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时尚消费中环保概念推广的多元化

2017-04-17

湖南包装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尚服装设计师

徐 慧 董 芳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 )

论时尚消费中环保概念推广的多元化

徐 慧 董 芳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 )

时尚“推陈出新”的本质和“消费主义设计”的推动导致了时尚产品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和生产过程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何让时尚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如何让时尚消费变得更理性,环保概念的介入将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然而,对于环保的单一宣传和探索显然不能有效切实地解决这个问题。让时尚消费变得真正“环保”起来首先应该从消费入手,让生产和设计配合消费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一方面将环保概念植入消费,另一方面在生产和设计上进行各种探索和推广,用相关的系列产品加以呈现,让环保的概念更加切实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让“环保”在时尚产业不再是一个口号或者一个概念,转变为真正的时尚消费活动。

时尚消费;环保;多元化

20世纪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催生了“环保”这一概念。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存环境正朝着一个日趋恶化的方向发展时,环保已深入公众意识,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时尚业。

1 与环保背道而驰的时尚消费

事实上,“对于时尚物品消费的追逐一直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的”[1]。的确,时尚的潮流在以季节为期限变化,随之相应改变的便是时尚的审美,然后在相关的时尚产品如衣服、鞋帽、饰品等上得以体现。时尚“推陈出新”的本质迫使时尚产品从颜色、材质到款式、工艺不断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最本源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更,导致所有与此相关的产品都不断被要求快速更新,小到手机、手表、笔记本等各种时尚电子产品,大到室内装饰、建筑风格等等。Zara、HM、C&A这些超级全球化连锁经营的大品牌让“廉价的高级时尚”概念深入人心,使得时尚的生命变得比任何时期都要短暂,而这种快速时尚消费的倡导同样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其他产品的选购,比如说家用电器,日用品等等[2]。然而这种光芒下却掩盖着令人不安的现实:堆积如山的库存和根本来不及处理的垃圾让地球不堪重负。如此看来,让时尚变得环保有着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让时尚真正地环保起来,仅仅靠设计一件环保产品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举措是改变消费者对于时尚消费的态度,让他们觉得环保就是时尚,让这种涵含着更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责任感的时尚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改变普通消费者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态度,影响其对时尚的理解和诉求。如果大家都觉得Recycle(再循环), Reduce(减少消耗)和Reuse(重新利用)是很“Fashion”(时尚)的事情,这样才会改变当前的消费理念,从而让消费的诉求来改变设计和生产的导向。

不过,从时尚生产者的角度上来思考,却很难搭建这样的理想平台。试想如果把“Slow is fashion”(放慢节奏是时尚)植入到消费中,那么消费者购买服饰的周期有可能从一个月两件变成一年两件。其结果不言而喻——服饰产业链上很多公司都会倒闭。如此看来,推动时尚潮流的那些国际品牌大鳄们会真的把这个口号进行到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种概念仅仅作为噱头被主流设计师和时尚媒体借以推动新阶段性的时尚潮流而已。2007年5月份VOGUE就曾经倡导过时装的潮流不应该是short-term(短期)应该能够持续multiple seasons(多个季节)。但与此同时,VOGUE却在不停地扩充其版面和副刊,为的不是让时尚变慢,而是让时尚的潮流来得更凶猛更迅速。很多服装设计师也适时地推出环保设计的系列来吸引观众的热情。英国的时尚教父Alexander Macqueen(亚历山大·麦昆 )在2009年的Ready-to-wear秀上运用的塑料袋和各种废弃的装饰品都是定制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于当前环境恶化的思考和对于“Reuse”(重新利用)这一环保手段的探索,但其最本源的目的却是为了迎合“The new black”(暗喻突然的流行但仅仅是流行,没有很长时间的持续性)的国际时尚潮流,让Alexander Macquee的奇幻时尚再一次夺人眼球。

