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指南》精神下美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2017-04-18杨桂玲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指南美的美术

杨桂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04-01

美术是儿童的一种语言,是儿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独特方式。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愿意,甚至是喜欢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用“涂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如何在《指南》的精神下组织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我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1.以新激趣。幼兒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新奇的东西往往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

2.以美激趣。“美”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更具有优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幼儿的审美意识、审美需要和审美潜能,让他们体验美的感受,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3.以趣唤趣。游戏、故事都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把美术活动的内容设计成故事情节或游戏形式,使幼儿在趣味盎然中唤发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注重感知与体验,丰富创作源泉。

1.利用多彩的自然环境

《指南》的教育建议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但能够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收集创作素材,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判断能力。

2.投放相关的主题素材

围绕活动主题收集相关的实物、图片、幻灯片、影视作品等,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注意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新奇、细微的变化。

3.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指南》中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出示与主题相关的各类优秀艺术作品。出示的作品要广泛,可以从古到今,从东到西;还要注意选取贴近生活、幼儿易理解、感兴趣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对幼儿进行激发感染,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冲动,产生创作欲望,使他们不仅在欣赏佳作中接受了美的熏陶,扩大了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其自身的创作积极性,引发联想,开启了创造之门。

4.借用优秀的文学作品

幼儿的想象力极为丰富,他们认为世界万物皆有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化,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笔者经常收集一些儿歌、故事、散文、歌曲等文艺类作品,并且给幼儿朗诵、讲解,然后再通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创作。

三、运用多元的活动材料,支持幼儿艺术的表现与创造。

1.活动材料多样化。为幼儿准备的活动材料要多种多样,才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面对不同的活动材料,幼儿会产生不同的想象,也就会引发不同的创造。

2.活动材料多层次。幼儿的智力因素和教养方式不尽相同,以致现有的发展水平就不一样。活动目标一刀切,就会造成“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现象,因此,投放活动材料还需多层次,以供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

四、把握欣赏与评价环节,提升幼儿创作水平。

1.作品解读法。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首要作用在于体会儿童图画的内涵,解读儿童的心灵,以此来调整下一步教育的内容、方向、方式和方法。教师以启发、提示、引导、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以此作为理解作品、解读心灵的重要途径,避免以个人的理解和喜好作为评判的标准。

2.过程助推法。教师的评价应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它能够为孩子打开一扇窗,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来自由发挥。注重幼儿对活动过程参与、创造的积极性,而不要指向活动的结果。

3.同伴交流评价法。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幼儿作品,或者用幼儿的作品布置班级环境。教师鼓励幼儿同伴间相互观察,交流作品内容,相互评价,可以起到很好的模仿学习的作用。

幼儿的作品稚拙、天真、清新、真实,真所谓“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甚至是许多艺术大师追求的境界。在这几年的幼儿美术活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与表现,不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活动的着眼点,应放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上。孩子们不可能个个都成长为艺术家,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才是幼儿园美术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国家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15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指南美的美术
美术篇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指南数读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