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7-04-14孟祥宾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

孟祥宾,林 楠,刘 璐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孟祥宾,林 楠,刘 璐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持续关注,建设科学的、系统的、持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以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6年两会期间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结合个人志趣,了解社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这种新形势下,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明晰就业方向,掌握各种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职责。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实现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的良好对接

近年来,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据统计,全国2017届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毕业生数量的急速膨胀,使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但就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大学生仍然无法正视就业形势,找工作时还存在理想化和盲目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将有助于学生从自身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专业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合理规划目标,树立危机意识,理性看待就业形势,为实现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估自己,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将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SWOT(即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进行彻底、全面地评估,在社会纷繁复杂的角色扮演中,清晰地定位自己,进一步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决策能力,实现个人的有效价值,最终达到学业与职业的最佳融合。

(三)有利于教师丰富指导经验,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实现职业价值观是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而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来说,本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引导师范生进一步认识和明晰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为学生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师生认知片面化,缺乏时效性

受高考体制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冲击,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几乎无法触及职业规划教育,高中教育也忽略了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在进入大学前几乎处于零基础状态。即使是步入高校的大学生,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仅是片面地追求招生计划和就业率,无法真正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导致对如何规划学习生涯和职业发展,也是一片茫然和空白。

(二)教师队伍薄弱化,缺乏稳定性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与在校生比例应为1∶500,但目前很多高校都无法达到这个比例要求。即使勉强达标,教师队伍的成分也是复杂多样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所谓的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以我校为例,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大部分由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专职辅导员和部分专业教师组成。虽然这些教师接受过一些相关的培训,但普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背景,更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事行政工作而兼任本课程,也会因为职位和岗位的变动导致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三)教育过程形式化,缺乏针对性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推进,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也逐渐发生改变,对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迫使高校及时做出应对,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来,其教学方式和内容也都随之进行改革。相比之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讲授依然是以基本理论为主,讲授对象依然是不分专业的所有学生,讲授教案依然是不分专业的统一蓝本,并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整个教育过程过于形式化,实际效果也不好。

(四)教学内容单一化,缺乏融合性

由于该课程在部分高校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这就导致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更多地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以我校为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仅是在每年秋季开学的周末进行集中授课,时间大约是五周,每周四学时,班型为100人左右;在授课内容方面,主要是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政策的解读,授课方式基本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我院拥有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和环境生态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都具有非常强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应该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融入专业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明晰职业定位,明确就业方向。但事实上,该课程并没有融合各专业的特色,教学内容呈现单一化,所有专业均使用一个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内涵发展,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牵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就业为目标,遵循“一个坚持,三个结合”的指导原则,即坚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独有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和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相结合,将就业导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一、第二课程的固有优势,让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有效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进一步深化课程模式改革

就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应贯穿整个大学全过程,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大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强化专业培养目标;大二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大三要提升职业理念,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大四要加强政策引导,侧重求职心态和技巧的把握。就教学形式上看,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授课模式,要融合专业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团队合作、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深入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以更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就教学环节来看,要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求,突出实践环节,强化校企合作,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导师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也是基础和保障。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强化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要完善专业导师制,让更多的专业老师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工作中来。以我院为例,完善并出台了《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专业导师制度暂行办法》,要求每名专业教师要带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并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就业指导等内容融入专业导师的日常考核中,效果明显。同时,为提升授课效果和实践经验,学校可邀请校外知名企业人士到校内开展专题讲座,聘请行业能手或优秀校友为兼职导师,从企业或社会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进行授课,进一步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切合度。

(四)尝试课程与社团活动有效融合

大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彼此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相应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阵地。如果尝试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极大提升活动的整体效果,也将大大增强活动本身的开展意义。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相对较少,而且是集中授课,这就使得学生本就不是很强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意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如果在理论授课期间或者结束后,及时穿插组织一些以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固化理论教学成果,同时也为该课程的发展和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尝试和思路,更加丰富该课程的呈现方式。

(五)优化网络环境,掌控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饭、购物、聊天、工作等都借助网络来实现,更是催生了像“智联招聘”、“天基人才网”这样的网络招聘求职平台。对于高校来说,网络同样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每个学生能够时刻感知各种信息,让学生很容易丰富自身的知识点。但同时也会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职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何优化网络环境,借用网络手段来提升该课程的效果,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授课教师要深挖换联网资源优势,丰富教学素材,将更加接地气的课程元素加入多媒体教学中来;其次,在授课的同时,要时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受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和影响,提升风险意识;最后,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丰富电子求职简历,并尝试通过网络进行求职,尽可能让网络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帮助。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效果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在目标、理论基础以及时效性等方面,都要达到一定的效果,起到突出的作用。在目标方面,该课程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克服好高骛远、盲目乐观等不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就业观;在理论基础方面,意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走向有一个长期规划,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和目标感;在时效性上,要及时抓住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点,不仅要重视学生大学期间的身心发展与职业发展,更要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将职业生涯教育延伸到毕业后,使学生和社会有更好地衔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需要高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该体系建设将为推进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尝试和探索提供可行性参考,也将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

[1] 唐奕.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法制与经济,2011(10).

[2]张小宾,张明,王龙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3]杨红秀.“全程分段,五位一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

[4] 李晓琴.新形势下新疆高师院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

[5] 赵亚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浅析[J].知识经济,2017(8).

(责任编辑:武 亮)

孟祥宾(1982-),男,辽宁凌源人,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林 楠(1981-),男,辽宁锦州人,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教育思想史;刘 璐(1986-),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2017-06-24

G647.38

A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职业写作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