2 时尚产品消费的本质与环保概念的有机植入

2.1 时尚产品消费的本质

时尚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而不直接源于基本地生理需求。比如,女性消费者热衷购买各种名牌服饰,男性消费者则喜欢更换不同的腕表、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从本质上说,这些消费行为远远超出了适应气候变化、保护身体健康、确保准时作息的目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浪费型文化”[3]已渐入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骨髓。随着战后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消费市场变得富足且多元化,生产厂商不断地加快新潮产品的更替以刺激消费,“消费主义设计”变成了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原动力。进入21世纪后,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让全球化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时尚潮流的变化更替也随之变得更加频繁。时尚产品的消费是大众消费中最感性的消费,其本质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形态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表现为思想和精神上的一种诉求,如LV代表着财富、中产阶级,PRADA则是事业成功的白领,干练的企业高官的符号。大众对于这种物质背后的非物质形态的追随和模仿创造了各种时尚消费。于是,时尚产品的推广与销售在现代社会不仅仅停留在关注产品的本身,更侧重于对与之相匹配的流行生活方式的倡导。精神层面消费观念的导入更能够让消费者在时尚产品消费上保持其忠诚度。

时尚产品消费的这种特性让环保概念的推广有了很大的可能,如果环保能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消费文化,就可以有效地改变消费的物质内容。现代的时尚消费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时尚产品的设计需基于对消费形态和消费心理的研究上,从消费心理上植入环保的概念,会直接作用于生产和销售。而显然单纯地依靠生产企业的“良知”来推广这种生活方式是不现实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会更加积极和有效。

2.2 环保时尚概念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推广

欧美发达国家的不少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在上世纪末就开始了对于环保时尚的研究和推广,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发展到今天这种时尚概念已经开始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报告显示:80%的加拿大消费者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愿意多支付10%的价钱,而在欧洲也有40%的人愿意多付钱购买带有环保标志的纺织服装产品。英国广播公司BBC赞助的一个栏目Thread[4]就是这样一个围绕着sustainable(可持续发展),eco(生态学)和ethical fashion(合乎道德伦理的时尚)的主题所设立的公益性推广栏目,其子栏目Re-style(重新设计样式)是教授如何用自己的旧衣服来DIY新服装的。此栏目中的Paula Kirkwood(来自于TRAIDremade这个慈善组织所赞助的一个从事回收利用时尚品设计的服装设计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指导BBC 广播电台的DJ Max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的衣服改成吊带衫,并且把改造的每个步骤拍成照片附上说明放在网站上做推广,简单易学且有很强的操作实用性。

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在2008年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时尚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le fashion),设置了相关的学科,并且在这个方面与众多企业和组织团体横向联合,做深度的研究和推广活动。英国时装协会在6年前也设立了名为Estethica一个公益性的展区,它为出色的环保时尚设计个体和组织在顶级的世界时尚舞台上提供了一席之地,为环保时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欧美很多国家地区的SwappingShop(交换商店)和各种Swapping Event(交换活动)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这给服装以及更广泛的废旧物品提供了一个being sustainable(循环利用)的平台。在服装的swapping event(交换活动)上面,参与者都会拿出自己不喜欢准备丢弃的衣服,先递交到组织方,然后由组织方把这些衣服统一整理、熨烫、出样摆放在会场,场地的布置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整体的店铺,这样再请参与者从中挑选他们喜欢的衣服。在此类活动中,绝大多数人都能挑到满意的衣服。最后因各种原因没有被选走的服饰会被捐赠到Charity Shop(慈善商店),等待另一个新生命周期的到来。

