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影响研究

2017-04-18阿米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

【摘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倾向,社会态度是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直接反映。从西藏大学生亲社会态度调查研究的结论看,亲社会态度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征。但总体而言,社会冷淡感增强特征明显。为从根本上缓解这一问题,应多途径切入,建立以感恩教育、幸福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亲社会教育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亲社会态度 社会冷淡感 感恩教育 幸福观教育

【课题项目】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影响研究—以西藏自治区大学生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25-01

大学生亲社会态度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建立怎样的亲社会态度,对于他们个人的健康生活、职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亲社会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问题,探求解决之道,此种研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特点。本文即结合对西藏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综合调研,对相關问题进行思考、研究。

一、大学生亲社会态度养成的重要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讲,人是社会关系的人,人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完成,由此构成了人的根本属性即社会性。大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社会完成情况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意义重大。培养他们进入社会、关心社会的品格理应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而言,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养成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个人而言,大学生亲社会态度是大学生积极人生观的体现,也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

当前,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学生学习兴趣冷淡,沉浸于网络游戏之中不可自拔;学生热衷于搞关系,拉帮结派,将大学教育精神庸俗化;各种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校园暴力事件。诸如此类的问题,涌现于高校校园,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教育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前不久,北大中文老教授钱理群先生发文指出,中国高校已经沦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加工厂,大学精神渐行渐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专注的焦点更多地聚焦于情绪化、利己化的方面,对于个体融入社会的责任意识等问题则不予关注,社会对于他们而言,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符号,而不再具有现实的切己意义。在这种格局下,个人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矛盾关系的对立问题,个人潜能遭到极大压抑。“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探析大学生积极社会态度培养路径,唤醒其自身的自然中的"沉睡着的"潜能本质,引导其正面地看待事物、更积极向上地处理问题,使其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以期更好地为个人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1]

2.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培养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方向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的社会态度和社会立场对于未来社会建设的质量而言,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而言,意义重大。试想,如果今天的大学生普遍对社会缺乏关注热情,缺乏人际情感,甚至对社会抱有仇视态度,在这样的情绪下构成的人类社会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和谐的充满活力的社会呢?

二、大学生亲社会态度调查研究

笔者以新修订的《亲社会行为测量问卷》为主要工具,选取古斯塔沃·卡洛在《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量发展》中采用过的问卷,结合西藏实际进行修改后使用。并随机抽取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预测,验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之后分别在西藏大学、藏医学院、农牧学院随机抽取300人进行测试。目的在于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亲社会态度和行为倾向,是否受到参考群体的影响。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参考群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群体规范性影响和信息影响。

①参考群体中的归属群体对大学生亲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A.归属群体对大学生态度及行为的规范性影响

B.归属群体对大学生态度及行为的信息性影响

②参考群体中的非归属群体对大学生亲社会态度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A.非归属群体对大学生态度及行为的规范性影响

B.非归属群体对大学生态度及行为的信息性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无论归属群体还是非归属群体,都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态度产生影响,但相对于非归属群体而言,归属群体对于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鲜明。而分析归属群体对于大学生社会态度影响的具体方面,主要包括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方面,随着归属群体对于社会的整体态度而变化,大学生的社会倾向也会产生明显地变化。而归属群体对于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影响途径,则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倾向产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他学者对于大学生社会态度形成的分析,对于本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陈抗抗的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态度整体水平较为消极;(2)在性别上,女大学生社会态度总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在生源地上,农村与城镇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年级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归因因子、相对剥夺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上,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会不公平感因子上,文科类和艺术类大学生显著高于理科类,文科类和艺术类大学生间不显著;在人际信任因子上,艺术类大学生显著低于理科类大学生,其余专业大学生间不显著;在相对剥夺感因子上,艺术类大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类、理科类大学生,文科类与理科类大学生之间不显著。”[2]陈抗抗的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出大学生对于社会态度层次性差异,对于我们分析大学生社会态度问题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态度的培养,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多途径介入,以综合优势提升教育效果。笔者结合对西藏地区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调查研究结论,认为应从以下两个途径入手,切实提高大学生亲社会态度的培养。

1.多途径构建大学生成长的健康文化平台

课堂学习、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环境等对于大学生而言,都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高校有责任加强对于哲学学习场所的教育和引导,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的受教育环境。

2.强化问题分析,帮助大学生形成辩证的社会观

当今社会,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帮助大学生科学分析这些问题,以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其中,重在帮助大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各种问题,首先把握住问题的本质;然后,需要建立辩证发展的观点,建立起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社会观。

参考文献:

[1]潘晶芳.新阶段大学生积极社会态度培养路径探究[J].理论观察.2013年(4).

[2]陈抗.大学生社会态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4).

作者简介:

阿米拉(1981.8-),女,回族,西藏拉萨人,本科,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感恩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浅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探析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