农村实现保护环境与追求发展“双赢”的现实途径[6]。利用生态农业的循环生产,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融为一体,进行综合高效生产。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系统工程学,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建立起结构合理、生态优化和经济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利用农林牧副渔之间的结构衔接,引入农业模块化生产,关注模块之间的有机链接,实现物质与能量减损和循环再利用。利用生态农田景观、农林复合模式工程和农作物生物措施,强化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保证农产品品种多样,达到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的安全与健康,达到农业产业发展的和谐与拓展。利用种植业、畜牧业、鱼类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加工等环节需要与废弃物产出整合,完善农业生产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共生共荣、废物利用、产业结合和环境优化,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等原则所要达成的结果。

图2 粮畜并举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如图2,广东梅州“粮畜并举”生态农业生产模式。这是一种很好利用循环经济,实施大田生态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面对现阶段梅州农村的实际情况,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中,大面积的耕地保护区采用大区域土地连片、上规模、机械化种植二季优质杂交水稻。保证农田的粮食的稳产、高产。冬季农闲过冬耕地,间种蔬菜或烤烟等经济作物,优化和增加土壤肥力,增加经济收益。住家附近择地修建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发展规范化禽畜养殖。禽畜及农田废料入池,生产沼气用作家用燃料,养殖场、水田除虫夜间照明,沼液沼渣有机肥料还田。农业生产过程中利用比较成熟的“猪-沼-粮”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保障生物有机肥来源,增加土地有机肥施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了工业化肥的投入。通过废料入池和沼气的燃料使用,减少农业生产的石化能源投入,解决农村燃料和农业照明能源缺口,净化了农业生产与人居生活环境,形成有机、低碳和循环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生产出来的粮食、畜牧产品、蔬菜和烤烟等农产品,大部分作为商品直接进入市场,保证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小部分作为原料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蔬菜醃制、晾干、烘干,稻谷酿酒、磨粉、制米线,猪肉制腊肉、腊肠等生产,强化了带有本土特色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增加了农产品的付加值,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整个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业内部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有机生产,减少域外物质与能量的干扰,增加农产品的绿色与安全,保障供给的质量与健康,重视农产品深加工和商品化,保证农业经济效益。

2、生态农业让支撑农业生产的产业耦合并存

生态农业是一种内部和外部都耦合的、开放的产业生产方式。它是基于现代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系统化工程构建成由多种类型的耕作制度、多种农作物结合的农业生态工程系统。如图3,在产业内部耦合上,开始从良种的选择、播种育种的时间和周期、耕地的选用和饲料的搭配、农产品采摘、畜牧产品出栏、产品的质检、分选、包装、仓储和运输,到最后农产品销售,都环环紧扣,综合考量。每一个环节的生产优劣,直接影响到最终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在产业的外部耦合上,生产初期的良种选择,需要得到良种培育产业和部门的提供。耕种和饲养阶段,在得到种植和饲养机构指导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的合理化建设,需要化肥、兽药、农药企业提供合适的产品支持,需要饲料企业提供畜牧产品不同生长期所需的合适饲料。在农产品收成与上市阶段,在满足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供给之外,还需要做好农产品的适时收割、采摘,畜牧产品的屠宰、腊制、烘焙等配合,需要质检部门的安检,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健康、安全和质量。最后,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付加值,还要做好农产品的分选、包装、冷冻、仓储和运输,通过实体店或网购等方式,快速销售农产品,保证农产品能生鲜、保质地进入生活消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植物的共生关系,还要合理实施轮作、间作和套种等技术。根据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生长环境需求,可以组合成农林复合、果草结合、果菜结合等生产方式。根据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存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还可以合理规划成稻田养鱼、藕鱼同养、林下放养、“猪-沼-果”等系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生态农业开展,农业劳动力的分工和要求必然产生改变,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劳动力的专业技能不同而分配承担农业生产过程不同的工种。由于系统化工程生产和高技术的投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工序要求更严谨,工人要求更专业,工人用量会随机械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而减少,进而产生一定的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再教育的方式转入其他产业或农业的其他环节,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在空间上,由于区域规模大小的不同,还可因地制宜开展庭院农业系统、村级农业系统和区域农业系统,利用生态生产布局,保证小规模庭院精致农业生产系统的清洁生产、村级大田生态农业系统的自净自养到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协调和谐。加上农产品本身拥有的生鲜供给和时令性特点,以及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市场延时和市场需求等影响,农业还必须跟保鲜、仓储、运输、包装和销售等部门结合,形成以农业为中心,其它产业并存的千丝万缕的产业关系,耦合成现代社会复杂的产业网络结构,拓展农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农产品选择和布局具有区域性、季节性特点,农业资源又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农业只能因地制宜地生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面对商品率很高的生态农业,更需要其他相关产业的大力支持与信息链接,减少农产品的消耗和损失,扩大农业生产的经济价值。

