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考论述文客观题的答题技巧

2017-04-18欧阳瑛马香梅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12期
关键词:题干陷阱原文

欧阳瑛+马香梅

高考论述类文本可以说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历年所选用的论述类文本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一般来说,尽管论述文在某些术语和专业知识的阅读理解上会有些障碍,但高考对论述文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其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检索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自从2016年广东高考采用全国卷以来,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与往年高考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由原来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兼有的考查形式变成了单纯的客观题,题目由4道减为3道,分值也由原来的16分变成了9分。虽然考题形式和分值有所变化,但考查目的和能力要求依旧还是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

因此,解读论述文的客观题时,学生除了能够运用论述文的文体知识通读文本,对论述文本的结构、思路、大意了然于心之外,还需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中快速准确高效地解答论述文的客观题。现依据笔者多年来的备考经验,就论述文客观题的解答思路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明了转述方式

学生除了要明了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的特征之外,还应懂得语言转述的具體方式。论述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客观题中,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都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但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依据题干的要求,做出明确的判断。所以,了解转述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去伪存真、确定选项的重要前提。现就此问题谈谈命题者设置选项常用的三种转述方式:

1. 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定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006年全国卷第6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选项转述为:“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这是一个典型的概括性转述。要判断它正确与否,要看转述中传达的两个信息是否正确:⑴大运河是否连结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⑵大运河能否算得上是连结这几个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原文的确列举了大运河流经的几个古文化区域,是不是“桥梁和纽带”原文没有明说,但从原文看这两个词用以概括大运河在贯通文化区域中的作用也是恰当的。因此,这个转述是正确的。

2. 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选项转述为:“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这是典型的具体式转述。选项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来解说了“悲剧”的形式,“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追求爱情自由”代表“真、善、新”的社会力量,在与“假、恶、旧”的封建势力冲突中失败,最终“双双殉情化为蝴蝶”。不难看出,这个转述可以看成是用事实来论证“悲剧”的一个例子,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命题者命题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原文的意思。

3. 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种说法”。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的互换等等。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恰当,可以利用句式变换的一些知识,方法来帮助解题。学生要特别注意那些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需要细致辨析,不可盲目认同;而那些变换了说法和表达方式且在原文中相应语句对应的选项,却不能轻易否定。毕竟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还是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2015年全国课标卷I第2题D项对应的原文是:“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选项转述为:“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这个转述实质上就是由上面那段文字转述而来,只是将原文“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变换“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提供了技术条件。”仅仅是句式变换了一下而已,语意丝毫未变,完全符合原文的表述,是正确选项。

二、辨识陷阱类别

全国卷论述文阅读都是客观题,题目中凡是不符合题意和原文的选项都是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推断有误,都是命题者设置“虚假信息”的陷阱,所以学生在解答客观题时首先要能够辨识命题陷阱。一般论述文客观题常设的陷阱有:

1. 偷换概念

故意将选项中的重要概念予以错误解读,乍看与原文一样,但仔细推敲琢磨,却并非一回事。2016全国统一卷第1题D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据原文第1段“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可知,是“卜辞资料”印证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属于偷换了概念。

2. 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2014年课标卷Ⅱ第3题B项“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原文第3段有“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者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的表述,可见选项的主体应该是“各个行会”。

3. 无中生有

即原文中无此论断而主观臆测,导致选项的分析与原文的论断出现偏颇,甚至风马牛不相及。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第1题A项“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比較原文第2段的表述“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的”可知,此选项于文无据,文中只说明“典”是宋代形成和发展的。

4. 故意扩大或缩小

这种选项往往不是原文的真实表述,而是夸大或缩小某种作用、程度和范围。2016全国统一卷第2题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据原文第4段“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可知,命题者故意将“旧史学”的修饰语“一切经不住史证的”删除,导致“旧史学”的范围扩大。

5. 断章取义

指选项概括原文内容不全面,并据此曲解文意,妄下结论,得出一个错误的论断。2015年四川卷第1题C项“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而原文第2段只说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完全是命题者曲解文意的错误推断。

6. 混淆已然与未然

命题者有意将文本中“未然”“将然”或推向的结果,说成“已然”的结果。即有意将原文中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已经发生。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5题B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就是将文本第1段“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这种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说成了既成的事实。

7. 混淆或然与必然

命题者有意将文本中“或然”或可能的结果,说成“必然”的结果。即有意将原文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必然发生。2014年安徽卷第3题B项“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就是把原文第3段“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中的“可能”表示的或然状态说成“势必”的必然状态。

8. 混淆肯定与否定

即命题者在选项转述时故意用一些具有否定意味的词语或变换句式的形式来改变原文的肯定或否定判断。2014年全国课标卷Ⅰ第4题C项“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原文第4段结尾“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肯定了“人们”是可以“获得悲剧感”的,选项却故意否定。

9. 强加因果

即将原文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说成是因果关系。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第2题A项“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而原文是“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原句中“召唤结构”与“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三、定位检索信息

论述文阅读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文本中,我们完全可以凭借客观题中各选项提示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1. 明确题干指向

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明确题干的“指向”,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知道命题者设题的角度和考查方向,每一道客观题的题干都包含了许多有效的答题指向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确定答题区间和正确选项既是一种提示,也是一种限制。

①审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选项还是“错误”选项,是选择“符合”原文选项还是“不符合”原文选项。全国卷的论述文客观题都是单选题,因此,学生在确定某一个选项的过程,实际上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所以在审题时务必要明确“排除”的依据。

②审清题干筛选信息的标准或依据。学生要关注题干中“表现”“原因”“结果”“观点”“性质”“主旨”“思路”等关键词,正确选项不仅要符合原文表述,还要符合题干要求。如果学生只看是否符合原文,而忽略题干要求,就有可能出现“选”非所答的问题。

