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蹲点报道用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

2017-04-17王远柏

当代贵州 2016年48期
关键词:九寨绣品侗族

王远柏

12月1日,冬日暖阳下的锦屏县平秋镇平秋村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上午9时,村民陈显月准时来到位于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馆内的九寨北侗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上班。

车间里,大家飞针走线,或绣花、或缝布,有说有笑,其乐融融。53岁的陈显月是公司员工,她自幼跟随长辈学习侗族刺绣工艺,技法娴熟,是当地刺绣名匠。

她多年来坚持一边照顾家庭,一边从事刺绣活。“以前,根本没有什么收入。现在,凭借刺绣品,我一年有三万多元收入。”她高兴地说。

九寨北侗文化旅游发展公司集侗族刺绣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于今年3月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采用盘轴滚边绣、平绣等多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绣法,生产加工背带、花鞋、帽子、披肩、服饰等繡品。

“我们有100名员工,平时10多人在公司生产绣品,其他员工则在家自行计件加工。”公司董事长罗根仙介绍说,公司员工主要是妇女,刺绣产品可以拿到家里加工,不耽误从事农活和照顾家庭,给农村妇女找到了一个挣钱致富的门路。

曾经,在平秋镇,侗族刺绣品是侗家人日常用品,当地妇女几乎人人会绣。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打工潮的出现,侗族刺绣品渐渐少有人问津,刺绣技艺濒临失传。

从濒危产品到成为致富商品,平秋侗族刺绣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事实上,多年以来,就如何用好“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平秋镇政府一直在探索。可喜的是,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秋镇侗族刺绣——“盘轴滚边绣”榜上有名,成为目前锦屏县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平秋镇副镇长谭洪勇介绍,“盘轴滚边绣”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后,平秋镇政府因势利导,将发展侗族刺绣产业写入政府发展规划,引导侗族刺绣产业走向良性发展。

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平秋镇在各村采取“以支部为核心,党员青年妇女为带动”的发展模式,对妇女进行培训,仅2016年就培训4期,培训300多人次,并派人到北京等地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

同时,利用“3个15万元”妇女小额贷款政策,扶持当地刺绣产业发展,建立了以石引、更我、魁胆等村为代表的侗族刺绣产品绣坊;扶植刺绣企业,给予刺绣企业免费提供加工场地和硬件设施;对产品样式进行深度开发,比如石引村绣坊可以生产小儿背带、绣花鞋等20多种绣品。

销售方面,采取“公司+个人”模式,除了公司正式员工外,在家自行计件加工绣品的妇女完成绣品之后,由公司负责回收、统一销售。同时,当地政府通过与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商品推销和业务接洽,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国外。

如今,平秋镇有2家刺绣公司、1家刺绣协会。这些公司和协会把当地200多名农村妇女集中起来从事刺绣产业,每年每人收入可达1万元,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在家门口上班,可以照顾老人小孩,收入还不低,我今年的绣品收入近两万元。”村民刘凤梅说。(责任编辑/岳 振)

猜你喜欢

九寨绣品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岛中湖,湖中岛
侗乡学子爱家乡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九寨人
九寨,爱美的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