比如梅州平远的慈橙鲜优农产品生产,在产业耦合上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首先,平远县通过科学调研与论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选择在红壤低山丘陵,建梯状地种植亚热带优质水果慈橙。由政府牵头,慈橙良种培育机构加入,指导村民承包低山种橙。引入化肥、农药企业针对慈橙生长过程和病虫害进行监测监控,生产适合慈橙不同生长阶段需要补给的氮磷钾肥料和低毒治病灭虫农药,运用生物技术,做好慈橙的开花、疏花控制,做好冬季的有机肥的挖坑填肥,利用灌溉技术,做好田间及秋季采摘前控制,延长鲜果自然保鲜时间,利用施肥技术,增加橙子的甜度,保证更好的口感。为了保证优质鲜橙水果质量,加大对果农的知识普及与教育,统一使用外部包装,规范水果分级和装箱分类,引进冷冻企业与低温保鲜技术,加大货运快捷运送。政府组织安排,开办慈橙“采摘节”,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宣传,引进橙果榨汁企业,加大鲜果的深加工。保证鲜果美味、果汁原味和种橙果农的生产积极性,真正把慈橙生产与慈橙生产相关的产业连结在一起,形成内外相连,效益共享、耦合完整的生产系统,保证优质慈橙生产上一个新的台阶。

3、生态农业需要集约化生产

图3 生态农业的产业耦合模式

生态农业大多都逐步走向精致农业。为了保证高投入、高产出,集约化生产是必然的选择。加上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采取农业公司模式、合作社模式、合同模式和专业协会模式[7],效益核算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集约化经济注意质量至上,集团规模化生产,效益优先,注重高科技、自动化经营和利用人才等特点,让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建设的优势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在农业生产和农业投资中,从了解自然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入手,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布局,强调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生产[3]。生产单位内部,以“强内涵”“练内功”入手,在源头上实施生态工程建设,进行农业环境治理,保证农产品在没有污染的环境中成长。生产过程中,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和生物技术,规范企业和农民的生产行为,推进生态农业生产。在加工过程中,重视“清洁生产”,利用有机生态和健康安全保证,提升农产品质量。在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要求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围绕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2],更有利于农业集约化整体经营和合理推进。生产过程重视和加强农业技术支持,从农业生产资源的状况摸底,到土壤成分、耕地墒情;从种子的选择、时机的播种,到作物的生长区间的光热水需要控制;从农作物催花、留果,到果实的催熟、保鲜;从畜牧产品的种苗选取、入栏适量,到饲养过程的饲料供给和药物防疫等,都做到适量、适度,有的放矢,想方设法减少物资浪费,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重视农业产业管理,重视农业经营的服务管理意识,借用集团经营和区域化集中经营,减少生产环节脱节而引起的效益损耗,减少区域的分散而引起的良种不合种植、施肥肥分流失、农药药效消耗和水资源浪费等,利用现代先进的产业管理方式,杜绝“高成本、低效率”,突出“低投入,高产出”。农作物布局中,采用较为集中生产同一品种品质农产品,有利于实施适时采摘规划上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选种、调剂和生产,减少生产中的资源与劳力浪费。农业生产做到生产资源节约化、农产品加工深强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在做强、做大农产品的深加工的同时,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与技能分工,根据劳动力的特长和潜能,分配农民的劳动工种,能够解决传统农业带来的农民技术能力不足,失土地就失业的问题,提升农民的劳动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农村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业的社会竞争力。

