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体验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17-04-15季爱民谭晓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价值观青少年

季爱民谭晓爽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试论体验教育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季爱民谭晓爽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体验教育作为一种通过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认知、反思、感悟的教育模式,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这两种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青少年的内心,外铄于他们的行动,从而增强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体验教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表现为一个关系范畴,即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一种形态,也就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和效用。因此,价值的逻辑起点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而价值观作为一种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实践发展变化而变化。同时,价值观表现为主体对客体事物价值的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价值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其人生道路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青少年作为祖国建设发展的后备军,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其今后的人生轨迹,而且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一、当前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境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指青少年关于社会现象和特定事件的一般性意义评价及其选择导向。[1]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也随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的碰撞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青少年时期作为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有效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迫切性。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而学校作为培育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域之一,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实际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强调理论灌输,忽视“现实的人”的主体性

价值观是基于价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的人”应该是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观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互动中,应该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有的价值观。

个体的价值观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趋于稳定,而青少年的价值观较于成年人的价值观而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为引导、培育、矫正青年的价值观提供了可能。而在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相关价值观灌输的地位。这样,受教育者对价值观的认识通常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做出所谓的“正确选择”,在实践中表现为“知行脱节”。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联系、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2]价值澄清理论也认为教育应该“以建立个人价值观为目标,强调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能力,让受教育者在对自己经验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自主地确定个人的价值观和行动方向。”[3]

因此,从根本上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价值主体通过互动和体验“悟”出价值观的真谛。但是,目前学校教育仍主要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由于教育者在教育的主体际关系中具有知识及阅历的先在性,同时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等等各有不同,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受其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青少年学习阶段,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价值观教育形式自然会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自古以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一些教师恰恰利用这种权威,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降低。某些情况下,甚至造成受教育者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因而不利于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尽量避免过分强调精神理性,而忽视学生主体的主观体验,仅仅依赖于书本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及生命价值。

(二)价值观教育重内容轻过程、重认知轻评价

一个完整的个体价值观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其中认知是前提、情感是驱动力、实践是终极目标。而在传统的学校教学过程中,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的价值“传输”,往往采用“硬塞式”的方法,将一些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未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及行为体验,忽视了受教育者情感层面及实践层面的成效。针对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成效,也仅仅通过课程考试来检测。然而,一个“好看”的分数往往并不能正确反映受教育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不通过价值主体的选择判断和行动就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因此,获得概念的方式比获得什么样的概念更重要。由此而言,体验教育在受教育者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

同时,在价值观的培育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传统的价值观评价体系上,更多的滞留在理性层面,往往通过测试的形式来评判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而且大多流于形式,这种方式不能有效判断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受教育者矫正其某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倾向。

二、体验教育:促进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可能思路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要促使青少年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不仅要关注理性层面的提升,更要立足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将价值观内化于青少年的心中,外铄于行动。

体验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并不是仅仅以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来启发受教育者,而是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身心”体验,建立起受教育者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适当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领悟出人生的意义,进而促使其价值观的形成。

在卢梭、杜威、皮亚杰等著名教育家的思想之中很早就孕育了体验教育的内涵。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主张,他认为生命不应该被教育所束缚,而应该尊重生命的价值,因而他倡导在行动中求得知识,深刻地认识到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他甚至提出了“消极教育”,主张儿童的率性发展,实质上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对于体验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杜威的“从做中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的思想等等都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层面阐释了体验教育的现实意义。

如上所述,体验教育对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体验教育使人摆脱异化,实现人性的复归

总的来说,现行的道德价值观被一种精神理性所约束。这种约束性的道德教育本质上使受教者异化,使“现实的人”与价值观教育相脱离,而试图以一种理性化的语言来描述价值本身,或者是将价值观教育领域的“常识”以客观逻辑化的语言来建构。由此可见,这种约束性的教育已经将人异化于本身之外,只有通过“人”真正的“身心在场”,才能使自身从“规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实现人性的回归。

体验教育通过改变传统意义上理性主导的灌输说教,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尝试通过受教育者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产生相应的行为体验与内心体验。此时,受教育者产生的“感悟”是其自身的真实感受,并通过恰如其分的导引行为表达出来,实现受教育者的“心口统一”,从而实现人性的复归。

(二)体验教育使价值观教育的存在形态与价值形态趋于统一

传统的近乎理性的价值观教育将个体价值观的本真存在与价值形态相隔离,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得受教育者不能真切感受到价值观的存在和表现,会挫伤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体验教育则不同。它唤醒了受教者的自我意识,一定程度上剔除了教育过程中的矫饰性,恢复了价值教育的自身魅力,通过受教者自觉自愿的参与而有所感悟。这种情感上的愉悦及行动上的自觉正是体验教育独特的魅力所在。

