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通识教育师资问题研究

2017-04-14王亚萍彭维危

关键词:通识师资民办高校

王亚萍,彭维危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通识教育师资问题研究

王亚萍,彭维危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民办高校的发展总是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衔接,为提高入学率学校会重点发展金牌专业,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专才与通才的矛盾。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与民办高校的办学思想有着天然的一致,二者都侧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因此,如何在民办高校全面开展通识教育,如何解决通识教育中突显出来的师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通识教育;民办高校;师资

在我国现在高校教育中,民办高校大多是以应用技术型为主要的培养方向,这些民办高校的定位基本上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以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衔接,会重点发展金牌专业,造成专才与通才的矛盾,然而民办高校的发展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其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但在现行民办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中师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民办高校在全面开展通识教育之际,解决实施过程中突显出来的师资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教师的教学现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是一种超越了功利性和实用性,强调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是其主要内容。”通识教育在公办院校中实际还不是很完善,在以应用技术型为目标的民办高校中发展更是举步难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师资问题上,通过对民办高校教师的通识理念现状调查研究,对承担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分析大体如下:

首先,教师在对待通识教育的问题上理解不全面、视野不开阔,将通识教育简单化、片面化、程式化,认为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社会科学杂糅在一起就可以实现通识教育的教学,并且还认为在授课中只要既注意人文素质教育又注意理工技术教育就可以实现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发现一些承担通识课的教师在备课中东拼西凑,甚至不了解学科知识背景而生搬硬套,造成对学生的误导。

其次,稳定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民办高校教师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同时又是某一企业或集团的员工。特殊身份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实现自己的教师价值,又要顾及自己所在的团队文化;在课堂中既要与专业学科相衔接,授课要透彻,讲解要精辟,又要顾及学生评教所带来的压力。而面对着现代教育体制,大学生重专业课轻通识课,重实践课轻理论课这一现象制约着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的评教问题,他们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在职称评定中学生的评教问题又成为一个很大的障碍,得不到肯定,教学积极性不高,致使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留不住,只是把这一职业当成是暂时的,若有好的机会立即辞职离开,自然会影响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

再次,民办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学校层面存在着不重视通识教育教师的现象。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受到市场的制约,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又以考证、考级、考研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管理部门如教务处、教促办向各学院传达这一精神,以致教师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设计中要突出“三考”,在平时课下辅导时也要以“三考”为内容,在教与学的反馈中仍以“三考”为主。作为通识教育不会像专业课一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恶性循环,只会越来越不受重视。

最后,通识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滞后。通识教育强调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通识教育不仅旨在向学生传授多种学科的知识,更强调使学生学会多学科、多视角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方式,而采取多校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各学科知识的融通,但是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相对单一,比如文科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讲解深入的理工科知识,哲学教师又无法普及物理化学工程学科知识。另外学校在实施通识教育的时候,往往会临时抱佛脚,即从各个院系抽调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的教师来完成任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个院系迫于任务指标又想保证本院的利益,往往会将有经验的、知识渊博的优秀教师留在本院教专业课,而将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去应付通识课程的差事,这样则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完成,只能给学生造成较差的印象,也使学生更加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民办高校解决通识教育师资问题的途径

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许多民办高校都在探索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民办高校要完善通识教育制度,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中心,与其他院系拥有平等的教学职能和行政职能,学校要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正如孙秀玲教授所言:“高校要改革目前在师资选聘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的导向,尤其是对于通识教育的师资遴选,要坚持聘任制,鼓励那些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的学术视野的资深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让其他学院的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感受到大师的风范,聆听大师的授课,感受深邃的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在重视大师讲授通识课程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年经教师。要建立健全通识教育师资培训制度,借鉴其他优秀院校、公立院校通识教育的管理制度,实行校与校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通识教育的经验交流会;建立并完善通识教育相关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从事通识教育,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和评优评先评职称的优惠政策,从而提高通识教师的积极性。

其次,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坚持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相协调。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心灵和熏陶文化,强调的是人发展的全面化而不是专业化。民办高校的教师更要懂得通识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必然选择。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学的出发点是“育人”而不是“制器”,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人”这个主题展开。民办高校教师在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时,除了要与市场经济相衔接以外,还要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优质人才,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夯实基础又能紧跟时代发展,更好地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课程设置上既要体现培养健全优质人才的精神,又要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真正做到培养方案是精神指导,课程设置是实践体验。根据自身学校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教材来体现本校的治学理念,要做到对传统课程进行筛选,对经典理论进行深化,对新兴事物进行剖析,这样能压缩教学时数、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在实践中使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相协调。

同时,教师还要将通识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于心。通识教育观念源于外国,它涉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但又不同这两类科学教育的细化分支门类,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要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这三者之间的知识和精神有机贯通,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开阔的视野、培养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信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之前陈旧的通识教育理念,并将之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体现了教师职业中最伟大的精髓,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习最前沿的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更要在平时运用“日三省吾身”、慎独的方法检查自己的言行,在育人上先育己,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授课过程中,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一位优秀通识课教师必备的锦囊妙计,深入浅出的教学实践、游刃有余的实现重难点的讲解。授课中增进师生互动,既具亲和力,又没有媚人下人之行为。课堂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提高,这一模块中学生的积极发言要计入过程考核成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之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社会焦点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思考讨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明确指出通识教育的知识点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学以致用,开阔学生的视野。

最后,建立稳定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加强职能转变与职业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民办高校的教师更要注重发挥这一点,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教师本人就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与时俱进,教学相长,注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调整,要做到因材施教,善于组织教学。作为学校,要给予通识课教师一定的优惠政策,评优评先评职称可以降低要求,鼓励教师积极探讨通识教育,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的各项改革。高校之间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并完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实现云共享。民办高校与公立院校之间,民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要加强校际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可以通过返聘退休名师授课、企事业单位优秀员工兼职等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通识教育课程更好的开展。与此同时,民办高校也要注意通过返聘的退休名师在教学上、科研上指导年轻教师,实现优秀传统的继承发展,科研的进一步深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参评职称,在人才引进上也要不惜成本,形成积极向上的通识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真正实施通识教育。

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加强通识教育,提高自己办学水平的软实力。由于实际情况,民办高校仍要把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所以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地加强通识教育,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让民办高校有更高的发展。

[1][汉]王充著,张宗祥校注,郑绍昌.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孙秀玲.通识教育师资之困[N].中国教育报,2014-7-18.

[3] 于业成.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

[4] 胡显章.走出“半人时代”:两岸三地学者谈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武 亮)

王亚萍(1984-),女,河南卫辉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公共基础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通识教育;彭维危(1991-),女,湖北钟祥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公共基础课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通识教育。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A054)的研究成果。

2017-05-04

G642.0;G648.7

A

猜你喜欢

通识师资民办高校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