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树郭橐驼传》的“虚”“实”之辨
——就陈日亮老师点评意见的教学反思

2017-04-15陈颖彦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橐驼种树寓言

陈颖彦

(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116)

《种树郭橐驼传》的“虚”“实”之辨
——就陈日亮老师点评意见的教学反思

陈颖彦

(厦门实验中学,福建 厦门 361116)

编者按:

2016年11月14日,语文特级名师陈日亮一行应邀赴厦门实验中学进行教学指导。陈日亮老师的讲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教”与“不教”》已经本刊整理,发表于2017年第1期。同日,该校青年教师、陈颖彦博士讲授了《种树郭橐驼传》一堂展示课。展示课结束不久,陈日亮老师写下了一篇言辞恳切、教诲殷殷的教学点评。为此,我刊特约陈颖彦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课堂实践,写下此文,作为思考领会之回应;并附上陈日亮老师写给陈颖彦博士的信笺。以老带新,薪火相传,闽派语文这一优良传统将永远传承。

针对陈日亮老师对笔者开设的公开课的指导意见,探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虚实关系:文章主人公郭橐驼虽然倾向于是虚构的,但其形象非常符合中国农民的传统形象,具有非常高的真实可信度。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把教学重难点落在“实”上。而当这样做时,该文所在单元的单元要求“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也就有了落脚立身之处。

《种树郭橐驼传》;虚;实;教学反思

综观陈日亮老师的指导意见,笔者那天的展示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紧扣单元要求“文无定格,贵在鲜活”进行备课、授课;分析课文时,虽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该篇传记文学与过往传记文学的不同,但失在文体特点的把握出现偏差;问题四“为什么不把郭橐驼打造成一个满腹诗书或英俊潇洒的形象”,对高二学生偏简单,有效度不高,没能和学情紧密契合。

以上三点意见,第三点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当时之所以把问题设置成这样,主要是出于趣味性的考虑,希望能借此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至于它的有效度和针对性,笔者当时确实缺乏考量:没有仔细思考它是否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这其实为我们青年教师今后上课提了个醒:课堂不宜为了片面追求或营造热闹氛围,以牺牲教学效率为代价。力保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其明确的目标指向,是年轻教师们在备课中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落实的。

至于前面两点意见,反思起来则略显复杂。表面上看,二者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实则密切相联,环环紧扣: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是《种树郭橐驼传》(以下简称《种树》)所属单元的单元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教授单元所涉篇目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感受文章所特有的生活气息、风神趣味及其语言的精妙独到,即赏文之“真”,品人之“实”。具体落实到《种树》这一篇目时,则是希望教师在讲授时,能回归到文本的语言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模仿作者的说理之法。通过领略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鲜活感,明确《种树》一文所述之理令人诚服的关键所在。

由于对单元要求的理解领会不到位,直接导致笔者在备课及授课过程中,没能把感受主人公的鲜活生动性作为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即有意识地带着学生,透过文本,深究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为何能给人以真实、可信、鲜活之感。课堂上,笔者不断跟学生强调,《种树》一文虽然名曰为“传”,但无论是故事中的人物,还是故事本身,都是作者为了实现文本“载道”及“传道”之功效而虚构的。表现在对《种树》的文体把握上,则是大谈文章的寓言性质,而忽略了其亦为传的文学事实,且没有意识到《种树》文中的“传”与“寓言”两种文体性质,“传”当为主,“寓言”为辅。

《种树》一文兼有传记和寓言两种文体的属性特征,由此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审美风格。陈老师指出笔者授课中存在的前面两个问题,溯其根源,不得不归因于笔者在备课时,没有妥善处理好《种树》中“虚”与“实”的具体关系。

一、传记文体中的“虚”与“实”

传记,是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字。其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一类属文学范围,虽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出现想象性的描述。