经过几十年的农业开发与经营,梅州已出现了山区经济发展中庄园经济发展的新模式[8]。从早期的“三高”农业到近期的土地流转,全市农村的庄园数量不断增加,庄园规模不断扩大,庄园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些庄园经济,大多采用混合型经济模式存在,经济成分多元,经营方式多样,突出专业型经济特色,很好地发挥庄园经济中集约化经营的生产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农业的深度、高度和精度发展,并生产出了一批名、优、特产品,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庄园经济重视因地制宜,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注意生产规模大小与生产效益的关系,选择优势的生态农业生产项目,融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定向准投,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积累的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4、生态农业利用品牌建设保障发展有序

品牌化是生态农业产品质量化发展的途径。品牌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自然特色、地域特色、加工工艺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安全特色和生态特色等[2]。好的品牌确立,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维护,具备规范而完整的产品档案建置和社会反响支持。农业品牌建设首先从标准化开始。利用标准化的农业生产,保证生产过程科学、操作程序规范和农产品质量稳定,确定农业产业稳定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品牌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农业产地环境标准、农业生产资料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四个方面[2]。由于农产品的对象是动植物,动植物对生长环境有特别的要求,农产地环境有的可能直接确定某一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影响到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产品本质特色,因此严格按照农产地环境标准进行生态农业生产,是实现生态农业品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证。由于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长来实现。动植物不同的生长时间、生长周期和产品成熟,都取决于生产过程的投入和控制,通过实施农业生产资料标准,保证化肥使用、农药喷杀和用水灌溉等生产资料投入物质、数量、时间和产品收获的准确,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人们的食用健康与安全,也影响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品种的选取、生产过程使用的生产方法、栽培工艺、加工工艺、保存方式等,通过规范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方式,保证农业生产与成果的高效、健康和安全。利用完整的、标准化、规程化、数据化储存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可以方便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管理,方便消费者对产品流向的追索查寻,借用客观、透明和清晰的产业数据建设,让社会、管理者和消费者感受到农产品的安全和放心,赢得公众的信任。在产品标准上,品牌要求做好外观、品质、营养、安全和卫生等统一分级和管理,借助推进市场经营规范和消费者明了消费,赢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生态农业标准必须参照ISO14000国际标准和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体系,建立起我国自己的国家和区域标准体系,运用国际论证与要求,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利用社会比较成熟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生态农业的企业论证,增加优良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推进市场的准入制度,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各具特色的健康生态农业,创建优秀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刺激和推动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促进生态农业的转型,实现从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面向国内市场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转变,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的转变,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向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9]。

梅州自十一屇三中全会以来,紧紧抓住生态农业建设,实施“希望在山”的发展战略,进行农业综合开发。2002年,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大办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业优质品牌建设,取得良好的建设成果。至2015年,梅州市通过无公害认证企业312家,认证总面积1.81万hm2;获得绿色食品认证42家,批准产量累计10.65万t;认证有机食品79家,批准产量累计3.98万t;2014年全市种植业产品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96.25%。各级农业龙头企业5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320家、家庭农业332家。省级农业名牌产品70个,国家级农业名牌产品1个。梅江区城北山居乐地.樱花休闲养生谷、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丰顺县龙岗马图村、广东清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被认定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金良稻丰客家丝苗米、石正云雾绿茶、西竺古岩乌龙茶、嘉誉梅龙金柚,2014年被评为广东“名米、名茶、名果”[10]。

5、生态农业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新农业,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1]。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是未来农产品是否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也是增加未来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2]。所以,生态农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其发展目标一定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是第一产业,紧紧地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结合在一起。生态农业的关键点是生态,要求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发展必须紧紧把握生态保护、生态意识、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为主题,保障环境与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农业的全面推进与实施,需要政府主导、专家关注、社会服务参与、基础设施支撑和农民自愿参与等全方位支持。

(1)政府主导。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改善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13]。政府一是要做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做好发展生态农业的顶层设计。二是推动生态农业的科学研究,落实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三是提供切合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和以之配套的技术支持。四是做好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评价,预测市场的发展前景。五是组织完善的生产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结合产业化发展,做好农业发展的区域协调和联系。六是做好农业管理的制度创新,利用健全的政策法规,保障生态农业的有序、有效开展。