2.3 中国本土时尚对环保概念的关注

环看国内,则鲜有机构对此进行推广和研究。作为时尚消费品生产大国的中国,在上个世纪大多工厂或企业都是以贴牌加工生产出口为主,本土的设计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迎合国际时尚潮流让设计的产品更畅销,对于环保的关注度很低。 21世纪随着中国原创设计的崛起,很多独立设计师开始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作为“国民裁缝”的设计师马可创作的“无用”,让我们看到了本土时尚设计对于环保这一主题的思考和深层次的认知。在“无用”的主页上,清楚地记录了她本人对设计师责任的归纳:其一,生态责任。在此马可的观念是,设计师需承担设计的产品对于地球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由此责任感所衍生的设计责任和使命。其二,道德的责任。道德的责任是对于现在的责任,马可认为: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敏感度不仅仅是专业水平的体现,更多是建立在对社会良知的角色承担上。她提出设计师应该是有态度有立场的人,不能做过度的设计刺激人们的欲望引发盲目消费。其三,对于文化的传承。她提出设计师有责任保护、传承和发展文化传统,不要让文化传统仅仅留存在博物馆,应该通过创造让传统得以发展。这些责任不应该仅仅限用于服装设计师,而应该是所有从事创意设计的人们在形成概念和设计产品时候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不论是否能够100%的遵循,但至少能够保证把这个当成准则一点一滴地去改变自己做设计的理念,通过设计把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生态的责任感,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认知渗透到产品,再由产品来引导消费,相信点滴的渗透与坚持必定会让这个社会有所改变。然而,在中国,时尚潮流由前沿扩散到社会各阶层所依赖的主要还是大众媒体,仅仅依赖独立设计师群体的觉知是远远不够的。

3 环保设计理念在生产上的应用

在纺织品服装领域,很多知名的国际品牌在服饰品设计、生产和制作上加强了对sustainable(可持续发展的)和eco-friendly(环境友好)方面的诉求,从服装原材料的选购、服装制作工艺流程、包装方法与销售渠道上考虑到其对于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例如, Eco Jeans by Levi’s采用100% organic cotton(有机棉)作为原材料,运用了环保的工艺流程来制作;Madeby by American Apparel——美国最大的T恤生产工厂,让整个服装的生产工业流程透明,让整个产业链上的工人都得到人性化的待遇,体现了他们颠覆纺织制造业传统的极强的社会责任感;Muji运用回收的纱线做成服装;英国最大的零售商Marks & Spencer4年前建立了sustainable fashion lab(可持续发展的时装实验室),与伦敦服装学院的学生联手,运用从慈善二手店收集来的旧衣服进行重新创作;在欧洲已经享有声誉的环保服饰品牌有:德国科隆的Armedangels、Ajna-Organic fashion、room to roam (可以正反穿着的服装)、Bio Shirt Company;瑞典的Nudie Jeans、法国的KamiOrganic、英国的Pants to Poverty等。这些品牌都在服饰品的可持续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运用不同的手法尽可能地使时尚变得环保起来,例如运用有机的或者是废弃的原材料,让单件服装能穿出多种的款式以扩展其用途等等。

中国作为时尚产业的生产基地,更多地侧重于产业上推进环保的进程。很多纺织品的生产企业在原料和生产上做了不少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比如说天然纤维的开发,大豆丝,牛奶丝面料,竹炭面料,无需染色的彩棉,回收的短棉纤维织造的环保棉,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的涤纶面料等等。但在设计以及概念的推广上却鲜有较大突破,这跟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不无关系,全球80%的服装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素来以全球纺织品加工工厂著称,但却没有一个可以享誉全球的真正的时尚品牌,甚至被冠名为“COPY CAT”。在一个A货漫天飞,知识产权遭到践踏的不健全的时尚市场,本土的设计师很难时刻保持卓越的创造力,只是身心疲惫地在利益的驱使下,使尽浑身解数来让消费者更多更快地购买产品。诚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必经的过程,如同西方的工业革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使得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得到滋生创意的肥沃土壤。但是在环境污染问题肆虐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应该发展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环保设计。不仅仅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和助剂上来被动改良,更需要同时对于上游的设计师和消费者植入环保意识,让消费导向中的环保和生产中的环保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环保理念在整个产业链上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和生产大国--中国,更加迫切地需要这种有机结合。