《种树》以“传”为题,但与传统意义上的“传”,在内容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其他传记文学以记述人物的事迹为主。可《种树》一文,几乎全篇都没有提及郭橐驼的生平事迹。首先,除文章开头简单大概地介绍了郭橐驼的名字和描述其外貌外,文章前半部分都在谈种树的方法,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等;后半部分则是借助类比手法,自然地将种树之理上升至为官之道。而无论是种树之理,还是为官之道,这些明显均与郭橐驼的个人事迹无关。其次,柳宗元在第一自然段介绍郭橐驼基本情况的时候,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如“不知始何名”一句。给人物立传,连最基本的名字信息都没有提供,可谓连传记所要求的以翔实史实为依据的基本条件都无法满足。再次,文章结尾处“传其事以为官戒”,揭示了柳宗元写《种树郭橐驼传》的真正用意。即柳宗元写《种树郭橐驼传》,并不是要为郭橐驼立传,而是要借郭橐驼之口,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指斥时弊,阐明自己“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治国之道。

综上所述,郭橐驼这个人物更像是作者为了“文以明道”而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二、寓言文体中的“虚”与“实”

作为文学作品体裁之一的寓言,它常假托故事或人物,运用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旨在阐明某个道理或教训[1]。讽刺或劝诫,是它所承载的社会功用。至于寓言本身讲述的故事或涉及的人物,完全是为创作者阐明事理服务,虚构痕迹比较明显。

《种树》兼有寓言的性质,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不仅文中的故事是虚构的,连人物也倾向于虚构,郭橐驼未必真有其人。作者虚构的目的,则是为了“载道”和“传道”。这里故事和人物虚构,固然属于“虚”的范畴,但它们又不是全虚。确切地说,它们是一种逼近真实的“虚”。这种真实性,表现在柳宗元对郭橐驼的人物塑造上:郭橐驼因终年种树过于劳苦,“病偻”“隆然伏行”,这种情况在以负担重体力活的农村人身上并不少见;乡人给郭橐驼取外号为“橐驼”,郭橐驼非但不生气,反言“甚善”,是因为在生产力落后的农耕环境里,人们看重的更多是体力与能耐,而非容貌;郭橐驼在谈起自己的“种树经”时,道理朴素,诚恳直率,当问者问他“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其答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足见其老实本分。以上种种,都非常契合人们对中国传统农民的传统印象。也就是说,即便郭橐驼这一人物是虚构的,但他作为万千中国农民群像的一个典型代表或具体缩影,依然具有非常高的真实可信度。

而正是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高度可信性,它不仅使得传记的真实性有了依托,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寓言的虚构性。当人们如此理解《种树》的“虚”与“实”时,单元要求“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也就有了属于它的立足之处,即《种树》一文的“鲜活”,是通过郭橐驼形象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可感性而共同实现的。这里的“典型”“真实”“可感”,恰是教师们教授课文《种树》的重难点所在。

讨论到这里,笔者想尝试回答日亮前辈在其接近文末处提出的一个问题:即柳宗元的另一篇代表作《捕蛇者说》,其实与《种树》非常相似。二者的写作意图均为针砭时弊,语言也以对话描写为主,其中的主人公又都是虚构的人物,可为什么一个篇名为“传”,一个篇名为“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思考的结果是,二者之所以一“传”一“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篇文章的主人公塑造在典型性、真实度方面存在高低之分吧。

陈日亮老师给笔者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犹如醍醐灌顶,拨去了眼前的层层迷雾,使笔者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深切意识到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潜存的知识局限、认识误区和教学盲点。这些局限、误区和盲点,无疑是今后努力突破、修正和关注的焦点所在。

[1]吴让洁.借助群文阅读 凸显寓言特征——管窥小学高段寓言教学目标定位与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6(1).

