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民歌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4-19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民族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民歌民族音乐民歌

■殷 雯 (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

■历史悠久、遗产丰富的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诗经》305篇,包括“风、雅、颂”3部分。“风”是地方乐调,即当时的民歌,所谓十五风,便是周代十五国家和地方的民歌。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一带,也就是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民歌。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4世纪出现了《楚辞》,以诗人屈原为代表的诗歌为我国浪漫主义的民歌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对民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相和歌,其中七字句的写法在今天的民歌当中,仍然保留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到了唐代,民歌的创作更加繁荣,大量的优秀作品在民间中广为流传,使民歌不仅在单独清唱形式上停留,在说唱、歌舞中也被广泛地运用,成为民歌通向更复杂艺术形式的桥梁。

■民族民间音乐的核心和基础——民歌

从民歌源远流长的历史来看,民歌是最早产生的音乐体裁,它不仅是民族音乐的核心部分,也是民族音乐以及专业音乐文化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元、明、清直至以后的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存了很多璀璨明珠,它与民间歌舞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歌舞等音乐形式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新民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人民群众中间流传广泛,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一、民歌与曲艺音乐的关系

民歌本身蕴含着曲艺音乐的因素,“叙事”就是民歌中主要的表现方法之一。如《孟姜女》唱范桤良被征筑长城,他的妻子寻夫送寒衣的故事;《茉莉花》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等等。这类民歌大多是故事情节较完整,内容较丰富的作品,采用单乐段曲调,实际上已初具叙事性的特点。当它发展到与表演相结合,在艺术形式得到进一步加工完善时,就可以从曲艺音乐的曲牌和常用腔调中,窥视到带有源于民歌的明显痕迹。

二、民歌与民族器乐的密切关系

在我国的民族器乐曲中,也有许多直接来自民歌,或者根据民歌加以不同的变化加工而成的,北方鼓吹乐之所以叫作“吹歌”,也就是说明了这样的事实。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流传很广,在许多的民间器乐合奏中都被吸引作为曲牌;有的器乐曲在吸收民歌素材后,不同程度地加以变化和发展,如《江河水》;再如,我国古老的琴曲,在古代时都是由民歌演唱变为演奏的,所以大多能唱。从宋代姜百石的乐谱到现在还在演奏的古琴曲《阳光三叠》《关山月》等,都可以看到古代民歌的痕迹。

三、民歌对戏曲音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许多地方剧种的音乐就是在各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从湖南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湖南花鼓戏、民歌滩簧发展而成的沪剧等等。戏曲音乐、曲艺音乐以及器乐曲的不断发展,又给民歌以积极的影响,戏曲、曲艺有复杂的剧情,器乐的音乐表现力和音域音色等特点,更加丰富了民歌的题材内容、戏曲音乐唱腔的规整性、旋律变化手法的多样性等等也都使民歌很大程度上得以提高和发展。民歌与民族音乐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职业艺人和文人的创作。

■中国民歌的创作和传承

一、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加工、提炼。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传播者凭借唱奏,学习者凭借听觉和记忆。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造成了民间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为集体加工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世代流传的民间音乐日臻完美。

二、唱歌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少数民族在生活劳动、娱乐社交都伴随着歌唱。比如生活在北方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放牧时唱歌、婚礼时唱歌、表达情感时唱歌、思乡时唱歌;此外,音乐活动也发生在他们竞技、祭祀祖先的活动中。另外,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墟”、苗族的“游方”、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敖包会”、回族的“花儿”等等。

三、我国的民歌丰富多彩,风格各异

民歌有些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有些是按照民族生活习性来划分的、有些则是按照文化传统来划分。人文地貌也决定着民歌的风格——藏族民歌开阔、嘹亮,蒙古族民歌舒展、奔放,朝鲜族民歌优美、富舞蹈性,彝族民歌流畅、欢快,东北民歌诙谐、泼辣,广东民歌精巧、委婉,山东民歌生动、质朴,江苏民歌清新,轻柔……

四、我国民歌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古以来“习为歌唱”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传播方式多种多样,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从四五岁便开始学歌,父母首先传授,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启蒙教育,从歌唱中学习生活常识、自然知识等。有的民族还形成力量教授传统民歌的固定教学体制,其传授方式为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比如侗族儿童从六七岁就被组织在歌班中由歌师傅教唱民歌,一年四季无论农闲农忙,每晚都到歌班向歌师傅学歌。侗族这种启蒙式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儿童从小接受知识,使民族歌曲从儿童时代就打下了基础,有利于民族音乐的生存与传播。

■发展、创新的中国民歌

近年来,民歌大放异彩。如原声黄河、中国南北民族擂台赛、西部频道举办的民歌电视大赛等等,都是一场场民歌盛宴。信天游的高亢嘹亮、侗族大歌的美妙和声、天琴弹唱的天籁之声、雪域高原的撼人歌舞、蒙古族长调的辽阔“呼麦”;神奇朴实的阿宝高入云霄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83岁柴根老人青春的歌喉、“黄四姐”甜蜜淳朴的对唱、“嘎达梅林”富有现代气息的新版演绎、“木卡姆”歌手们摇鼓呐唱的心声……让人真正的热血沸腾,荡气回肠。特别是西部频道举办的民歌大赛,让当今被高科技拼凑的MTV迷乱了眼睛、被昙花一现的排行榜歌曲塞满了耳朵的人们真正开了眼界!让没有到过民族地区的,不了解民族音乐的人们大吃一惊……世上还有这般动听的音乐,面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各族民歌,我们的国民真是牙牙学语的婴幼儿!

■音乐教育中的民歌传承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句话是中国音乐教育学会会长谢嘉幸提出的,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因为“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不仅要会唱,而且还要把它发扬光大。对于音乐教育者来说,也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大事。

二、回归原生态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把目光投向黄土高坡、雪域边境、辽阔草原、江南水乡……这种回归原生态的膜拜,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觉醒和发展的“原动力”。正如作曲家徐沛东说:“民歌电视大赛就是一种高科技的采风方式,把一辈子走不完的地方,听不着的民族音乐通过电视呈现给了我们。”又如中央电视台每两年举行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就专门设置了原生态演唱组,有来自草原的吉祥三宝干净质朴的原生态气息、有“东方小夜曲”之称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还有优美的“蝉之声组合”……这些都是回归原生态的最好展示。

三、组织编写完全具有个性色彩的乡土教材。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我认为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给予地方、学校教材15%~20%的乡土篇幅自主权外,地方、民族音乐丰富的地区可单独再组织编写完全具有个性色彩的乡土教材,是一个切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一大举措。对于中国民歌的教育与发展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和本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大好机会,也是最能激发同学们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就如我们云南,就是民歌的海洋,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学生收集、收看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歌,比如红河的民歌《海菜腔》、弥渡的民歌《放羊调》等等,指导同学们或学,或录音,或记谱,以拓宽学生的民歌知识面;同时在已出版的民歌中选出较优秀的民歌,如《猜调》 《小河淌水》 《放马山歌》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来学习,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感受创作歌曲与原生态歌曲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另外还学习和欣赏近几年的本土原创民歌如《彩云之南》 《长街宴》 《夜月》 《烧豆腐香》等等,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分析,使他们逐步了解本地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更加热爱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当然,在传承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现代化”的创作和演唱,但一定要保留一份“原版”,这非常重要但又非常艰难。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借鉴民歌的优秀传统中,找出民歌音乐艺术创作上的特殊规律,使得民歌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广泛地流传在人民群众中,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

如果这般,我坚信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民歌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中国民歌民族音乐民歌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