4 独立设计师对于环保服装设计手法的探索

当前从事环保服装设计的设计师们不再停留在只用废报纸来做条裙子或者是用塑料瓶堆砌一个夸张而滑稽的装饰品上,而是会更多关注有可能影响时尚消费的设计理念或是真正能被运用于工业生产上的成衣设计。对于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环保设计的探索和尝试才是独立设计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可以适用于大众消费的环保设计,让环保不再是一个口号或者一场哗众取宠的秀,让环保的低碳生活与时尚消费有机融合。以下是环保设计的一些探索的现状和成果展示:

4.1 对于“Zero Waste”零浪费设计的探索

此探索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料(边角余料)的设计思考[4]。在服装生产加工过程中,裁床上15%左右的面料会成为边角料,这些面料会被作为废品丢弃,仅在欧洲和美国每年废弃的面料高达10万吨。由此可见,如何利用这些废料进行设计和生产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2008年在英国Kingston University攻读硕士学位时,笔者对中国小型成衣工厂的边角余料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制作成完整的成品服装(图1);另一方面则是开发不会产生边角余料的款式,在此方面欧洲的设计师贡献颇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助理教授Timo Rissane[5],他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剪裁方法,让整件衣服的版型如拼图一样完整地接合在一起,尽管制作出来的款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探索依旧具有非常高的商业潜在价值。

图1 笔者2008年采集工厂边角料创作的作品之一

4.2 对于二手服装改造的设计探索

对于回收的二手服装进行裁剪和改制让陈旧的款式变得时尚起来。这种手法已经被国际众多独立设计师运用过,且有些已经成为成熟的设计师品牌。但是这种改造的空间很大。二手服装可以改制成服装也可以改制成配饰或者是家庭软装等等[6]。这种设计的手法非常适合独立设计师,很难运用于工业生产上。

4.3 对于一衣多穿的设计手法的探索

用设计的手段来增加服装穿着时所呈现的样式,通过呈现款式的增加来增加单款服装的利用率。早在1990年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就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仅通过在一块正方形的面料上挖的不同的洞,来使面料可以在穿着者身上构建多种不同的样式。这一创意启发了同时代对于服装设计的各种可能性的思考,也启发了“一衣多穿”的概念设计。在这个领域擅长解构的日本设计师做了各种尝试。从服装结构上构建一衣多穿的款式仍有很大的发掘和研究空间,且这种设计适用于工业化成衣生产。(图2)

5 结束语

图2 基于“零浪费”的一衣多穿作品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时尚环保这个问题,倡导环保的消费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通过企业、设计师、各界社会团体的推广让环保时尚概念植入人们的心中,让其演变为潜移默化的消费行为导向;另一方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选择(环保材料制作的产品、运用环保概念设计的产品、swapping shop和Charity shop销售的产品等等),不再让单一的传统成衣生产消费占主导地位,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时尚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1]Kate Fletcher. Sustainable Fashion and Textiles[M] .London: Earthscan. 2008, 65.

[2]阳丰.“包与不包”之间-论适度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度”[J].湖南包装,2016,31(4):42-44.

[3]美瑞兹曼著,王栩宁等译.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2-333.

[4]陈晓穗.“零料设计”,零浪费创建环保时尚-面对环保,服装设计师能做些什么[J].美术观察,2012(5):66-67.

[5]Timo. R. & Holly. M. (2016) Zero Waste Fashion Design, New York, Bloomsbury.

[6]甜田.环保服装的加减法—创新与再生的博弈[J]. ART AND DESIGN,2012,(03):107-108.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编号:16C0030)。

徐慧(1977-),女,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E-m ail:105809297@qq.com

2017-02-28

猜你喜欢

时尚服装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让人心碎的服装
设计师访谈
设计师的存在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