致陈颖彦

陈老师好:

那天听你教《种树郭橐驼传》这一课,有几个亮点给我印象颇深。一是,教学内容集中在这篇文章里的“传”的独特性,亦即探讨作者“借传记之形以寄寓言之神”所造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这是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必须根据体式来确定,也就是我在讲座中所强调的需要教的是“语言形式”,而非“语言内容”。二是,你的教学流程清晰,课的节点分明。即便是教其中的一个“点”,也注意分解得有条有理,如“教学设计”三的第2点,解说郭橐驼是个虚构人物的三个理由,可谓是教学节点分明的一个范例。三是,探讨作者塑造郭橐驼丑貌形象的的意图和手法,这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有意义的。——虽然把问题设计成与满腹诗书和英俊形象做对比,则显得多余,因为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我想同你交流的也恰是以上这几点,目的是围绕“以体式与学情为根据”这一话题,如何更精确地给“教什么”定位,以及怎么教才能使学生更有收益。

首先,这是一篇作为“赏析示例”的文章,其内容和性质(体式),课文编者都已经有了详尽的解说,学生应该都可以读懂。如果还须要“教”些什么,只有三种选择:1.让学生去发现这“示例”是怎么赏析的,即如何分出部分,如何归纳,如何解读,如何表述等,把它作为写作文本解读的范例来学习;2.“示例”一开头就指出“本文题名为‘传’,而兼有寓言性质”。这就说明,“传”是主体,“寓言”只是兼有。那么“传记”和“寓言”又是如何统一在一篇完美的文章中,其体式特点有什么值得我们鉴赏的?3.这个单元的组元主题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那么《种树郭橐驼传》为什么选择作为示例?它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照理说,教学生认真阅读编者提供的赏析文字,发现作者的内容解读和文字表达,研究它是如何根据文本读出来、写出来的,给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可借鉴的,即做上述的第一种选择,本是最符合教材编写意图的;而你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明是第二种选择,当然也是正确的,因为符合“根据体式”以确定“教什么”。但是这篇文章的“体式”又是有特点的,其“体”是传记,而其“式”却是近于寓言,这就可谓无定格或破格,破格,却不给人破碎感、错乱感,反而十分鲜活,这样一想,就接榫到了第三种选择:探讨柳宗元的这一经典名篇,何以是一篇鲜活的范例。这样把第二、三两种选择结合起来,单元主题和要求就落到了实处——必然回到文本解读的形式探究上了。

你在引导学生探究“虚实相生”这一点时,把意图放在使他们认知“既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又“避免产生沉闷感”的“错乱感”上,这个立意是值得再审视一下的。因为从阅读效果看,读者的感觉恰恰不是“错乱”而是“和谐”与“统一”。和谐与统一正是体现在郭橐驼这个人物的形象鲜活上。因此有必要回到文本,再仔细读出他的“真实性”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我们主要不是教给学生“虚实相生”之类的写作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赏析一篇美妙的作品。所以一定要把概念性的归纳,还原到文本里的具体叙述和描写,还原到语言形式的揣摩和品味之中——凡是鉴赏,总是感性的,而非知性的。

为什么说作者塑造的郭橐驼让人觉得很真实,会产生一种实有其人的幻觉呢?这才是“教什么”的重点,但也可能是“难点”。

且就课文所写逐一解读之——

其一,郭橐驼因终年为种树劳苦而“病偻”而“隆然伏行”,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在农村见到的许多劳动者,都可能有肢体的某种变形,不免让人有“丑”或“怪”的印象。

其二,郭橐驼听到人“号之驼”,并不生气,反而说“甚善,名我固当。”干脆把真名给拿掉,也自称“橐驼”。这同样也很真实,为什么?因为在生产力落后、劳动条件差的环境里,农民看重的不会是自己的容貌,而是体力和能耐:有没有足以维持生存、养家糊口的一身活计。郭橐驼不在乎别人怎么称呼他,从他说话的口气,我们能够感觉他很认可也很乐意接受这一称呼,因为这正是人们对他劳动付出的肯定,也正是他的价值观。“橐驼”二字,又何尝不是他种树绝活的“商标”和“品牌”呢?同样,我们也会从许多底层劳动者身上,看到他们共同具有的这一朴素而可爱的性格本色。

其三,郭橐驼说起自己的“种树经”,简直是口若悬河,如数家珍。有着丰富生产经验和独特技艺的人,总能够这样毫不费劲讲出一大篇自家绝活之秘,而且会习惯拿别人做比较,但又不故作夸耀吹嘘,总是老老实实,讲出朴素的道理。“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岂不也是真实地写出劳动者谋生的态度和诚实直率的天性么?试拿他们和生意人做个比较,就更能凸显这个特点。