③审清题干提示的信息检索区间。有的题目并未关涉全文,它只是针对文本的某一个段落或某几个段落设题,解答时只需关注题干相关涉的段落即可。此类题目往往有关键词提示本题的信息检索区间,因此,学生在整体阅读时如果能够根据题干中“关键词”的提示快速精准 “定位”,确定与本题相关的段落、语句,无疑会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答题的准确率。

④审清题干的命题特点。一般情况,不同的题型,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也有所差别,学生在审题时如能注意命题特点与“陷阱”的某种联系,就能快速发现错误选项,准确答题。譬如“理解概念題”,常用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扩大或缩小范围等陷阱命题;“理解句子题”则喜用曲解文意、混淆肯定与否定、混淆已然与未然、混淆或然与必然、加深或减轻程度等陷阱命题;“筛选信息、理解文意题”爱用偷换对象、无中生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等陷阱命题;“推断题”由前提和结论组成,学生要注意前提是原文的内容,结论是由前提推断出来的。只要前提正确,即使结论不是原文的表述也是正确的。所以命题者设题时往往用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将可能当肯定、加深或减轻程度等陷阱命题。

2. 强化文本意识

一般论述文的阅读,无论是理解层次的还是分析综合层级的,解读必须依照文本,客观题的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确定选项信息来源的“源头”,然后将选项的表述和原文结合起来,两者对照,确保选项判断的准确性。

①区间对应意识。即选项的内容,必须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关段落或语句。

②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对应意识。判断选项是否正确的依据是文本,所以,学生在解答客观题时必须将选项表述与其对应的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区别异同,做出判断。

③原文与引文的对应意识。作者在论述文中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时往往会引述他人的观点看法加以佐证,故学生在阅读时要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的对应关系,把握作者引用的目的和二者之间的异同。

3. 锁定答题区间

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语、文本的照应词语确定与选项对应的照应句。有的题干有明确的阅读区间,学生可以直接锁定答题区域;有的题干却毫无提示,这时学生需要把题干中有引号标明的词语或其他关键词,在文本中找到他最先出现的段落,然后以此为中心,上下检索,确定信息区。与选项对应的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但亦有分散在互相补充的几个段落或层次。学生需要仔细分析比较,然后据此确定相应的答题区域。

四、比较原文选项

在框定的阅读语区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句,比较选项和照应句,看是否有表述差异。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分析的重要信息就是指题目选项中所涉及的,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改头换面,有所转换,或者是故意设计陷阱,所以,学生必须熟悉命题者设置陷阱的规律,检索出选项中命题者作为干扰和迷惑的虚假信息,然后排除干扰,不为所惑,才能对客观题选项的正误做出快速而又准确的判断。具体而言,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

1. 比较逻辑关系的变化

论述文在论述某一论题时,必须阐明不同概念、论断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因果、条件、转折、主次、总分等。比较选项和原文时,要特别留意命题者在选项中是否故意混淆或颠倒了原文的某种逻辑关系。2015年四川卷第2题A项“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与之对应的原文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原文并无“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的前提,可见此前提条件是命题者故意添加的。

2. 比较语言分寸的变化

论述文在阐述观点时,要求语言严谨,其褒贬好恶必须旗帜鲜明,不可含糊,故其在一些时态、程度、范围、语气等方面的表达上力求恰当准确。常见的表示分寸的词语有表时间先后的“目前、有时、将会、在……时、当……时、某时、某年”等;表范围大小、数量多少的“一些、有些、几乎、全部、全不、全都、所有、普遍、绝大多数、除……之外、到……为止”等;表程度深浅、质量好坏的“更、更加、尤其、最”等;表推测或肯定“也许、或许、可能、大约、大概、已经、不一定、不可能、一定、必定”等。学生在比较选项与原文时,应高度关注这些表示语言分寸的词语的变化,以免落入命题者的陷阱。2013年山东卷第2题D项“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原文第4段是“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却“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显然,命题者有意将原文表推测的“似是”变成了“现实”。

3. 比较论断成立的依据

论述文的论断一般都是在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缺少了某些特定的条件,有的论断可能无法成立。辨析选项是否符合原文表述,不仅要看主要论断是否一致,还需特别留意选项在转述原文时,是否有遗漏、更改或增加了某项前提。2012年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是人与自然不再对立”,其对应的第1段原文是“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原文用“不管”来阐明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无条件的,不会因外部条件而改变结果。选项在转述时却变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的必要条件就能实现“人与自然不再对立”的结论,从而改变了原文结论成立的依据,也改变了原来的结论。

五、选项复位验证

选项的确认不是凭空进行的,是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与选项进行对比、辨异,用超人的语文智慧识破并躲过了命题人设置选项的种种陷阱,最终才做出的判断。所以,确定客观题的选项后,还应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词义连贯,意思准确即为正确。

总之,论述文客观题在设置正确选项时,往往运用“似非而是”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远离”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相符。为达到相应的效果,往往在变换句式时运用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这种合理的省略、调序、增添、替换、归纳或发散就是正确的表达式。

这是考生应该了解掌握的正确表达式,它代表的是合乎逻辑的正确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必须回顾复习相关的语言学、语用学知识,面对文本能准确转换,以期自如应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关注“陷阱”的设置方式上,需知所有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都将成为考生失分的陷阱。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高考真题中学”,“在专项训练中学”,经由经验、探究来学习。一旦学生真正形成准确、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正确转换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述类文章阅读得高分甚至满分是不难的。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题干陷阱原文
数字算式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陷阱
陷阱2
陷阱1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甜蜜的陷阱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