(2)专家关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包括理论工具和实施手段二部分。这二部分都需要农业发展专家的关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支持。理论工具主要来源是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需要这二方面的专家加强理论思辨和理念创新,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理论,结合我国的农业发展特点,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实施工具包括系统工程、科技和管理三个方面。一是需要专家和科技人员,利用最新、最先进的工程技术,提供更廉价、更易操作、更高效的农业生产工程系统和设备,满足生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的需求。二是需要专家和科技人员,加强生态农业的实践研究,构建起适合不同地形、地域的生态农业模式,适应农业发展的多元需要。三是需要专家和科技人员,认真分析和解剖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实际数量和容量,以及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中生态功能的互动与互利关系,利用生物技术和农业景观科学效应,让农业发展合理、科学和美观。四是需要专家和科技人员,进一步量化、整合和创新生态农业的管理方式,利用自动化、电子化和云技术,支撑生态农业的安全健康生产和绩效管理,促成生态农业的“投入—产出—销售”的快速、高效实现。

(3)社会服务参与。生态农业是开放型农业,健康发展需要农业外部的产业支持和帮助,并通过外部的支持与帮助,盘活农业内部的每个节点都产生良性的运行效果。生态农业是知识型农业,农业的投入、生产与产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服务,形成生产与技术、生产与信息、生产与消费等多方位、多层面的结合,保证农业生产适时、适地、适对象、适市场,使生态农业更好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是强势农业,需要社会舆论的大力宣传与社会良好评价,赢得大众的关注与重视,利用生态农业的健康安全和高质量的产品优势,主导社会健康生活和安全消费主流,影响大众的生态观和消费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地”和谐发展。

(4)基础设施支撑。基础设施是指以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改善生存环境、克服自然障碍、实现资源共享等为目的而建立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交通运输、信息、能源、水利、生态、环保、防灾、仓储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公共管理等社会性基础设施[14]。面对我国农业自然人均资源太少,化肥、农药施用过多、农业灌溉用水量过大、土地荒漠化严重的情况,只有加大农业的投入,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生态农业的生产条件上水平和基础设施上档次,利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保障农业稳定有序发展,利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5)农民自愿参与。生态农业推进与实施,离不开人的素质提高,离不开农民的自主参与。为此,一是要加大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力度,改变农民传统观念,通过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教育培训,普及生态农业的科技知识和农业产业管理,让农民学会生产和管理。二是鼓励和倡导农民健康的生态生产和生态行为,强化农民的生态农业观念,让生态生产和生活的行为变成农民自主行为习惯。三是提倡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农村、生态城镇和生态社区的建设,让农民分享生态农业的红利。四是加大生态农业的社会宣传,利用多种多样的舆论媒体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利用生态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示范,帮助农民形成正确的自然生态观,形成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素质[15]。

四、结论

空间福利,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中,满足当下需求,给后代仅存的一点点良性福利,是人类良心与善意留给下一代人更好发展的空间支持。这种空间是建立在人类安全和健康的基础上,由环境、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和谐有序的发展状态。而这种状态具备不断发展和永可持续的能力,维持和增加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生态农业是一种古老又年青的农业生产方式,一直把可持续发展当作稳定的目标追求。现代生态农业,很好地采用农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农业外部的产业耦合,借助生态学、经济学理论,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集约化生产,运用标准化管理,促成优秀品牌建设,在保障当下人们安全和健康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数量与质量,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为人类下一代的发展,留下了更广、更优的空间,保存了自上而下、永续有序的福利,造福后人。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求无穷。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必将推动人们继续寻找更多更好能够挖掘自然资源潜能的办法,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让我们在优质的福利空间之中永续发展和前行。

[1] 李文华、赖世登: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0(6).

[3] 贺峰、雷海章:论生态农业与中国农业现代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4] 金凤君: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福利[J].北京.地理研究,2014(03).

[3] 李文华、张壬午: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M].北京.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06).

[4] 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

[5] 黄秀声、翁伯琦、徐国忠等.福建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体系构建[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4).

[6] 阮晓莺:循环经济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J].闽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7] Cox WC.D.M.Atkine. Agricultural Ecology[M].San Francisco:W H Freeman and Company,1979.

[8] 汪信尊: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庄园经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9] 章家恩、骆世明: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6).

[10] 林新、丁宝等.梅州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5(13).

[11] 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12] 蔡东、杨竞寸:大丰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回顾与思考[J].生态学杂志,2001,20(1).

[13] 马建萍:浅谈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能源与环境,2006(02).

[14] 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9).

[15] 丁文喜:现代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

(责任编辑:占雨秀)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福利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Take Away Pizza ?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