其四,当问者问郭橐驼“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如果换个有文化或有地位的人,说不定就非发一通议论不可,而郭橐驼却道“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这话就同样本色,他不会不懂装懂。但是接着讲到他“居乡”所见,则又样样都是他日常习见的农村生活情景,由于口中说出的“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是来自生活的经历和自身的体验,仍使人感觉合情合理,一点不显得生硬勉强。

以上种种,虽然不须要拿小说的人物塑造去说套,却也能概括出封建时代农村劳动者共同的特征,因而就具有普遍性,让读者能从郭橐驼身上产生联想和想象,读来感觉很鲜活,因而真实可信。但是应该指出,通过郭橐驼的“口述”只是写出劳动者的共性,而缺少的是鲜明的个性,这就完全符合“寓言”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征。可见柳宗元并不是要给一个真实的人物做传,就像你课上所引导学生探讨的:它并不符合传记的规范。可是问题就由此而生:作者又偏给它安个“传”字,究竟为什么呢?

在课文的“赏析示例”里,编者是这样解释的:“作者将文章标题为‘传’,不作为一般寓言,在表达其政治见解的同时,显然有意要树立这一人物形象。由于有了这一人物,那些围绕他展开的有关种树的生活情景,就格外能引起人阅读的兴趣。”

你觉得这样的理解对么?为什么?

既然目的是为了批评时政,树立一个种树老农的形象有什么必要呢?难道真的只为引起阅读兴趣么?我的语感告诉我:恰是要追求某种真实的效果,让读者感觉好像实有其人似的,换个说法,就是不让人一眼就看出是虚构的“寓言”,这样虚虚实实,亦真亦幻,虚实相生,一来平添了生活感和可信度,二来也避免了可能遭致言祸。引发“趣味”只是功能,而使人“接受”才是目的。古人有所讽托,特别是官吏需要劝谏,都往往引用或编个故事来做载体,为的是能够得到上头的认可和被接纳。柳宗元似乎最懂得此道,他写了不少这样的寓言体的小品,连个小虫子他也会给写个“传”,如《蝜蝂传》。拿这样体式的“传”和《张衡传》《廉颇蔺相如传》等作对比,当然有必要,不过学生太容易发现它们的异同了,只要稍加提及即可,而且最好不放在课的开头,以避免先入为主。我倒希望你能够将《捕蛇者说》拿来和它做比较。那位捕蛇者也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虚构出来的人物,主体也是写对话,但同样是写对话,为何这一篇不标“种树郭橐驼说”?一字之斟酌,能够读出作者什么样的良苦用心?我想,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比较探究,对加深理解课文一定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趣味的。你说是吗?

你教这节课基本是成功的,只是太倾向于讲“虚构”,过于注重“虚实相生”和强调错乱感,没有更多注意它的“写实”的比重,这样就必然讨论问题多而启发学生回到课文少,没让他们去到课文里更多读出真实感和“生活气息”,就和“贵在鲜活”有了一定距离。你“教案”中没有分清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见不到如何体现单元要求,却又将写作知识混入其中。我那天在讲座中特别讲了教什么和不教什么,如果重在讲“虚构”,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重在讲“写实”,师生都必然要回到文本,到字里行间去揣摩品味,也就会更多关注语言形式——这恰是符合课程目标所指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要而言之,这篇阅读鉴赏的“例文”,不教则已,就只让学生自读自悟;要教,则须关注以下几点:

一、扣紧单元要求(如“文无定格,贵在鲜活”)备课、教课。

二、回到语言形式进行比较、还原,以确定什么是本文的特点和作用。

三、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什么”。教学设计要跟学情对口,减少冗余信息。

真应该感谢你的课:不仅看到你具有很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而且也使我对这一篇课文有了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下次如有机会再听你的课,相信一定会发现更多的亮点!

陈日亮

2016年11月20日

(责任编辑:刘火苟)

猜你喜欢

橐驼种树寓言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释楚鼎铭文“石沱”
种树
一起来种树
歪脖子树苗
歪脖子树苗
寓言的马甲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