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茶之“和”

2017-04-18汪小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佛家茶道真善美

汪小琳

【摘要】中华茶文化中的“茶道”,早在唐代就出现了。然而,关于茶道,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各自都有自己的解说。本文结合儒家,佛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从茶人之和,茶禅之和,茶道之和来探讨中国茶之“和”,在感受中国茶之魅力的同时,也深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茶 茶文化 和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31-02

一、儒家:茶人之“和”

儒家思想是在中国历史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讲究中庸和谐,追求人格完善,重视道德教化和人格理想的建设。儒家茶人在饮茶的过程中将具有灵性的茶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认为通过品茗过程会促进人格修养的完善,整个品茗过程就是自我反省,陶冶心志、修炼品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茶与人之和则被道德高尚之人体现的淋漓尽致。茶圣陆羽在《茶经》的第一章就写明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思是饮茶对自重操行和崇尚清廉俭德之人最为适宜。唐代诗人韦应物赞颂茶“洁性不可污”,表明茶又具有高洁的品质。茶又是君子之饮,司马光曾把茶比作君子:“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陈;茶欲重,墨欲轻,如君子、小人不同。”人们借茶抒情,以茶阐理,表达价值取向,它使人淡泊名利,在平淡中找到人生的价值。

茶与人之“和”在诗中也诊释得淋漓尽致:你看泡茶,“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这正是儒家中和之美的体现;你看待客之道,讲究的是“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这正是儒家明伦之礼的体现;你看饮茶过程,“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这正是儒家谦和之礼的体现;你看品茗环境与心境,追求的是“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此则刚好是儒家俭德之行的体现。

三、佛家:茶禅之“和”

以茶参禅,提倡“茶禅一味”,强调的是茶性、茶味、茶品、茶缘、茶情、茶心、茶境,是茶蕴涵着的文化心态、人文意识、审美情趣和茶禅境界。

茶性即佛性。“佛性四谛:苦、集、灭、道,以苦为首,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②”茶性也苦,以清苦为美。茶的饮用之美在于口感。饮茶的最佳口感,多以为“清苦”。“清”,即明、净、洁、纯、和、清和明净、纯洁秀美;“苦”,即味、良、甘、美;甘美良味之謂“苦”。陆羽说:“其味苦而不甘,奔也;甘而不苦,授也;嚷苦咽甘,茶也。③”茶“吸苦咽甘”的食用性审美属性,使人感到好茶入口时有清苦之味,而咽下时却生甘甜之美。

茶,以苦为美,与佛性之“苦”是完全相通的,这即是“茶禅之和”。

四、道家:茶道之“天人合一”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虚静自然”、“无为而治”,其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要服从自然,如果人要在自然中“长生久视”就必须修道,而修道的途径是“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而茶正是吸取了天地之精气的自然之物,符合道家“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茶开始进入道家的生活,是因为饮之可以“轻身换骨、羽化成仙”。道家的很注重修养之道,要“养气”“养神”“养形”,达到“虚静无欲”“专气至柔”的状态,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望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天乐”的境界。茶的自然本性中含有“静、虚、清、淡”的一面,因此成为道家的修身养性之物,也与道家的精神相结合起来。

五、结论

中华茶业,历史悠久;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和”是中华茶文化的灵魂,“和”的精神贯彻于整个中华茶文化的肌体与魂魄之中。“和”的内在本质,就是“真善美”真善美,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审美准则与人生境界。在中国,“真善美”代表着中国三大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儒家尚“善”,道家尚“真”,释家尚“美”,儒道佛三教合流,“真善美”就成为中国人共同追求的理想完美人格。

“儒释道三家在茶道中都是以和为哲学基础”。“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不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茶人都是在借茶悟道。儒家茶人在茶中去领悟人生理念,道家借茶去体会“天人合一”的玄机,而佛家甚至认为茶禅一味,认为禅与茶通。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人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准的不断提升。以“和”为灵魂的中华茶文化,恰好可以满足现代人类的精神需求与心态追求,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和”的文明,就是茶文化的伦理之和。

参考文献:

[1]蔡镇楚,曹文成,陈晓阳著.茶祖神农[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香白.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农业考古[J].1992(4)

[3]陈虹编著.中国茶道[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佛家茶道真善美
寻迹万里茶道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茶道六百年》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