(三)通过体验,可以恢复价值观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价值性

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的便是指导受教者的行动。体验教育是一种倡导回归生活与体验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个面向体验者与引导者双向开放的教育过程,并借此来创设出能丰富体验者内心世界以及培养其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体验者的价值观生成并不仅仅通过课堂或者书本,更多的来源于生活实践,在同自然、他人、自我的对话交往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

(四)基于实践思维的体验教育,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思维是指用主体能动性的实践来阐释存在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把握一切的思维方式。它提供了“一个从人自身的活动去理解人的本质、特性,从而把人了解为富于自身创造力的活生生的现实人的基本观点”[4]。

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因此,人应该是一切活动的主体,通过这种实践思维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体验者感性的实践活动,生动的再现出来,从而帮助体验者更好地理解价值的内涵。而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和兴趣发展的高峰阶段,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的这个特点,通过实践思维的表现形式有效开展价值观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价值观可以潜移默化地渗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指导他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价值观向价值行为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外铄的过程,即将一些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习惯和表现的过程。

三、开展青少年价值观体验教育的路径选择

朱小蔓提出要把学生个体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青少年的价值观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趋于成熟状态的,较于成年人的价值观而言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体验教育一般包括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两种类型。其中,行为体验是一种体验者亲身经历的实践行为,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另外,情感体验则表现为体验者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体验而孕育产生的一种内化的心理过程。这两种体验形式互为补充,有效地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开展体验教育的实践过程当中,既应注重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内容,同时又不能忽视青少年这个实践主体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一)人是目的:促使教育者的主导性与青少年的主体性相统一

体验教育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倡导充分发挥青少年的能动性,强调教育过程中青少年的身心同时“在场”。但不是因此而否定教师的作用,让青少年“自由”体验。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培育中,由于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价值观碰撞,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在体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通过选择恰当的时机来创设相关情境,进而让青少年自觉进入相应的情境体验,从而实现自我生成的教育效果。这种教育方式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体意识,注重青少年的个体体验和自主学习,但并不是让青少年在教育过程中漫无目的地体验。因此,要提高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教育者有的放矢,根据各种具体的情况因时指导,因事诱导,加强引导的针对性。当然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应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担任引导者的角色,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在体验教育的视域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使青少年在价值观教育和实践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创设情境,注重实践:促使青少年情感体验与行为体验的统一

情境学习是体验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情境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参与的过程”。学习要求个体的实践参与,离开个体生活的真实环境来谈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情境学习理论主张通过具体教育情境的选择与创设,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在真实的情境及实践活动中学习相关知识并积累经验。因此,在选择教育形式时,要打破传统的一味地“灌输式”学习,而应该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合适的时机创设出内容生动活泼的各种具体情境,采取科学的方式来引导青少年自觉进入情景之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这种形式,丰富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同时,行为体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强调个体“身临其境”的状态。在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阶段,这种行为体验的教育模式亦逐步和课堂接轨。比如: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多项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种亲身参与的实践经历可以丰富学生的行为体验。此外,青少年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体验。而体验作为个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反思、感悟的实践活动,它关注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与生存时间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体验这种形式,体验者能够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从而生成不一样的人生意义。

(三)显隐结合: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

体验教育的开展需要通过课程这个中介来完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以显性课程为主,而隐性课程则处于边缘的位置。价值观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在意识层面的反映,大多通过隐性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且,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较而言,隐性课程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更强,因而也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在体验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显性课程开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青少年阶段作为个体认知的黄金期,他们对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心,这种情感将促使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感受更加明显。隐性课程作为一种以隐而不显的形式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大多以教育场域内的物质环境、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形式存在。隐性课程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遍布于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科学地运用这种课程模式可以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

体验教育的开展主要通过学生的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来实现,而隐性课程以其明显的优势可以贯穿于体验教育的全过程。隐性课程无处不在,比如在教育场域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一种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写一些标识语,在草坪上标示“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等温馨提示,而避免一些假大空的话,这种提醒远比教师在教室中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更有效果。此外,在学校这个场域中,有许多资源可以进行隐性课程的开发,例如:

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种展示牌,在其内容和风格上积极创新,通过编写学生喜闻乐见的并富有正能量的内容对其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浏览相关信息的同时,价值观于无形之中潜入他们的脑海之中,以“无言”胜“有言”。再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多媒体平台,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资源,给学生以不一样的视觉听觉体验。通过这样一种打破时空限制的体验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在此过程中感悟生活,从而有助于其价值观的生成。

由上所述,在开展青少年体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及内容丰富的教育形式,把过程的有效性、活动的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体验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在体验教育过程中,要根据青少年的群体差异、个体差异等等,采取相应的体验方法,并在指导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此外,在关注青少年行为体验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青少年的情感体验,教育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促使青少年将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最后,行为体验往往会通过情感体验将价值观内化,从而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故应将青少年的行为体验同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1]谢维和.青年发展观发展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409.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3]韩静,王政书.价值澄清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

[4]季爱民.关系德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35.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G417

A

1673-9884(2017)06-0001-04

2017-03-14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编号:DLA160293)

季爱民,女,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