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路

2017-04-15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豫剧文化遗产物质

万 鑫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豫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路

万 鑫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豫剧在中国是一个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且影响深远的保存较好的戏曲剧种之一。走非物质文化遗产路是豫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的是世代相传的创作和传承方式,而处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豫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路任重道远。

豫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商品经济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拉近了世界各族人民之间心灵的距离。秉着保护与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宗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以全球化的视野保护和保存世代相传的人类瑰宝。国务院于2006年5月将豫剧收录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但如今是商品经济的时代,和许多戏曲一样,豫剧也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带来的冲击。走非物质文化遗产路,豫剧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

一、豫剧的发展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的前身是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据考证,河南梆子最早在开封开设戏班,后逐渐流传。之后,在开封一带形成“祥符调”;在商丘一带形成“豫东调”;传入洛阳一带的,形成“豫西调”;传入豫东南沙河流域的,形成“沙河调”。

豫剧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中后期,是充分吸收并融纳了当时各种戏曲的艺术精华发展而成,当时就已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有了演出。清朝初期戏曲界的“花”“雅”之争,是豫剧发展的催化剂。那个时候,昆曲艺压群芳,被称作“雅部”或“正音”,其他地方戏曲只能是“花部”或“乱弹”。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由于自身历史局限性而缓慢发展。乘着“花雅”之风,地方戏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各地。就这样,河南梆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所以称之为梆子,是因为它的击节方式为梆子击节。清乾隆十年编修的《杞县志·风土风俗志》记载:“愚夫愚妇,多好鬼尚巫,烧香拜佛,又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梆、弦等类”。清嘉庆、道光年间则是梆子戏广泛流行的时期。以开封为原点,向河南的中心区域扩散。那个时期,豫剧成为了田间街头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许多知名豫剧演员科班出身,进一步传播了豫剧,甚至在清末民初出现了“五大乾旦”,可见观众对豫剧的喜爱。

民国时期是豫剧“登大雅”的关键时期。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文化的传播增添了新方式。豫剧开始走出乡村并进入到城市演出,登台在各个茶社,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文化休闲。这个时期也是造就豫剧艺术家的时代,形成了五大艺术流派,各领风骚。正是她们的努力,豫剧得到了弘扬和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豫剧开始走出河南,走向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到今天为止,豫剧的足迹遍布了世界诸多国家,也因为自身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醇美的特点被西方人夸赞为“中国歌剧”、“中国咏叹调”。

2006年,豫剧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充分展现了其历史、艺术价值与魅力。

二、豫剧的现状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豫剧也面临了诸多困境。虽被收录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和传承下去,豫剧的命运难以想象。正是处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重新审视并认真思考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非常之必要。

(一)豫剧剧团面临困境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观众大量流失,农村观众则以老年群体为主。这使得豫剧的观众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中。由于观众的流失,各个剧团没有表演市场,困难重重。仅有的收入很难维持豫剧演员的生计,很多演员选择离开剧团另谋生计。这对于热爱豫剧的导演、编剧以及优秀演员来讲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也导致剧团士气不振,面临着解散的危机。

(二)豫剧剧目不能打动观众

面对市场和生计带来的压力,多数豫剧编剧逐渐失去创作灵感,很少有新剧目展现给观众。有些小型剧团仍在表演上个世纪的经典曲目,或者是改编当时有观众基础的剧目。但在这样一个更新换代快的时代,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也会紧跟时代步伐。如果总拿以前的剧目或选段应付观众,久而久之观众就会产生视听疲劳,从而失去对豫剧的兴趣。如果一项文化遗产失去了群众基础则命运堪忧。剧团每年也会制作和改编新的剧目,但是迫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以及观众流失而难以存活,展现给观众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就是不能及时推陈出新,不能得到观众的欢迎。

(三)豫剧市场消费萎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的保护和宣传。但作为有偿服务的豫剧,其高额门票则成为观众看戏的绊脚石。豫剧来自于民间,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古时人们聚在田间地头,或者门前庭院,聆听着淳朴的乡土语言,感受着生活的韵味。到了民国豫剧来到城市,一度成为贵族消费。但当今社会是大众化社会,而高额门票却背离了大众文化的本质,对于基层群众来说很难接受。这也是豫剧商品化和庸俗化的表现。失去了观众市场,豫剧就会失去“活化石”的标签。这对于豫剧的传承和传播是一种很大的局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路上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豫剧是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基础上经过漫长岁月而逐渐形成的,它承载着千千万万中原儿女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豫剧来自于生活,反应的是中原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具有很浓的地域性。豫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服装还是装扮,无论是语言还是腔调,都充分展示着她的艺术魅力。作为最具中原文化代表性的豫剧,面对当今社会给予的种种压力,必须注重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加强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憾能够被打造成旅游精品,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可以走旅游开发道路。加强旅游策略研究,首先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媒体宣传豫剧,让观众形成豫剧意识。其次要丰富豫剧旅游文化,制定旅游指南。豫剧是活态遗产,主要通过演员的肢体和语言传递给观众。那么观众会产生“猎奇”心理,也想穿上戏服,身临其境感受豫剧。我们可以借此开发豫剧的旅游体验项目,建立豫剧文化村,让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无限的豫剧魅力,融观赏性与参与性于一体。

(二)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豫剧如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传承,那么这项遗产就会消失在中华大地。政府部门作为遗产的主要管理者,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力度宣传和鼓励人们对豫剧的学习和传承,并且保护好已有的和潜在的传承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也应该鼓励高校和大中专院校设置相关专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戏曲,学习豫剧,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献出微薄之力。

(三)举办豫剧节日活动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协作下,成立了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此外还举办了中国豫剧节。有竞争才有发展,促进会的成立对于豫剧乃至中华传统戏曲文化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中国豫剧节则是广大豫剧爱好者的盛大庆典活动,可以扩大豫剧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成立相应的豫剧文化部门,举办豫剧节日活动,积极推动豫剧的传播和发展。

四、结语

我们不能否认,时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乃至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提高。豫剧是中原文化沉淀下来的人类宝贵财富,我们要继续将其传承下去。“保护的目的是传承,保护的方式也是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们应该保护豫剧的文化生态,积极探索适合豫剧传承和发展的途径,多管齐下,让豫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路越走越光明。

猜你喜欢

豫剧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